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汗青·劉欣華
關于哪吒,早在商周時期就有傳說,直到2500年後,引起了明代文人的極大興趣,他們紛紛取材于此,将一些支離破碎的情節連綴起來,加以豐富而超現實的想象,塑造了一個生動可愛的哪吒形象,完成了哪吒故事的精彩演義。其中以《西遊記》《南遊記》《封神演義》最為突出。《西遊記》中描寫哪吒與孫悟空大戰,可以看出他手中的武器已基本齊全,而且還對“析骨肉還父還母”作了更合理的解釋,并且也講出了李靖托塔的原由。至于《封神演義》再借鑒《西遊記》中關于“紅孩兒”的描寫,将哪吒寫成一個手持火尖槍的小孩模樣,就更令人喜愛了,這樣就使哪吒的形象最終形成了。
在黃淮地區南端的九灣,即今天的安徽蚌埠市固鎮縣劉集鎮九灣居,哪吒的傳說很多,其中哪吒大戰老龍潭裡的青白龍,是其中的一段精彩故事。
九灣是個古鎮,曆史悠久、人文荟萃。據相關史料記載及九灣老人回憶:過去的九灣,兩河相夾,中間還有水道,有古城牆、哪吒廟、文昌宮、城隍廟、傳統老街、特色茶館、火神閣,中心地段有石闆街,長達2000餘米,老街古樸風貌,青石街面、數條巷道、店鋪作坊、院落住宅錯落有緻,自然古樸,僻靜典雅。道路,橋梁,書院,牌坊祠堂錯落有序。“運漕商旅、往來不絕”,1400多年前,隋唐大運河開通,九灣老街邊上就有一條河流作為貫通運河與淮河的連接配接河。後來,九灣逐漸繁榮,曾一度成為黃淮地區經濟、文化重鎮。
九灣老街西側,有一塊風水寶地,數畝水面碧波蕩漾,夏日涼風習習,冬日不見冰淩,魚蝦滿湖,柳絲垂岸。這裡有一口古泉眼,當地人稱“老龍潭”,淫雨數日,不見水漲,百日大旱不見水落,深不見底。有好事者用四兩紅絲線縛上小秤砣,也沒探到泉底,據說那是青白龍的洞府。
這青白龍其實是兩條蛇,在這裡修練了上萬年,後來歸附了東海,被封為夜叉,做了龍王敖廣的打手。
不知何年何月,水邊老街有一張姓人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田捕魚,生活富裕。夫妻二人相敬相愛,可不惑之年仍無一男半女,夫妻二人便時常到老街裡的哪吒廟裡拜神。一日,妻子夢見庭院荷花中端坐着一小女孩,十月便生下一千斤,取名張蓮。小女孩生來俊秀,聰明伶俐,讨人喜愛。一日天色已晚,家中來了一位不速之客,原來是哪吒廟裡的神仙哪吒。張蓮和哪吒非常有緣,兩人一見如故,一起玩耍。哪吒走後,留下一首詩道:“九灣街邊老龍潭,青白二蛇建家院,待到二月二日時,東海龍王捉張蓮。”張老漢見字,百思不解,又恐慌不安。慢慢地,張蓮由懵懂兒童已出落成婷婷少女。這一年,二月二日這天,人們發現空中一片怪雲,時紅時黑,時而成大團,時而化為兩條巨龍,時而狂風大作,固守不散,很是瘮人。
此時哪吒趕來,張老漢忙問:“空間怪雲是何物。”哪吒不假思索,脫口而出:“龍王三太子敖丙派夜叉出海作惡,要來捉拿張蓮”。張老漢聽罷頓時吓出一身冷汗。再問:“怎麼辦啊?”哪吒笑笑說:“有我在,你盡管放心!”
不久,那兩朵怪雲呈現龍狀,吞雲吐霧,小張蓮突然暈了過去,張老漢一家人心惶惶。隻見空中烏雲翻滾,狂風大作,雷電交加,頓時傾盆大雨,龍潭大吼。半夜時分,隻見空中時而紅,時而火,并有兵器相撞之聲。不久,風平潭靜,張蓮蘇醒了過來。再後來,大家才知道,這是哪吒降伏了東海龍王三太子派來的青白夜叉,救了張蓮。
“九灣河水放棹行,綠柳紅杏帶啼莺”。今日九灣,撥開古鎮迷蒙的面紗,青磚黑瓦撩去了世俗的紛雜,靜靜地訴說着不為人知的往事。漫步這片古老的歲月,似乎看到年少的張蓮在河邊洗滌嬉鬧,稚童在書院中細聽夫子講哪吒的故事,滿臉滄桑的民間藝人在老街小巷口捏着面人……似乎在刹那間,鋪展成一幅淡雅相宜的水墨長卷。
作者簡介:
趙汗青,男、漢族,安徽宿州人,祖籍淮北,進階記者、文史作家、文化學者、博士。1992年入安徽經濟報,曾任《時代·中國之聲》雜志副總編,兼任宿州市白居易研究會會長。已出版20萬字軍事曆史小說《垓下之戰》等九部作品。
劉欣華:女、漢族、安徽蚌埠人,英文翻譯、文化學者、博士。曾任某市中學校長、麓鹿出版社社長、鹽城規劃市政設計院安徽分院院長。宿州市白居易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有千餘篇散文、随筆、遊記、譯文散見于海内外各媒體上。代表作有:秋風中的圓明園、愛上臨海、西塘——等那一籠煙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