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谒思醫聖祠之一:南陽張仲景,救死扶傷病,千載悠悠傳美名

作者:蒼狼的歌謠
谒思醫聖祠之一:南陽張仲景,救死扶傷病,千載悠悠傳美名

1

喜好閑暇之時,瞻拜文化名勝,覺得每次瞻拜,都是一次靈魂的淘洗。

南陽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古今風流人物層出不窮。其中醫聖張仲景、科聖張衡、智聖諸葛亮、商聖範蠡,即為這些傑出人物之典型代表。

南陽俱為其建有紀念墓祠。而如上四聖墓祠中,離餘居最近乃醫聖祠也。是以,此祠亦是時常前去拜谒的古迹。

2

現在,餘就再至醫聖祠,來瞻拜醫聖張仲景聖容偉績矣。東經醫聖祠街而入,過溫涼河之仁濟橋,白牆紅瓦的祠堂已入眼簾。

快步趨近,躬立祠前,仰望肅穆巍峨、漢阙雄矗的聖祠大門,心頭不由一陣灼熱,腦際瞬間盈滿醫聖仲景挂官行醫,濟世救生,拯百姓于水火之中,創寫絕代醫書《傷寒雜病論》的不朽曆史功勳……

南陽醫聖祠為張仲景祠墓合一。史料記載,其祠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間,清順治、康熙、乾隆年間屢有重修,後來毀于戰亂,20世紀80年代修複。其墓的修建應該比祠要早,然而世事如煙,朝代更疊,已經沒人說得清楚,張仲景墓冢始建于何年何月。

3

登十級石砌台階,撫漢白玉雕欄而上,跟随漢阙之上兩隻玄鳥飛翔引導,進入滄桑厚重的聖祠大門。一座石照壁,将聲色浮華的現實與古韻郁遠的曆史分離開來。

谒思醫聖祠之一:南陽張仲景,救死扶傷病,千載悠悠傳美名

照壁正面,刻有著名中醫世家黃竹齋所撰《醫聖張仲景傳》,兩邊配有中醫泰鬥任應秋所題對聯:“陰陽有三,辨病還須辨證;醫相無二,活國在于活人。”把張仲景的行醫經曆濃縮涵蓋。

照壁背面,刻的是仲景《傷寒雜病論序》,兩邊配有中醫大師嶽美中所做對聯:“法崇仲聖思常沛;醫學長沙自有真。”将這部醫學名著的深遠影響高度概括。

石照壁是現實與曆史的分界線。跨過石照壁,即從現實浮華進入悠古曆史,餘似乎也瞬間幻變為千餘歲的曠世古人。虔敬備至地背手方步,踱至石照壁後面的“醫聖林”。

醫聖林裡枇杷芭蕉異樹遮天,翠柏冬青豎列橫行,青綠掩映裡,岐伯、扁鵲、華佗、醫和、王叔和、李時珍、葛洪、皇甫谧、孫思貌、成無己等十位華夏中醫大師分列而立,醫聖仲景高大塑像雄踞中央。

谒思醫聖祠之一:南陽張仲景,救死扶傷病,千載悠悠傳美名

這是一部中國中醫事業發展的濃縮史,是一幅中醫領域領軍人物之群星圖。整個“醫聖林”布局精妙,意蘊悠長,既象征着中華中醫事業源遠流長,青綠永駐;又昭示張仲景于中醫領域的醫聖地位。令人歎為觀止,崇敬仰視。

4

張仲景何以能超越醫壇衆星,稱為醫聖?這裡面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一是其孜孜以求的學醫經曆及貢獻。張仲景名機,字仲景,漢代南陽鄧州人。因曾任長沙太守,故别名張長沙。生于公元150年,卒于公元219年。

東漢末年,軍閥割據,連年戰亂,瘟疫流行。當時張仲景家族共有人口二百有餘,幾年之間竟有三分之二死于病患,其中死于傷寒者十之有七。

《中國醫學通史·古代卷》中寫道:“張仲景有感于宗族的衰落和人口的死亡,加之世俗之弊,以血之弊,醫道日衰,傷往昔之莫救,促使他悉心研究醫學。”

谒思醫聖祠之一:南陽張仲景,救死扶傷病,千載悠悠傳美名

除了拜師名醫張伯祖刻苦學醫,他還潛心鑽研《黃帝内經》《陰陽大論》《胎胪藥錄》等前人醫著,并結合自己臨床經驗,寫就千古名著《傷寒雜病論》十六卷。此書醫學價值極高,是中國中醫辨證施治的一部聖典。因而成為後世醫家必讀之書。

二是其乃中國曆史上唯一的“官員醫聖”。張仲景堅守“進則兼濟天下,退則獨善其身”的儒生操守,一生以“懸壺濟世”“普救衆生”為己任。

做醫生時盡心盡責治病救人,當了長沙太守依然不忘救治百姓疾患,緣于朝規不許官員進入百姓家中,于是張仲景就在衙門裡坐堂診病。

無論男女老幼,鳏寡貧賤,一律不拒。于平民百姓中赢得了極好的聲譽,不愧為中國曆朝曆代“父母官”們“為人民服務”之楷模!

(未完待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