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8-9世紀佛畫遺珠——舍身聞偈圖探析 | 北京榮寶21秋拍

8-9世紀佛畫遺珠——舍身聞偈圖探析 | 北京榮寶21秋拍
8-9世紀佛畫遺珠——舍身聞偈圖探析 | 北京榮寶21秋拍
8-9世紀佛畫遺珠——舍身聞偈圖探析 | 北京榮寶21秋拍

預展時間

2021.11.30.-12.01

拍賣時間

2021.12.02

拍賣地點

北京富力萬麗酒店

(北京市朝陽區東三環中路61号)

在佛教傳入中國後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相結合形成了中國特有的佛教文化藝術,佛教東傳,所曆時代之久遠,地域之廣闊,其中不同時期佛教與信仰的演變形成了各個時代所獨具特色的佛教藝術的圖像和圖式,這些是各個時期佛教所遵循的特定儀軌,由不同的時代作出相應的藝術風格的改變,這使得佛教美術具有強烈的時代性。以緻于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北魏和唐代佛像風格之時代差異,其藝術風格的變化向人們無聲的訴說着它們來自的那個遙遠的時代。

8-9世紀佛畫遺珠——舍身聞偈圖探析 | 北京榮寶21秋拍

《大般涅槃經》【彌勒佛真傳】中有"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寂滅滅己,寂滅為樂"這句偈上句道破世間本質,下句為出世間法,出自大涅槃經。此偈是佛教的本質,看破與修行,并得到無我的快樂。佛為偈舍身得大精進,故而早彌勒而成佛。吾今以"地藏地藏/佛之無相,如如之境/人人皆藏"而開悟一切衆生,開啟未來佛生滅涯。由此演變出了中國佛教中古時期流行的本生故事圖。

婆羅門聞偈舍身本生

8-9世紀佛畫遺珠——舍身聞偈圖探析 | 北京榮寶21秋拍

《施身聞偈本生》内容據《大般涅槃經•聖行品》,又名:聞偈舍身圖,講述了古印度有一個婆羅門, 信奉大乘佛教,獨自住在雪山修行,聽不到大乘佛經。帝釋天為了考驗這個婆羅門有沒有真心修道成佛的意志,化成一個面目猙獰的羅刹,來到距婆羅門不遠的地方,以清新悅耳的聲音,唱了半偈“諸行無常,是生滅法”,也就是過去佛祖所說的頌詞:“世上的一切都不是永存的,有生必有死,這是不可抗拒的天理法門。”婆羅門聽到這半句頌詞,心情激動,歡喜無量。急忙起座出門,向四周環視,隻見-一個羅刹來到他面前說:“ 剛才那半句頌詞是我随意唱的,”婆羅門聽後說:“ 我願聽大師唱完頌詞。”羅刹說:“我現在饑餓難忍,隻有吃人暖肉,喝人熱血,才能為你唱佛法頌詞。

8-9世紀佛畫遺珠——舍身聞偈圖探析 | 北京榮寶21秋拍

婆羅門聽後說:“ 為聆聽佛法,我願把自己的施舍給你。”随即給羅刹鬼敷設了一個臨時法座,羅刹為其說後半偈“生滅滅己,寂滅為樂”,意思為:“ 一個人若能從生死輪回中得到解脫,就可以達到永恒快樂的涅盤。”婆羅門聽罷頌詞,深悟佛性,如醍醐灌頂,欣喜萬分地爬到一顆大樹上,投身下地,縱身從大樹跳下,。供羅刹啖食。這時羅刹恢複了帝釋天神的原形,伸出雙手,從空中接住了婆羅門,平安地将他放到地上,并對婆羅門說:“你是真心修道求法,将來一 定能成佛,普渡衆生。帝釋天說罷,忽然不見了。

現在儲存在敦煌莫高窟以及克孜爾石窟和小南海中窟壁畫中有4鋪聞偈獻身本生故事圖:

一.西魏285窟南壁西側,有7個畫面(可見2方榜題痕迹):

8-9世紀佛畫遺珠——舍身聞偈圖探析 | 北京榮寶21秋拍
8-9世紀佛畫遺珠——舍身聞偈圖探析 | 北京榮寶21秋拍

1、天宮。下方右側畫一圓拱龛,當表示天宮,内坐一人,交腳坐,雙手在胸前,持物不明,着天衣(類似菩薩裝),戴寶冠,無頭光,表示帝釋天生活在天上宮殿。

2、修禅。下方左側畫一草庵,看不出是否有人物形像,表示婆羅門在草庵禅修。3、說偈。下方中央即草庵外站着一人,穿天衣,似無頭光,雙手在胸前,手勢不明,前方有一榜題,漫漶,表示帝釋天說半偈。

4、攀樹。一人裸上身,穿兜鼻褲,雙手抱着一棵大樹,婆羅門決定施身。

5、投身。一人裸上身,雙手合十,從樹頂上跳下,婆羅門施身。

6、承接。一人站在樹下,穿天衣,有頭光,舉上手,作承接狀,前方與攀樹之間有一方榜題,帝釋天承接婆羅門。

7、落地。一人裸體,穿兜鼻褲,從空中飛至帝釋天腳跟前,婆羅門平安落地。大緻呈順時針方向展開,一人一畫面。

8-9世紀佛畫遺珠——舍身聞偈圖探析 | 北京榮寶21秋拍

整個畫面緊緊圍繞情節⑤展開,達到整個故事的高潮。三個情節中人物動态的連貫性及情節⑥中人物完美的弧線将這幾部分連接配接在一起形成一個圓形的構圖(圖8)。圓形具有強烈的動感,恰好符合這幾部分故事情節對動态的表述要求,同時也象征故事情節及人物結局的圓滿。而位于中間雙手張開指向天空的帝釋天承接婆羅門形成三角形構圖,三角形的穩定性代表了對佛法的堅定。

8-9世紀佛畫遺珠——舍身聞偈圖探析 | 北京榮寶21秋拍

二.隋代302窟,隋 | 莫高窟302窟 主室(後室) 窟頂,位于人字披東披南起第三幅,隻有兩個人物:婆羅門跳下,帝釋天伸手接。

8-9世紀佛畫遺珠——舍身聞偈圖探析 | 北京榮寶21秋拍

三.新疆克孜爾石窟第38窟畫面

8-9世紀佛畫遺珠——舍身聞偈圖探析 | 北京榮寶21秋拍

四.小南海中窟正壁右側施身聞偈畫面。

此本生宣傳佛法至上、輪回轉世等佛教基本思想,是以為佛教徒所深愛,并在佛教藝術中流傳,在克孜爾石窟、小南海石窟、日本法隆寺玉蟲廚子等早期畫面中都有遺存。約公元10世紀左右,此類經變畫消失在佛教繪畫的主題之中,新疆克孜爾石窟第38窟畫一人傾身、一人托舉狀,學者認為即此故事,。小南海中窟(550-555年建)的該故事與285窟的表現形式類似:

1、一人山中禅修,前面立一人。

2、兩人坐姿,中間是榜題:“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3、一人立于樹下,表示攀樹或處處書寫偈語。

4、一人在托舉墜落的婆羅門。

8-9世紀佛畫遺珠——舍身聞偈圖探析 | 北京榮寶21秋拍

杜尚在談論藝術時常常說有趣這個詞。藝術這個從梵文發展而來,我們看到來源于佛法當中的故事所講的情節,在古代藝術家的想象中進行了完美的加工,使之完美的表現佛法的教義,又能給人一美的體驗,這是一種前所未有的觀看體驗 即體驗者同時賦予這些作品的創造性。前邊四幅均是國内早期的畫面留存,我們在鄰國日本的法隆寺也找到了極為接近的同時期的畫面構圖。

8-9世紀佛畫遺珠——舍身聞偈圖探析 | 北京榮寶21秋拍

日本奈良的法隆寺是世界現存最早的木建構築,建于公元607年

8-9世紀佛畫遺珠——舍身聞偈圖探析 | 北京榮寶21秋拍

日本奈良法隆寺金堂,宮殿式佛龛的“玉蟲廚子”時代為飛鳥前期(7世紀中葉)

8-9世紀佛畫遺珠——舍身聞偈圖探析 | 北京榮寶21秋拍

唐代出土陶形建築歇山形屋頂形制 與 法隆寺金堂建築對比

8-9世紀佛畫遺珠——舍身聞偈圖探析 | 北京榮寶21秋拍

法龍寺金堂須彌座左側,繪有“舍身飼虎圖”代表了釋迦成佛前,為救度衆生和為求法不惜身命的善舉。從畫面構圖中可以看到與本件拍品從構圖,畫法,設色上都極為相似,此件為日本國寶,号稱為日本傳世最古老之畫作。

8-9世紀佛畫遺珠——舍身聞偈圖探析 | 北京榮寶21秋拍

畫面竹子羅列形式與唐代雙犀鏡中排列類似

8-9世紀佛畫遺珠——舍身聞偈圖探析 | 北京榮寶21秋拍

與莫高窟第9窟中竹林畫法對比

8-9世紀佛畫遺珠——舍身聞偈圖探析 | 北京榮寶21秋拍

圖中羅刹鸱吻頭部與唐代三彩鸱吻頭部造型類似

唐代三彩鸱吻頭部造型(左)《聞偈舍身圖》中羅刹之形象(右)

8-9世紀佛畫遺珠——舍身聞偈圖探析 | 北京榮寶21秋拍

唐代吳道子鬼伯圖石刻中羅刹形象(碑拓)

8-9世紀佛畫遺珠——舍身聞偈圖探析 | 北京榮寶21秋拍

法國吉美博物館收藏的敦煌莫高窟出土唐代《降魔成道圖》羅刹形象

8-9世紀佛畫遺珠——舍身聞偈圖探析 | 北京榮寶21秋拍

畫面中仙山樹木點皴畫法與唐代飛仙山嶽紋菱花鏡中山石樹木的畫法

8-9世紀佛畫遺珠——舍身聞偈圖探析 | 北京榮寶21秋拍

莫高窟276窟中山石樹木的畫法

8-9世紀佛畫遺珠——舍身聞偈圖探析 | 北京榮寶21秋拍

莫高窟468窟樹木點皴畫法

畫面中摩尼寶珠的樣式與陝西慈善寺第2窟唐代主像左手所持摩尼寶珠形制

8-9世紀佛畫遺珠——舍身聞偈圖探析 | 北京榮寶21秋拍

畫面中婆羅門之線條構圖與莫高窟

8-9世紀佛畫遺珠——舍身聞偈圖探析 | 北京榮寶21秋拍

畫面中帝釋天坦露上身,寶冠兩冊頭巾随風上揚 與 敦煌莫高窟280窟壁畫中也可以看到相同的風格。

8-9世紀佛畫遺珠——舍身聞偈圖探析 | 北京榮寶21秋拍

唐代盛行的紅黑色進行渲染,這種色彩的搭配在唐代比較的流行,我們經常在唐代墓葬壁畫中見到這種經典的審美搭配。

8-9世紀佛畫遺珠——舍身聞偈圖探析 | 北京榮寶21秋拍

大英博物館收藏的唐代絹畫菩薩像中做絹質地放大對比,可見唐代同樣細密的編織技法。

8-9世紀佛畫遺珠——舍身聞偈圖探析 | 北京榮寶21秋拍
8-9世紀佛畫遺珠——舍身聞偈圖探析 | 北京榮寶21秋拍

Lot.3562

舍身問偈圖

8-9世紀 1盒 設色絹本 鏡心

32.8×63.2cm

RMB: 150,000-300,000

我們可以看到整幅畫面完整,構圖嚴謹,布局巧妙,線條言簡意赅,氣韻飛動,意境深邃。傳遞出佛法的智慧與寓意,整體氣氛和色彩十分協調,摩尼寶珠如散花飛下,山上樹木随風搖曳,帝釋天飄帶飛升,衣裙飄曳,頭有背光,仿佛穿越千年時光,再現華美盛世。流雲飄掠, 牆風顫動,将畫面裝點得五彩缤紛,氣氛祥和。勾線流暢,色彩協調,畫面有動有靜,有張有馳,極富浪漫色彩。整個畫面構圖嚴謹,製作宏偉,精工彩繪,雄渾舒展,娟秀飄逸,展現出大緻為8-9世紀時期佛法教義中富麗堂皇的經變畫畫面,是一件極為難得的早期佛教繪畫珍品。

8-9世紀佛畫遺珠——舍身聞偈圖探析 | 北京榮寶21秋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