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姜昆談相聲史,解釋“反三俗”初衷,罕見提到德雲社并肯定其貢獻

作者:宋胖子

近日,曲協主席姜昆做客一檔名為《似是故人來》的網絡綜藝節目,與主持人暢談相聲發展史。

姜昆談相聲史,解釋“反三俗”初衷,罕見提到德雲社并肯定其貢獻

姜昆

從内容上來看,姜昆提到的都屬于老生常談的話題,比如淨化相聲、創新相聲等等。

不過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了他對相聲的熱愛,以及希望把這門傳統藝術發揚光大的迫切心情!

姜昆談相聲史,解釋“反三俗”初衷,罕見提到德雲社并肯定其貢獻

在《似是故人來》這檔節目中,姜昆先是跟随錄影機鏡頭走進青藍劇場,觀看了北京曲藝團的相聲演員表演,又興緻勃勃得走上舞台,親自表演了一段新創作的單口相聲,引得觀衆哄堂大笑。

姜昆談相聲史,解釋“反三俗”初衷,罕見提到德雲社并肯定其貢獻

《似是故人來》節目組為了發掘素材,更好地了解姜昆,了解相聲,走進了姜昆擔任藝術顧問的“昆園學堂”,感受這位相聲大師的魅力和中國相聲的發展史。

姜昆談相聲史,解釋“反三俗”初衷,罕見提到德雲社并肯定其貢獻

姜昆先是展示了自己的書法作品,一首北宋詩人王安石的《梅花》表達了内心的豁達和高尚情操;

姜昆談相聲史,解釋“反三俗”初衷,罕見提到德雲社并肯定其貢獻

緊接着,姜昆從祖師爺東方朔開始介紹相聲發展的曆史,他提到東方朔“好戲谑而不為虐”,也就是他喜歡說笑話但是并不侮辱人。

言外之意是相聲表演要建立在尊重别人的基礎上,要拒絕“三俗”,追求更高雅的表達形式。

之是以要不斷強調“反三俗”,姜昆也做出了解釋,他以新中國成立後的相聲發展的困境舉例說明。

姜昆談相聲史,解釋“反三俗”初衷,罕見提到德雲社并肯定其貢獻

建國後,有些相聲演員在給勞工階級表演時被轟下了台,原因就是作品老舊低俗,無法适應新中國老百姓的品味;

後來,侯寶林等相聲前輩決心破舊立新,淨化傳統相聲,于是找到了文學家老舍先生尋求幫助;

老舍先生給相聲注入了“雅”的元素,讓相聲這門傳統藝術活了下來,并且走上了大雅之堂。

當被主持人問到如何看待近些年相聲從廣播電視等大雅之堂回到小劇場時,姜昆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姜昆談相聲史,解釋“反三俗”初衷,罕見提到德雲社并肯定其貢獻

他以“北京周末相聲俱樂部”“嘻哈包袱鋪”和“德雲社”舉例,認為這些小劇場讓傳統相聲有了活力,并且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目的——讓老百姓樂呵,這是值得肯定的。

姜昆談相聲史,解釋“反三俗”初衷,罕見提到德雲社并肯定其貢獻

能得到曲協主席姜昆的肯定,可能是郭德綱和德雲社沒想到的,因為姜昆很少在公衆場合評價德雲社,并且給予德雲社足夠的肯定。

事實上,正是德雲社的興盛帶動了其他小劇場的發展,讓全國各地的相聲社團有了活路。

很明顯,姜昆也是認同這個觀點的。

姜昆談相聲史,解釋“反三俗”初衷,罕見提到德雲社并肯定其貢獻

郭德綱

作為曲協主席,姜昆自然有為曲藝界正本清源的責任,他的言論也往往代表着官方的想法;

而且,相聲舊社會“生”,新社會“長”,由撂地“玩意兒”上升為藝術,是幾代相聲人努力的結果,需要當今的挑大梁的相聲藝人維護下去。

姜昆談相聲史,解釋“反三俗”初衷,罕見提到德雲社并肯定其貢獻

思來想去,姜昆麾下藝人普遍難堪一用,郭德綱和德雲社自然責無旁貸,因為這個團體才是當今相聲界真正的“執牛耳者”。

十幾年前,老郭有能力把沒落的相聲救回來,如今就有能力重新引領相聲觀衆的審美,減少“三俗”内容的輸出,減少江湖氣,減少怨氣,把相聲這門傳統藝術真正做到“雅俗共賞”。

這不是獻媚姜昆,也不是迎合曲協,而是應了那句話——能力越大、責任越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