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燒博望坡
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之後,曹操派夏侯惇舉十萬大軍殺奔而來,孔明在各方面因素都不利于自己的情況下,在博望坡兩次将曹軍打的大敗而歸,真正建立起了自己在劉歇業心中的地位。但是這出山之後的第一仗為什麼會選擇在博望坡,孔明又是在哪些不利的因素之下打的這一仗呢?我們試析之。
不利因素
一、關羽、張飛的不滿和抗拒
關羽、張飛本人對于此次戰役非但沒有緊張感,相反,卻有一種大展拳腳的感覺。他們之是以會有這樣的反應是因為他們對劉歇業的情義是局限到兄弟情義之内的,且他們把自己的全部交給了劉備和這份情義,當諸葛亮和劉備的關系超越到這種情義之上的時候,就會激發出他們的嫉妒心理,特别是劉備經常挂到嘴邊的如魚得水,更讓他對此非常沒有安全感,有一種大哥已經不需要他們,被别人搶了去的感覺。
另外,劉備三顧茅廬的表現,對于兩個務實性極高,又非常驕傲的武将來說,是很不能夠了解的。昔日桃園結義,建立兄弟情義的時候那麼快,但請一個諸葛亮卻連着請了三次不說,還一次比一次規格高,這份合作關系的建立與桃園結義的反差實在太大,而且他們的思維中,就算一個軍師再有本事,打仗也主要是靠将領,是以他們對于該職位的認識決定了他們了解不了劉備對于孔明的迫切需要,也自然接受不了孔明的高高在上,是以他們對于諸葛亮的抗拒心理是非常強烈的。

二、曹劉雙方懸殊的軍事實力
曹操剛剛統一北方,兵精糧足,軍事實力雄厚,士氣正盛,而劉備據守新野彈丸之地,兵糧及士氣方面都無法與曹操抗衡,加之他剛剛出山,知道他的人不會太多,又沒有與曹軍有過任何正面交鋒,是以曹操和曹軍将領從心理上不會對他有任何忌憚。
三、劉備的不放心
劉備雖然相信諸葛亮的戰略眼光和戰略思維,但是從來沒有真正共過事,是以對諸葛亮的信任和了解也隻是停留于語言和思想層面。兩軍交戰,卻是實實在在的事情,劉備沒有心焦和憂慮是不可能的,孔明何許人也,不可能從劉備的言語神态中感覺不出來,而劉備不僅自己有這種感覺,還會把他的這種感覺傳遞到下面,是以對于關羽、張飛的無禮和不滿,劉備并沒有過分責備。
下面重要部将的抗拒和不滿,自己直接上司的不放心,敵人的強大,這些不利的因素如果對别人來說确實會造成很大的障礙和壓力,但是對于孔明來說,就是另外一種意義。
選擇博望坡的原因
當日孔明邀請劉備去考察博望坡地形的時候,其已經決定如果曹軍來犯,将會選擇此處作為戰争的場地,但是張飛和關羽的認識是,如果曹軍來犯,也會直奔新野而來,怎麼會去博望坡。還有,當夏侯惇引兵前來,到了十字路口的時候,如果不是趙雲和劉備兩番引誘,夏侯惇求勝心切,曹軍也不會進入到博望坡,基于以上種種,說明孔明是有意選擇博望坡作為此次的戰略要地的,那麼孔明為什麼會将自己在劉備集團的第一仗選在博望坡呢?
一、博望坡獨特的地理優勢和敵衆我寡的軍事懸殊
博望坡道路狹長,兩邊有山、有林,既可以占據戰略制高點進行伏擊,又可以利用山林進行隐蔽。一旦10萬大軍進入之後,就将其人多的優勢變為不夠靈活的劣勢。另外劉軍人少,無法與10萬大軍直接對抗,可是利用博望坡的有利地形,就可以将人少的劣勢變為優勢。一旦雙方的優劣勢發生了變化,那麼再利用火攻的特點,劉軍所占據的所有優勢便可以更加淋漓盡緻地發揮出來,而敵軍的劣勢也會讓其更加地陷入被動和死地。
二、博望坡的名字
諸葛亮作為一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自比樂毅、管仲,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做事各方面的因素都會考慮進去,而“博望坡”的名字本身就很吉利。“博望”寓意将博取衆望,不負所望,而“坡”就更說明其現在開始要走的是上坡路,對于一個事業剛剛起步的人來說,必須走上坡路。三顧茅廬讓孔明将自己在世人心中放到了一個很高的位置,讓世人對他有很高的期望和好奇,是以出山後的第一仗,就不僅要一炮成名,還要在一種很吉祥的地方讓别人永遠的記住這一仗。鑒于以上種種,他選擇了博望坡這個地方。
縱然面對衆多不利因素,諸葛孔明不僅在整個戰争占據着完完整整的主動權,視曹軍的大軍如草芥,讓曹軍從此聽到諸葛亮的名字就不敢輕舉妄動;還讓劉備對其懸着的那顆心徹底放了下來;并讓關羽、張飛甘拜下風,聽候調遣;也讓自己在劉備集團真正地站穩了腳跟。接下來又有多少考驗會等着他呢,我們拭目以待!
該文選自老版《三國演義》電視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