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毫無下限的古都

作者:非主流曆史

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在這千年當中有一個古都洛陽,不得不提。因為中華民族的曆史罪人都和洛陽有關。

洛陽是一個充滿神奇的古都,雖說是古都沒有一個王朝從洛陽興盛,凡事遷都或定都的都很衰敗(隋唐沒有遷都可以去看看《隋書》《新舊唐史》。比如夏太康遷都斟鄩失國,夏桀都太康亡國,東周都太康直接分裂等。就是洛陽作為陪都的存在也很不幸,隋炀帝營建東都,導緻隋亡。唐高宗營建東都武氏篡權。

曆史總是讓人琢磨不透,就是定都洛陽的政權也誕生了中華民族曆史上的三大罪人

在他在位期間發生了了八王之亂,引發了五胡亂華,五胡亂華是中華民族永遠的痛。五胡十六國時期,政權的更替極為頻繁,平均11年便有一次政權交替,各個政權之間、漢族和少數民族之間的戰争頻發,加上南北方爆發的多次農民戰争和流民起義,長期的戰争加劇了社會的動蕩不安,這種戰亂持續了将近150年,直接造成了“千裡無煙爨之氣,華夏無冠帶之人”,“民盡流離,邑皆荒毀”經濟社會遭到大破壞,陷入大倒退的毀滅性結果。

《晉書》有載“洛京傾覆,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在五胡亂華中,中原漢人南遷超過一半,留下的漢人也紛紛結邬自保。與此同時,西方和北方的胡人大量遷入中原,這使得中原地區胡人和漢人的比例開始嚴重失衡,匈奴、羯等族軍隊所到之處,屠城掠地千裡,中原漢人自此開始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西晉作為“三國”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如果從天紀四年(280年)攻滅東吳開始算起,到建興四年(316年)長安失守,西晉滅亡,西晉立國不過三十多年。天下的百姓僅僅經曆了三十多年的和平,便又陷入了戰火紛飛的亂世當中,這種影響是災難性的。更為重要的是,西晉是第一個被少數民族攻滅的大統一王朝。

當時唐室為了早日結束戰事,不惜招撫安史降将如李懷仙、田承嗣等,大肆分封為節度使、觀察使,允許其保留所據地區與兵力,于是藩鎮數量激增,全國各地均置節度使。而安史叛将的舊有軍力得以維持,是以便割據一方,控制了地方的政務。使唐帝國陷入分裂的狀态。

唐朝聲威至此淪落。唐室為了平亂而向外族回纥、大食借兵,回纥自恃平亂有功,也屢屢向唐室勒索威逼财帛,連年的侵擾邊境,唐王朝曾兩次将洛陽送于回纥兵。唐朝聲威至此淪落,天可汗制度無法維持。原本隸屬于唐朝的西域地區更是在之後三十五年時間内陸續被吐蕃和回纥所完全占領,結果導緻陸上絲路逐漸斷絕,而南方的海上絲路則逐漸取代。

《舊唐書·郭子儀傳》記載:“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間畿内,不滿千戶,井邑楱荊(楱應改為榛),豺狼所号。既乏軍儲,又鮮人力。東至鄭、汴,達于徐方,北自覃、懷經于相土,為人煙斷絕,千裡蕭條”,幾乎包括整個黃河中下遊,一片荒涼。杜甫有詩曰:“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我裡百餘家,世亂各東西”。這說明經過戰亂,廣大人民皆處在無家可歸的狀态中。

由于戰争,造成勞動力嚴重不足,統治階級不得不增加稅收,使階級壓迫和統治階級的壓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農民和地方階級的沖突日益尖銳化,最後迫使農民不得不舉兵反叛,形成唐中葉農民叛亂的高潮。安史之亂後,國家掌握的戶口大量減少。潼關和虎牢關之間,幾百裡内,僅有“編戶千餘”,鄧州的方城縣,從天寶時的萬餘戶,驟降至二百戶以下。政府卻把負擔強加在猶在戶籍上的農民。

石敬瑭是中國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人物之一,千百年來一直是“兒皇帝”和“賣國賊”的最佳形象代言人。将燕雲十六州割讓給了外族,并且每年給契丹貢送布帛三十萬,以換取契丹人對自己皇位的支援,進而将北方的百姓拱手送到契丹人殘酷的鐵蹄統治之下。從此,中國有了“兒皇帝”這一可恥的稱呼。

公元936年,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起兵叛亂,後唐朝廷自然派兵鎮壓。石敬瑭自感難敵,是以幹脆認遼太宗耶律德光為幹爹,向其借兵抵禦後唐朝廷。耶律德光也算契丹一代明主,當然不會因為叫兩聲爹就真的幫石敬瑭造反,而是獅子大開口,要求割讓燕雲十六州。石敬瑭聽見幹爹有這要求,二話不說就答應了下來,而耶律德光輕易就撿到了這樣的肥肉,也同樣二話不說就發大軍幫石敬瑭滅了後唐,建立後晉。

燕雲十六州面積大概10萬平方公裡,放在中國按說不算太大,怎麼一被割讓就造成了這麼大的影響呢?這主要是因為這塊土地在幾個方面都具有戰略意義。

首先是其位置,燕雲十六州地處太行山脈,是長城所在地。長城在中國古代被證明是針對北方遊牧民族非常有效的一個防禦手段,但長城可不是想修就修,而是必需依山傍嶺,在崇山峻嶺中修建才能發揮其作用:即在險要地段留少量兵力警戒,而将重兵集中于少數平原地段布防。但燕雲十六州被割讓後,北方遊牧民族已經突破了燕雲十六州的崇山峻嶺,進抵一望無際的華北平原了,這時候中原王朝再想防禦難度就不可同日而語了。割讓燕雲十六州等于把長城所依據的地利也割讓出去了

第二是燕雲十六州的丢失使中原王朝失去了戰馬産地。在古代科技落後,戰馬飼養對氣候和環境的要求很高,而且隻能在草場上放養。而整個中原地區,能提供這種需要的真的隻有燕雲十六州的部分地區了。而燕雲十六州丢失後,沒有了可靠戰馬來源的宋朝就隻能依靠大量步兵和遊牧民族周旋。但步兵無論在單兵戰力還是機動性上跟騎兵都沒法相比。是以北宋面對遊牧民族經常出現兵力占優卻慘敗的局面,其實這種現象跟其兵力構成有很大關系,而不完全是将士不堪一擊(後來南宋時期因為南方多湖泊,削弱了騎兵的優勢,是以看起來好像南宋的戰鬥力強一些,但實際上缺乏戰馬的劣勢還是沒有得到彌補)。騎兵的匮乏是兩宋軍事上一直被動挨打的重要原因

第三點影響更加深遠,就是燕雲十六州的割讓,使北方遊牧民族第一次在漢人定居地擁有了穩固的根據地。這使其科技水準和文明程度大幅躍升,這不光影響到了契丹,甚至影響到了後來的蒙古,使這些遊牧民族的政權形式可以迅速從部落聯盟轉型成封建國家。文明程度的提升使遊牧民族本來憑借騎射優勢建立的戰鬥力進一步得到提高,對中原王朝形成了碾壓性的優勢,這也是兩宋面對北朝軍隊經常出現潰敗的原因之一。

一部洛陽史一部恥辱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