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原因讓曹操失去盟主的位子?
《三國演義》是元末明初羅貫中創作的,描述了從東漢末年群雄混戰,魏 蜀 吳三國鼎立,到司馬炎統一成立晉的故事。

其中第五回:《發矯诏諸鎮應曹公 破官兵三英戰呂布 》說的是曹操刺殺董卓失敗,逃回老家,發矯诏、樹“忠義”旗,結盟衆家,進攻董卓的内容。在本次聯盟中,曹操是核心人物,起了關鍵性的作用,而盟主确是袁紹,是什麼原因導緻曹操失去盟主的位子呢?我們在本回對曹操的描寫中尋找答案。
在求助衛弘時,衛弘說:“吾有是心久矣,恨未遇英雄耳。既孟德有大志,願将家資相助。”說明衛弘是認可曹操是英雄的,是值得追随的,才會拿出全部家産資助曹操,當然也包括自己的性命。
在發矯诏、樹“忠義”旗、作檄文布告天下後,有十七鎮諸侯響應。說明曹操有些知名度了。
曹宰牛殺馬,大會諸侯,商議進兵之策時,王匡提出選盟主,曹操提出“袁本初四世三公,門多故吏,漢朝名相之裔,可為盟主。”而 “衆皆曰非本初不可。”說出選盟主并不是曹操提出的,是王匡提出之後,曹操随即舉薦袁紹,而衆人皆認可。
袁紹看低關羽,若不是曹操極力主張,關羽不一定有機會“溫酒斬華雄”,又替張飛說話激怒袁紹,說出辭職的話,最後不得已安撫好袁紹後又“暗使人赍牛酒撫慰三人”。看出比起袁紹,曹操為人處事更圓滑,處理事情的能力更強。
在應戰董卓呂布時,曹操提出分兵迎之。說明有帶兵打仗的才能。
從以上幾點得出對于本次聯盟,發起者是曹操;出資人是曹操;人也是曹操聚起來的。目标是除掉董卓,有能力、有地位、處事圓滑的曹操是聯盟的最佳人選,可為什麼沒能當選呢?是論資排輩 江湖地位,還是别有用意!個人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意外。為什麼說是意外呢?開始“操乃宰牛殺馬,大會諸侯,商議進兵之策。”這時曹操以主人(盟主)處之,然而太守王匡突然提出:“今奉大義,必立盟主;衆聽限制,然後進兵。”打亂了曹操的計劃。礙于顔面,退而求其次,推舉袁紹(曹操知道袁紹的能力,不适合當盟主),“餘皆曰非本初不可”,也有兩層意思:論資排輩,“袁本初四世三公,門多故吏,漢朝名相之裔”;再就是人選由曹操提出的,衆人隻是依照曹操的決定。
二是曹操不想當。推出袁紹在明處,而自己暗處操控,袁紹實為曹操擋箭牌。
三是曹操在下一盤大棋。曹操明白各路諸侯結盟并不牢固,各懷異心,是以在觀望,在等一個合适的節點出手,以獲得最大的利益。
不參考後面章節,大家認為是什麼原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