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香山葉正紅》導演巴特爾自述:革命曆史題材作品不應該曲高和寡

作者:藝綻

由導演巴特爾執導的重大革命曆史題材劇《香山葉正紅》正在央視一套熱播。該劇播出至今,收視率高居全國榜首,在巴特爾看來,在虛實之間創作主旋律作品,真實、創新、生活化是關鍵。

《香山葉正紅》導演巴特爾自述:革命曆史題材作品不應該曲高和寡

該劇以香山為切口,講述了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後,毛主席帶領中共中央從西柏坡入駐香山“進京趕考”,解放全中國、籌建新中國、搭建起新中國“四梁八柱”的故事。談到《香山葉正紅》,巴特爾表示這部劇展現了轉折時期開天辟地的中國巨變,“永遠走在趕考路上”是這部劇想要傳遞的主題。在巴特爾看來,這段曆史是新中國誕生的曆史,它是一個充滿變化的曆史階段。看《香山葉正紅》這部劇,老觀衆可以回顧那段曆史,年輕觀衆可以認識這段曆史,知道新中國的誕生多麼不容易。

“我們這部劇的主題思想很明确,就是看中國共産黨‘進京趕考’。這個‘趕考’考的是各個方面,包括中國共産黨南下解放城市,要學習如何管理建設一座城市,這都是趕考的項目。無産階級在建設新世界的同時,也是改造自己的一個過程。是以我們這部劇的主題歌歌詞寫得很好:‘一生問卷趕考人,一路答卷到如今’。”

《香山葉正紅》導演巴特爾自述:革命曆史題材作品不應該曲高和寡

該劇拍攝周期接近四個月,僅後期就做了一整年。巴特爾認為,《香山葉正紅》的創作難點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要嚴格表現真實的曆史,但一些參考資料已經很難查閱到,為此主創團隊咨詢了數十位專家,在史實方面給予專業把控。另一方面,這部劇的人物非常多,全劇表現的是中國曆史上變化最大的八個月,包括真實人物和虛構人物在内有近300個人物,可謂演員多、角色多。

在人物塑造上,巴特爾選擇的方式也是讓領袖人物的表現生活化、常态化。“領袖不是神,但他絕不是普通人,他比普通人站得更高,看得更遠。這部劇在毛主席的生活動作,起居行走的神态上,包括語言表現上都盡量生活化、常态化,這樣才更加接地氣。比如毛主席的形體動作,他有時候可能席地而坐。旁邊有欄杆,他可能靠在欄杆上,有時候也會坐在桌子上,這樣就很生活化,沒有正襟危坐的拘謹感。”

重大革命曆史題材劇的創作當然不能隻寫上層,也要寫基層。在《香山葉正紅》中,觀衆能看到毛主席的警衛員柳二勇,解放軍基層團長姜萊陽以及一位南下的幹部代表青年教師蕭靜娴等幾位普通人的故事。巴特爾表示,這些虛構人物其實也不是完全沒有原型,他可能不是一個人的原型,而是很多人的形象合并起來的。“比如毛主席的警衛員有很多,我們就塑造了一個警衛員叫柳二勇,用這一個警衛員代表很多警衛戰士的思想情操和他們的紀律要求。姜萊陽則是被派到前線英勇殺敵,通過他去展現解放軍戰士在渡江戰役中的英雄行為和敵後偵察的智慧。”正是這些虛拟人物的故事和真實曆史交錯,生活化的表達也進一步拉近了這個故事和觀衆的距離。

《香山葉正紅》播出以來,得到了不少正面的回報,巴特爾也很感慨,“紅色主旋律作品不要去說教,不要說大話。如果我們盡可能客觀、真實地反映曆史,我相信年輕觀衆一樣可以接受。主旋律作品的創作要從生活出發、從真實出發,選擇的角度很重要。同樣是一個曆史真事,你從哪個角度來表現,用什麼形式來表現,這是吸引觀衆的一個重要課題。重大革命曆史題材作品不應該曲高和寡,也要不斷創新,積極擁抱年輕人,走向大衆。《香山葉正紅》隻是一個創作探索,後續作品我會朝這個方向繼續努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