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登山的電影在娛樂圈絕對屬于小衆,因為對拍攝的要求,不是一點點的高,不僅對演員的要求很高,對裝置的要求也很高,是以許多制片方對此是敬而遠之的。 近年來國内登山的電影越來越多,從《攀登者》到《峰爆》再到12月3日上映的《無盡攀登》,這說明國内的電影工業正在逐漸逼近好萊塢的電影制作水準。

無盡攀登
《無盡攀登》講述的,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是難以想象的真實的故事,是好萊塢所沒有的故事:沒有雙腿的登山者,征服世界最高峰——珠穆拉瑪峰的故事。
夏伯渝——真正的勇士
1975年夏伯渝加入中國登山隊,在攀登珠峰時因幫助隊友,導緻自己因凍傷而雙小腿被截肢,但他并未放棄自己登頂珠峰的夢想。在經曆雙腿截肢、癌症侵擾、病痛折磨的43年裡 ,夏伯渝五次沖擊珠穆朗瑪峰,憑借自己的堅持不懈與熱愛,最終于2018年5月14日被珠峰接納,在69歲高齡成功登頂,這使他成為中國無腿登珠峰第一人。
夏伯渝
在《無盡攀登》之前,半隻貓一直認為最優秀的珠峰電影是《絕命海拔》,相對其他登山電影更加寫實。如果時間充裕,在觀影之前可以一看,這樣再看《無盡攀登》時也更有感覺。
半隻貓作為一個徒步愛好者,曾經也收集過一些關于“登山”和“珠峰”的知識。現在分享給大家。
建議如果您對登山沒有概念的小夥伴,在看《無盡攀登》之前一定看看半隻貓整理的這些知識點。
感謝您對半隻貓的支援
戶外圈子裡有個“7+2”的榮譽稱号,什麼意思呢?就是曾經登頂過七大洲最高峰,還到達過南極點和北極點。你自己判斷厲不厲害。
7+2
1、亞洲最高峰:珠穆朗瑪峰8848米
珠穆朗瑪峰(亞洲)
2、南美洲最高峰:阿空加瓜峰6964米
阿空加瓜峰(南美洲)
3、北美洲最高峰:麥金利峰6193米
麥金利峰(北美洲)
4、非洲最高峰:乞力馬紮羅山5896米
乞力馬紮羅峰(非洲)
5、歐洲最高峰:俄羅斯的厄爾布魯士山5642米
厄爾布魯士峰(歐洲)
6、南極洲最高峰:文森峰4897米
文森峰(南極洲)
7、大洋洲最高峰:查亞峰4884米
查亞峰(大洋洲)
8、南極點(南極洲)
南極點(南極洲)
9、北極點(北冰洋)
北極點(北冰洋)
我們在登山電影裡看到顯然跟我們大部分自己的登山體驗是不一樣的,那麼究竟不一樣在哪裡呢?半隻貓盡可能想辦法用圖文的形式來讓大家了解。
1、高原反應
高原
大家可能都聽說過高原反應,見到這個詞總是令人觸目驚心,毛骨悚然。
高原反應,是指人到達一定海拔高度後,由于高海拔地區氣壓下降,導緻肺部血管中溶解的氧氣減少,血紅蛋白結合氧氣的能力下降,血液運輸到各個人體器官的氧氣量減少,而産生的一系列自然生理反應。
藏區戰士也會高反
高原反應的症狀一般表現為:頭痛、頭昏、氣短、胸悶、失眠、嘔吐、口唇發紫、食欲不振、全身乏力、肌肉酸痛等。
高原反應
一般發生在到達高海拔地區6-12小時後,少數在1-3天後發生,進入高海拔的速度越快,就越容易高反,是以許多人選擇火車進藏區而不是飛機進藏區,那樣可以有更多時間适應高海拔環境。
另外,一般我們會認為青年人比老年人更容易高反,男性比女性更容易高反。其實這是個誤區,發生高原反應,和年齡、性别、身體強壯與否沒有必然關系。是否高反,最大的決定要素在于先天的細胞攜氧能力。世世代代生長在高原地區的人就是比我們更加适應缺氧的環境,原因都在他們與我們不同的基因裡。
細胞攜氧能力
到達高海拔地區後,總的原則就是,不要太皮,不要疾走,疾跑,大體力運動。不要暴飲暴食,清心寡欲,少來事兒,那樣是最好的。no zuo no die
進入高原注意事項
大部分情況,高反發生後都會在3-10天後慢慢習慣适應,症狀減輕。
比較令人擔心的是另外兩個高山病,高原肺水腫和腦水腫。
高原肺水腫
肺水腫的主要症狀:嚴重的頭痛、胸悶,極度呼吸困難,不能平卧,陣發性咳嗽,伴有帶血絲之粉紅色泡沫痰液。在登山電影《垂直極限》裡對肺水腫的描述是,肺裡會充滿液體,最後人被自己的體液活活淹死了。
腦水腫更為嚴重,主要症狀:運動失調,因腦部不能正常工作而影響到四肢的協調,嚴重的話,患者連系鞋帶等小動作甚至拿水杯都有困難。精神狀态出現失憶,幻覺甚至半昏迷。腦水腫的發病率不高,但一旦發病則極易引起死亡。
在高原感冒是非常危險的,容易引發肺水腫和腦水腫,是以西藏人民很少洗澡是有道理的,一旦着涼感冒後果不堪設想。作為低海拔地區來的遊客,就更加需要注意這一點了。
應對高原症狀最常見的做法,是使用藥物地塞米松。地塞米松是一種人工合成腎上腺皮質類激素,可以降低細胞和毛細血管壁的通透性,減少肺部炎性液體滲出。登山電影《絕命海拔》《垂直極限》中,都有提到這個藥物。
地塞米松
當然我們可能更加熟悉的是“紅景天”,一般進入藏區等高海拔地區之前會提前一段時間服用。有一定幫助人體适應高原環境的作用,但發生高反以後再吃“景天紅”是起不到什麼作用的。
紅景天
除了藥物應對,最佳的實體應對就是休息、吸氧、降低海拔高度。情況嚴重的應當立即送醫。
2、寒冷
除了缺氧,高原環境還有其他不利于人類生存的因素比如寒冷
海拔高度每升高150米,氣溫會下降1度。是以,高原地區的氣溫比同一緯度的其它地區更寒冷。珠峰上面常年平均溫度在零下30到40度。你可能說這樣的溫度在東北地區也很常見。那是沒錯,但東北地區絕不會有珠峰上那樣的狂風,相同溫度下,有沒有風是有天差地别的。
3、濕度低,幹燥
幹燥
高原的濕度較低,使人體排出的水分增加。據測算,高原上每天通過呼吸排出的水分為1.5升,通過皮膚排出的水分為2.3升,在不包括出汗的前提下,就達到同一緯度平原地區人體所有體液排出總和的1倍。這樣的情況下,血液會變得越來越粘稠,血液阻力大,就可能引起肺水腫。
3、陽光輻射
輻射
高海拔地區紫外線強度和對皮膚的穿透力是海平面的三倍。另外,這些射線通過積雪的反射也非常強烈。據測定,積雪可将90%的紫外線反射回地表面,而草地的反射率僅為9%-17%。換句話說,由于積雪的作用,人體将遭受紫外線的雙重輻射。
去了西藏以後
進藏
是以登雪山一定要帶護目鏡,有一些登山片,可能會讓演員脫下雪鏡讓觀衆看到演員的表演,但這樣做是違背常理的。
正确操作
4、高海拔的标準
那麼問題又來了,什麼是高海拔,我介紹下國際通行的劃分标準
其實超過1500米,就算是高海拔了。黃山最高峰就已經1800米以上了,是以黃山山頂也可以屬于是高海拔地區。一直到3500米,這是高海拔的第一階段。
這個階段會不會有高原反應呢,也會有。我也不怕丢人,在去青海湖的時候,剛剛到達的那一晚住在黑馬河鄉時也有頭疼腦熱的感覺,要知道青海湖的海拔還隻有3100多米。不過第二天症狀就消失了,比較容易适應。一般來說,在2700米以下,很少會出現高反的症狀。
各區域含氧量
超過3500米,不到5500米,屬于超高海拔地區,生活在低海拔地區的人來到3500米以上多多少少都會有高反症狀,但不同的體質決定了是否能夠适應高海拔的環境。四川九寨溝的黃龍景區就到了3900米的。是以去黃龍景區已經有很多人反應有高反的症狀。同為著名旅遊景點的玉龍雪山,海拔達到了4680米。索道口海拔4506米,最後需要攀爬的高度不算太高,但已經有很多人必須依靠氧氣才能完成最後的登頂。
玉龍雪山
超過5500米就到達了極高海拔地帶,在這個高度,人體機能會嚴重下降,沒有人能在這個高度呆上一年,即使藏民和夏爾巴人,一般也是生活在5500米以下的區域。
極高海拔地帶
其實除了氧氣稀薄人體會出現各種症狀,一下子從氧氣含量低的地方到氧氣含量高的地方,人體也消受不起,這就是傳說中的富氧,西藏人民要是突然到0海拔的上海,也會頭暈目眩,困頓乏力。人體就是那麼嬌氣。
EBC登頂計劃
大部分看電影的人都是沒有登珠峰經曆的,看到演員們在重複感很強的畫面裡痛苦艱難地蹒跚而行,多多少少會有些迷茫。
是以有必要跟大家介紹一下整個登珠峰的行程安排。
攀登珠峰除了可以從中國的西藏出發,還可以從尼泊爾的盧卡拉出發。尼泊爾商業化登山的腳步比中國要快許多,更多的登山者會選擇從尼泊爾出發。
尼泊爾走的這條路線通常被稱為南坡路線,中國境内走的被稱為北坡路線,從難度上來說,從尼泊爾走要比從中國走更簡單一些。
南坡路線
北坡路線
下面半隻貓主要介紹的是——南坡路線
南坡路線介紹
——階段(一)
南坡路線的集結點是尼泊爾的首都加德滿都。世界上14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8座在尼泊爾,是以尼泊爾也被譽為“徒步者的天堂”。
加德滿都
然後,隊員們再從加德滿都坐小飛機前往盧卡拉。注意,這裡我在飛機的前面加了個定語“小飛機”。
小飛機
也就是那種從窗戶看出去能夠直接看到機翼上旋轉的螺旋槳,載客在20人左右的小飛機,小飛機的巡航高度通常在4500米左右,是以跟我們平時坐的客機不一樣,它們在雲層下面飛行,地面的山川河流,村莊樹木都看得清清楚楚。但麻煩就是非常受天氣的影響,稍有風吹草動就飛不了了,在加德滿都機場飛機誤點就是家常便飯。
飛行事故也是家常便飯
從加德滿都飛往盧卡拉的航線是世界上最危險的航線之一,而盧卡拉的機場也是世界上最危險的起降地點之一。1970年至今,事故次數已經達到了兩位數。
起降點
盧卡拉機場位于海拔2860米懸崖峭壁的邊緣,跑道隻有460米那麼長,正常跑道要3000米左右,不足1/6,機場也沒有雷達或導航裝置,飛機要降落,全憑飛行員對周遭環境的觀察判斷和手上的力度和分寸,這尼瑪才叫真正的技術啊。
——階段(二)
從盧卡拉到達珠峰大學營,就要踏上徒步之旅了。這裡有一條在徒步界享譽盛名的路線叫——EBC(Everest Base Camp)也就是珠峰大學營的英文縮寫。經典走法是為期兩周左右的環線。即從盧卡拉出發,到達珠峰大學營,然後再從另一邊繞回盧卡拉。海拔跨度是2800米到5500米。能看到包括珠峰在内的4座8000米以上高峰,電影當中出現過的超長吊橋,村莊,大學營之類的場景在EBC你都是可以看到的,當然電影不是走環線的全程,而是走到珠峰大學營為止。
EBC徒步路線
在徒步過程中,會看到有很多尼泊爾當地人的身影。他們當然不可能是閑庭信步的遊客,他們靠服務遊客或者登山者為生。普通人登山,沒有當地人的輔助,難度是非常大的,甚至會困難到生活不能自理的地步。是以這也就催生出當地的兩種職業——向導guide,背夫porter。
背夫,輕輕松松
向導負責行程安排,溝通能力強,但通常承擔負重的任務會比較輕一些,需要走技術路線的時候,會提前布置好路繩。
而背夫往往人狠話不多,主要幫助登山者搬運沉重的行李,他們相當于高山上的順豐快遞。
對當地人來說,登山跟吃飯一樣平常,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我們所謂的徒步,在他們看來就是一個村子走到另一個村子,他們平時探訪一個親戚或朋友就是如此做的。之前在尼泊爾的博卡拉地區徒步時,經常見到穿着拖鞋的尼泊爾人背着沉重的包裹在步履穩健地向上攀爬,而我們即便穿着登山鞋,拿着登山杖,背着降低負重感的背包,都爬地異常辛苦。
在尼泊爾當地還有一個族群尤其特殊,他們是夏爾巴人——“喜馬拉雅的挑夫”。夏爾巴人的數量不超過2萬。他們生在高山,長在高山,大多數夏爾巴人世代居住在海拔2740~4270米高的村子裡,生理上已經适應了高海拔氣候。
夏爾巴人——“喜馬拉雅的挑夫”
他們的血液濃度比我們的要稀薄,線粒體工作效率更高,可以說他們的身體更擅長利用氧氣。如果高山向導要分等級,那麼最高等級的向導一定是夏爾巴人。如何區分一個尼泊爾人是不是夏爾巴人,一個是看他們的長相,他們看上去更接近東亞人的面孔,另一個就是看他們的名字,所有夏爾巴人名字裡都會加上一個英文單詞Sherpa。而Sherpa事實上是一句藏文,意為“來自東方的人”。四五百年前他們的祖先從中國西藏南遷而來,千裡迢迢翻山越嶺來到了現在的栖息地。
小夏爾巴人
EBC很重要的一站,就是5364米的珠峰大學營,到處支着五顔六色的帳篷的地方。
珠峰大學營
——階段(三)
接下來是為期一個月左右的三次适應性登山訓練,每次都會再次傳回到珠峰大學營。在身體還沒有适應高原環境的情況下,快速登頂珠峰無異于自殺,是以這樣的訓練是相當有必要的。
訓練過程中,每次都要經過險象環生的冰瀑地帶,這個地方叫昆布冰川,有人也稱她為恐怖冰川。攀登珠峰20%的死亡發生在這裡。
昆布冰川2
比起8000米以上的死亡地帶death zone,這個海拔5400-5900米的地段反而是登山者們認為最危險的地方。而昆布冰川恰好處于珠峰大學營和的1号營地之間。
《絕命海拔》中必須依靠梯子通過,有人差點掉下去的地方,前期可能唯一讓人提心吊膽的場景,就是在昆布冰川。
《絕命海拔》著名的梯子
昆布冰川-著名的梯子
冰川最可怕之處在于它會随着溫度的升高而融化,變得極其不穩定,通過這裡你相當于是在幾個巨大的雪塊之間行進,這些雪塊還非常不穩定,時不時塌一塊下來。雪塊和雪塊之間還要依靠梯子,那些搖搖欲墜的梯子本身看上去就足夠讓人擔驚受怕,還必須有人在兩邊拉着。而梯子的下面,就是深不見底的冰川裂縫。
是以通過昆布冰川的政策,往往都是在夜晚12點出發,在太陽上山之前快速通過,裝備好專業的冰爪是必須的,在冰川上一個踉跄可能就丢了性命。
夏伯渝過冰川
——階段(四)
完成适應性訓練以後,将正式進入攀登珠峰的旅程。
接下去在到達珠峰峰頂以前,有4個重要的營地。名字特别容易記憶,就叫做一二三四号營地,有的地方就是代号C1234。
隻要能順利通過昆布冰川,就到達了海拔5943米的一号營地。
下面要通過的是西庫姆冰鬥,所謂冰鬥就是三面環山的窪地,也就是一個U型。這裡有通往珠峰、洛子峰、努布策山的岔路。冰鬥相對來說比較平坦,不像昆布冰川那般難走,這裡比較頭疼的問題反而是高溫。6000米海拔地帶大氣稀薄,太陽光直射在平坦的冰鬥,再經反射,溫度迅速升高,可以達到37度。
西庫姆冰鬥
通過西庫姆冰鬥,到達她的最東面,就到達了6400米的二号營地,這裡相當于最後沖頂的“發射站”。攀登者在這裡稍做休息,補給能量。
下一站要到達洛子峰側面, 洛子峰側面也是意外多發地帶,因為這裡陡峭的懸崖和堅硬的冰面,使得攀登者的冰爪靴很難抓穩。是以攀登者在這裡一直要通過繩索固定在攀登鍊繩上以確定安全。
洛子峰
夏伯渝登山
接下來就到達了7162米的三号營地,從三号營地到達四号營地,攀登者還必須經過“黃色地帶”(yellow band)或者就叫黃帶,這裡通常是冰岩混合或雪岩混合的地形,技術難度不算太高。
黃帶
通過黃帶,到達7951米的南坳四号營地後就要為最後的沖頂做準備了。
四号營地
8000米海拔以上的區域被稱為“死亡地帶”death zone,最近很火的紀錄片《珠峰清道夫》英文名就叫做death zone。這一地帶人體無法适應。無論做過多少訓練,沒有補充供養的話,登山者在48小時之内就會死亡。這裡的氧氣水準隻有海平面的1/3,這也就意味着人體消耗氧氣的速度會快于補充的速度。這對人的身體和精神狀态都會有影響,登山者會出現幻覺、身體功能惡化,然後失去意識,最後窒息死亡。到達死亡地帶,除了特别強悍的登山者,否則都必須依賴氧氣才能保持清醒。
人類的生理機能并不适用于波音747的巡航高度,一旦我們到達海拔8000米處高度,我們的身體就會開始死亡。
迪克牛仔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歌,叫《三萬英尺》,說的就是飛機飛行的高度,三萬英尺也就是9144米的高度,跟珠峰峰頂隻有300米的落差,如果登頂時正巧有一架飛機經過,飛行員都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你在跟他打招呼。
迪克牛仔《三萬英尺》
——階段(五)
正式沖頂一般都是從半夜開始的,到達珠峰峰頂需要大概十到十二小時
沖頂的過程中,會經過一個陽台的地方,這裡海拔8400米,電影中威瑟斯眼睛看不清楚停下來等待羅布的地方就在此處。
陽台
繼續沖頂就到達了8749米的南峰,它的相對高度隻有11米,是珠峰的一個副峰。一般向導們會提前放一些氧氣瓶在南峰以備不時之需。
過了南峰,馬上就是登頂珠峰前最後的難關,希拉裡台階,處于南峰與珠穆朗瑪峰頂的半途上8790米處一段12米高的幾乎垂直的裸露山體岩石斷面。之是以這個地方以人名命名是為了紀念第一位登頂珠峰的勇士埃德蒙 希拉裡。來自紐西蘭的探險家,他和夏爾巴向導丹增 諾蓋于1953年5月29日首次完成了人類登頂珠峰的壯舉。
希拉裡台階
通過海拔 8810 米的“希拉裡台階”後,勝利在望,繼續沿着山脊攀登,大約一小時後就能到達8848米珠穆朗瑪峰峰頂。
《絕命海拔》中登頂
以上就是登頂珠峰的全過程。結合這個路線再去看電影,就稍微可以找到一些方向感了。
對以上南坡登頂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電影《絕命海拔》
絕命海拔
《絕命海拔》原著書籍 ¥44.8 購買
登山的圈子裡有一個很著名的答案——“因為山就在那裡”。
這句話出自于英國的登山冒險家喬治.馬洛裡,在回答記者提問時用了這句極其簡單卻富有哲理的回答。馬洛裡在1924年6月8日嘗試沖頂珠峰時不幸遇難,雖然在有生之年沒能完成征服珠峰的夢想,但他的壯舉激勵了無數後來人走上挑戰不可能的道路。
喬治.馬洛裡(左二)
喬治.馬洛裡,帥哥啊
登山是不是no zuo no die。登山究竟有什麼意義?即便有,這樣的意義是否值得我們用生命來交換呢?
登山過程中的犧牲,大部分看起來都輕于鴻毛,可能隻是一個轉身,可能隻是一個踉跄,一個生命就在皚皚白雪中消逝無蹤影。
問人為什麼要登山之前,先想一想,人的存在又有什麼意義呢?
雖然馬洛裡說出那句“因為山就在那裡”時并不一定經過深思熟慮,但可能最本質的道理卻被他一不小心就說盡了。這句話聽上去一點也不像什麼豪言壯語,卻充滿了水到渠成的淡定。因為珠峰就在我們的世界裡,是以我想要去攀登它,和因為附近商場有一家美食,我想去品嘗它,其實沒有本質的差異。想到啥就去做了,就是那麼簡單,順其自然,也許不符合社會的普世價值觀,但非常符合人性。
登山也好,上天也好,下海也好,也許都沒有意義,但有沒有意義這件事重要嗎?
人類太過渺小了
人類的存在也許都隻不過是浩瀚宇宙中一個不起眼的巧合,而宇宙間隻需再來一個巧合,比如恰好地球進入了一顆彗星的射程之内,人類建立起來的所有意義也就頃刻間灰飛煙滅了。所有用教科書标榜起來的偉大,在大自然面前都是徒勞無功的,想到自己的如此渺小,順其自然可能真的就是人類最好的歸宿吧。
那麼,《無盡攀登》你會去看嗎?
#無盡攀登##絕命海拔##珠穆朗瑪峰##珠峰##登山#
圖書推薦
沒有雙腿的登山者 ¥68 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