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的偶像的力量

作者:淘氣包海岩

我的偶像

孟子曰:“自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也”

‌ 我從哪裡來的,我的思想從哪裡來的?這些人類的終極問題,我在孔子這裡得到了答案。——題記

小時候,我崇拜張海迪,因為我們家隻有一本課外書,書裡隻寫了張海迪和另外一個勞模的故事。我被張海迪的精神深深地感動,她也成為我的精神導師。後來,讀書越來越多,知道的名人也越來越多,我的偶像也換了一個又一個,馬克思、魯迅、蘇轼、杜甫……

後來覺得孔子也很了不起。他能代表中國文化,僅此而已。再後來,讀了《論語》,覺得孔子真是一位了不起的老師——他因材施教,他知識廣博,他培養出那麼多的人才。佩服!再後來,讀《大學》《中庸》《孟子》,發現他的思想能一代代傳承,并成為中國文化的主流,成為幾千年來中國文化、思想的核心,真不愧為聖人!

這幾天讀《莊子》,發現書裡多處引用孔子的故事,有許多理念也推崇儒家的思想。我就納悶——莊子不是道家思想嗎?怎麼也推崇孔子呢?老子不是很看不起孔子嗎?好奇心的驅使,我查閱各種資料後發現——莊子與老子都是道家學派,但他們沒什麼師承關系.莊子倒是與儒家的創始人孔子有很深的淵源.據考證,莊子是出儒家的顔淵學派.顔淵即顔回,孔子的學生.出現這一現象也不并難了解.春秋戰國時的諸子百家中,道家和法家都不擅長培養人才.反倒是儒家為道家和法家以及名家等培養了大批的人才.如法家的李悝是孔子學生子夏的學生;申不害也是出自儒家,而不是法家;商鞅倒是李悝的學生,同樣出自儒門.而戰國名将吳起則是曾參的學生.至于韓非子和李斯,這兩個集法家之大成的人物都是戰國最後一位儒家大師荀子的學生.道家的情形和法家的情差不多.莊子出于顔淵;其他的一些道家代表人物有的是學于儒家,有的則是儒家的再傳弟子.道家講"體"和"用",莊子是屬于"體"這一派的,講究内心和自我;而講究"用"的這一派主要在齊國,被稱為黃老派,這一派在漢初很是得勢,其思想是漢初的官方思想.漢初的張良也是道家,但講究體用緻;而同時期的陳平則偏于"用"。另外,春秋戰國時期的兵家和名家,在當時被認為也是出于道家,法家也是出道家.是以司馬遷寫史記時把老子、吳起等人合在一起立傳。這不難了解,因為現在我把道家與道教給弄混了。道家與道教根本就沒有多少相同的地方。而且,講究出世并不是道家的全部,而隻是道家思想中很小的一部分。

哦!天哪!簡直不敢相信,孔子不僅是儒家思想的開創者,更是中國文化的鼻祖。是中國文化的淵源。瞬間,在我心裡孔子的形象一下子上升華到神的級别。試問,世上有誰能如他這般神奇——引領一個民族的思想!太偉大了!超越了我的想想。

‌ 相信,随着閱讀的加深,我會對孔子有更多的認識,毋庸置疑,他将成為我新的偶像,影響我的思想,引領我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