天天看點

白雪公主童話的背後,是長達100年的歐洲童工血淚史

作者:我是江無情

(本文共2800字,閱讀需要7分鐘)

前言

由格林兄弟所創作的《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在經過迪士尼的改編後,已經成為了這個地球上最著名的童話故事之一。

但鮮為人知的是,這個故事并非是由格林兄弟杜撰出來的,故事中的大部分角色:白雪公主、惡毒後媽以及小矮人等等,都有着各自的曆史原型。

真實的童話背後

在曆史上,白雪公主确有其人,她的名字叫做 瑪麗亞·索菲亞,是18世紀一戶地主家的女兒,雖然不是真正的公主,但她家也确實有着一座城堡。

白雪公主童話的背後,是長達100年的歐洲童工血淚史

真實的白雪公主 瑪麗亞·索菲亞

後媽也存在,隻不過不像童話裡那麼惡毒,是以喂她吃有毒的蘋果這一橋段是虛構的。

白雪公主童話的背後,是長達100年的歐洲童工血淚史

索菲亞家的城堡

而所謂的七個小矮人,其實指的是當年遍布歐洲大地上的童工們。他們中的大部分人一生都在礦井下工作着,這些礦井十分矮小,成年人根本鑽不進去,是以當年的孩子們就充當起了礦工這一角色。

白雪公主童話的背後,是長達100年的歐洲童工血淚史

工業革命時期的兒童礦工

為了防止被掉落的泥土和石頭擊中,他們普遍都穿着鬥篷和戴着兜帽,兜帽的色彩五顔六色,就是為了萬一發生礦難,鮮豔的顔色有助于他們被人發現。

由于他們從很小的年紀起就開始在礦井下工作,長期的營養不良外加工作條件惡劣,讓他們的個頭永遠長不高,是以遠遠看起來,他們就像是童話裡的一個個小矮人一樣。

白雪公主童話的背後,是長達100年的歐洲童工血淚史

帶着兜帽的兒童礦工

而這一個個的小矮人,卻正是曾經歐洲曆史上無數童工的縮影。

歐洲童工的起源

嚴格來說,在歐洲曆史上,“童工”一詞是工業革命時代才出現的。

在此之前,歐洲社會中很少有現代意義上童年的概念,當時的歐洲兒童,往往從有自理能力開始,就參與到了家庭的育兒、打獵、農耕等活動中來。

在這個階段,由于社會整體生産力低下和預期壽命短的特點,兒童們盡早作為學徒參與到各項生産活動中,可以有效的傳承農業技能知識,是以當時的“童工”對社會群體的利是大于弊的。

但是随着18世紀歐洲工業革命的到來,“童工”的性質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工業革命改變了歐洲社會的結構,它創造了一個新的階層——資産階級,并帶來了一個新的組織形式——工廠。

白雪公主童話的背後,是長達100年的歐洲童工血淚史

工業革命工廠畫像

工廠的誕生,在短時間内便迅速擊潰了無數家庭小作坊;而工業的發展,又導緻對勞工勞動力的需求迅速增加。這讓本就被圈地運動所束縛的農民們紛紛放下手中的勞動工具,懷揣着對工業時代的美好向往,搬遷到城市裡找工作。

可悲的是,等他們進入工廠後才發現,真相并沒有那麼美好。

在工廠中,機器才是核心,而人隻是負責機器運轉的工具而已。這種不對等的局面,讓工廠老闆在面對勞工時占據了巨大的優勢:既然人力取之不盡,那自然也可以随意壓榨。

白雪公主童話的背後,是長達100年的歐洲童工血淚史

于是勞工們不但工作時間長,而且工資也很低。

在大多數情況下,每個有能力的家庭成員都需要工作才能使家庭擺脫貧困,童工是以無奈地登上曆史的舞台。

白雪公主童話的背後,是長達100年的歐洲童工血淚史

紡織工廠裡的童工

歐洲大地上童工的興盛

英國一位政府官員曾在報告中這樣描述他所看到的童工現象:

他們套着繩子,綁着皮帶,帶着馬具,就像拉着輕便馬車的狗,黑乎乎的身體浸透着濕氣,大半個身子裸露着,用四肢爬行,身後拖着沉重的貨物
白雪公主童話的背後,是長達100年的歐洲童工血淚史

宛如牲口般的維多利亞時代童工

就如同這段文字所描述的一樣,在工業革命時代的絕大部分時間裡,雇傭童工都是歐洲大陸上一項普遍的做法。

據統計,在18世紀初期,英國工廠中有50%以上的勞工年齡在14歲以下,最小的勞工年齡甚至隻有4歲。

而在美國,1870年有超過75萬名15歲以下的兒童在工作,即便已經到了1900 年,18%的美國勞工年齡仍然在16歲以下。

白雪公主童話的背後,是長達100年的歐洲童工血淚史

年僅5歲的歐洲童工

這麼小的孩子,他們能從事哪些工作呢?

除了我們在前面提到的挖礦外,當時的孩子們主要在工廠裡操作機器、在街角賣報紙、以及掃煙囪。

很多時候,兒童比成人更受資本家的歡迎,因為他們身材矮小,很容易在各類高危機器和狹小的空間中來回穿梭。而正因為是高危環境,各類圍繞童工出現的危險事故也是層出不窮。

拿最常見的掃煙囪來說,在當時孩子打掃煙囪時,被卡在煙囪裡進退兩難,最後被活活嗆死的新聞屢見不鮮。

白雪公主童話的背後,是長達100年的歐洲童工血淚史

掃煙囪的童工

又比如早年的工廠機器通常運作得非常快,缺乏相應的保護措施,以至于時常會有兒童的手指、胳膊、腿被機器夾住碾斷。

白雪公主童話的背後,是長達100年的歐洲童工血淚史

手部受傷的童工

礦難更是家常便飯,其中最大的一場:1835年6月的英國沃爾森德礦難,共造成102名礦工死亡,其中有75名都是未滿15歲的孩子。

白雪公主童話的背後,是長達100年的歐洲童工血淚史

沃爾森礦難

按理說,工作環境這麼惡劣又高危,他們能賺很多錢吧?

其實不然。

雖然童工出現的直接原因是希望提升家庭收入,但童工真正流行的原因卻反而是因為他們的報酬很低。

礦井裡的孩子們經常淩晨4點就要起床挖煤,一直幹到下午5點。工廠裡的孩子們,他們每天的工作時間長達12到16個小時,并且幾乎沒有休息的時間。而相比之下,他們的工資卻隻有從事相同工作的成年人的10%至20%。

白雪公主童話的背後,是長達100年的歐洲童工血淚史

甚至在許多情況下,工廠主根本就不給孩子們發工資,而是把他們關起來,強迫他們長時間工作,隻為他們提供食宿。離譜的是,工廠主還認為自己是在做慈善,免費給孩子提供食物是在履行社會責任。

并且當時的社會觀念也普遍認為,孩子們自願進入工廠工作,就應該為自己遇到的風險承擔責任,即便是出現了各種事故,能獲得的賠償也是很少的。

由于缺乏相應法律的保護,很長的一段時間裡,童工們的日子過得像個人,但也僅僅隻是像個人。

白雪公主童話的背後,是長達100年的歐洲童工血淚史

正因如此,馬克思在提到歐洲大陸上的工業革命時,就一針見血地指出:這些工廠是依靠着吸勞工和孩子們的血活下來的。

童工的廢除以及現狀

19世紀工業革命後期,随着技術的改進和工業化程序的加快,資本家們對受過教育的勞工的需求越來越大,而童工的存在阻礙了孩子們接受教育,是以各國都開始将制定童工法搬上了日程。

反應最快的是英國,早在1802年和1819年,英國政府就曾兩次頒布工廠法案對童工的工作時間進行規範,規定兒童的最低工作年齡9歲,最長工作時間為12小時。

白雪公主童話的背後,是長達100年的歐洲童工血淚史

英國19世紀工廠法案

但由于法案本身并未對最低工資進行要求,也沒有對童工所能從事的行業進行限制,導緻這兩個法案并沒有起到作用,孩子們依舊拿着少得可憐的工資幹着最重的活。

最終,英國政府在1833 年再次規範《童工管理法》,對最低工資做了要求,又在 1847 年出台了十小時法案,将兒童和婦女的工作時間限制為 10 小時後,英國的童工現象才得到了緩解。

白雪公主童話的背後,是長達100年的歐洲童工血淚史

1851-1881英國童工比例

跟随着英國的腳步,其他工業國家也相應對童工進行了立法保護。而美國則是其中反應比較慢的那個,直到1938 年的《公平勞工标準法》中,才首次規定了全國最低工資和最長工作小時數,以及童工的行業進行了限制。比英國足足晚了100年。

時至今日,随着全世界各國兒童保護法的完善,以及義務教育的引入,在絕大多數陽光所能照射到的地方,童工都不複存在。但在我們看不見的角落裡,童工現象仍在野蠻生長。

白雪公主童話的背後,是長達100年的歐洲童工血淚史

根據今年1月份,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釋出的《2020年全球童工估計》,全球目前仍然存在有1億6千萬童工,占世界兒童總數的9.6%。

他們主要分布在亞非拉等經濟欠發達國家和地區,他們的處境和200年前的童工相比,沒有絲毫改變。

白雪公主童話的背後,是長達100年的歐洲童工血淚史

2020年全球童工數量

尾聲

最後,我們把話題回到開篇的《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上。

與童話中所不同的是,現實中的白雪公主索菲亞一輩子都沒能等到騎着白馬的王子。

相反,她在年紀輕輕的時候就因病雙目失明,随後她的父親去世,最後留她一個人在修道院裡孤獨地生活下去。

白雪公主童話的背後,是長達100年的歐洲童工血淚史

索菲亞的墓碑

而那群披着鬥篷的小矮人們,在索菲亞父親去世後,因為沒人管理,他們所工作的礦井也就随之關閉了。

當然,等待他們到來的,無非是另一個資本家的礦井而已。

白雪公主童話的背後,是長達100年的歐洲童工血淚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