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90年代開始,香港導演麥當雄制作的黑幫電影《跛豪》上映之後,整個電影圈炸開了鍋,陸陸續續出現各種“枭雄”電影。可是近30年裡,關于跛豪的電影,層出不窮,尤其是王晶導演的《追龍》、《追虎擒龍》,為什麼揪着跛豪不放呢?這很可能與跛豪(吳錫豪)的真實背景有點關系,那麼香港老一輩江湖人士是如何看待跛豪的呢?
網絡上一直流傳着“跛豪是義群的坐館”的說法,是與不是,我們來分析一下。上世紀50年代初期,向前準備離開香港,為了儲存“義安會”的實力,他與幫中元老商議,效仿14K,将“義安會”化整為零,拆分成為多個分支,“義群”是其中之一,是以“義群”大概誕生于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
跛豪出生于1930年,大約是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來到香港,擺過地攤、字花檔、餐飲等生意,當年肥仔坤在跛豪的“百喜酒樓”吃飯遇襲,陳惠敏全力保護肥仔坤,一戰成名。另外,坊間流傳跛豪早期在香港是“福義興”的人馬,後期或許加入了“義群”,但絕對不是“義群”的創辦人。
知情人士透露,“義群”首任坐館是有着“龍城之虎”之稱的“柯木森”,花名“柯牛”或“柯探長”,是義群的創辦人之一,也是九龍城盂蘭勝會的創辦人。
與跛豪同時代的江湖人士,至少也是“古稀之年”的老人,許多人對跛豪的身份、背景非常了解,例如陳惠敏曾公開透露“跛豪的老婆才是真正話事人”。
一位江湖人士表示,他曾經與14K兩位“孝字堆”元老“騾仔添”、“發官”一起喝茶時聊到跛豪。兩位元老直言,跛豪是“老襯”,沒有幫會背景,當時潮州幫沒人保過他,是以可以肯定,跛豪與任何“堂口”無關。
至于“三聖社”,那是跛豪發迹後所成立的。在香港南角道有一個“念敬”佛堂,一些香港電影經常會在這裡取景,這間佛堂的實際創辦人則是跛豪夫與鄭月英夫妻,至于為何取名“念敬”呢?難道是“紀念敬義”的意思?
當年的新聞資料顯示,跛豪夫妻、肥仔坤等人被收監,跛豪坐三十年,肥仔坤坐二十五年。事實上,除了肥仔坤之外,比跛豪的生意做得更大的人還有許多,為何隻有“跛豪”被塑造成一個“大毒枭”來當作反面教材呢?老一輩江湖人解釋,那是當時香港當局為了向市民“邀功”,故意編造一些資料出來,做了一口“大鍋”讓跛豪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