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讀懂中國丨廣州競逐數字經濟藍海,專家稱數字資産或将開啟超萬億市場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吳文汐 廣州報道12月2日,2021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讀懂廣州”未來與數字經濟專題研讨會在廣州越秀國際會議中心舉行。

近年來,廣州數字經濟高速發展,年增加值已經超萬億元,屬于全國數字經濟的第一梯隊。廣州市副市長王煥清在緻辭中表示,廣州着眼未來發展,把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确立為城市發展的重要引擎,舉全市之力打造數字經濟,創新引領型城市,努力将廣州建設成為粵港澳數字要素流通試驗田,全國數字核心技術策源地和全球數字産業變革新标杆。

“到2022年,廣州将建成8個以上的資料要素流通治理重大創新成果,15個重大創新實驗平台、30個重大産業轉型更新工程以及100個技術領先的優質應用場景示範項目,在智慧政務、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醫療、智慧社群等領域也将形成一批數字化的治理成果。同時,廣州将出台《廣州數字經濟促進條例》,明确數字經濟發展的基本方向和主要領域,建構強有力的保障制度。”王煥清表示。

數字經濟發展速度快、輻射範圍廣、影響程度深,正在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争格局的關鍵力量。

廣州市工業和資訊化局總工程師胡志剛表示,今年,廣州聚焦“智能網聯汽車、超高清視訊和新型顯示”等5個數字經濟核心産業鍊,通過實施“一鍊一策”、“政企共建”推動數字經濟核心産業鍊做大做強,從發展十大“數字核心産業”、八大提質工程到未來産業布局和資訊安全建構,營造數字經濟良好生态環境。

從廣州各區來看,政策力度也十分凸顯。

廣州番禺擁有廣州大學城這座“發展寶藏”,為該區發展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提供了重要動力。中共廣州市番禺區委常委、番禺區常務副區長麥潔萍介紹,目前,番禺已制定支援廣州大學城各高校科技創新若幹措施,出台實施支援創新創業政策20條,舉辦廣州大學城高校科技成果展,持續召開以“校地融合 智創番禺”為主題的人才科研成果交流會,推動超60家企業與華工、廣工等高校開展科技成果轉化對接。

廣州海珠編制《海珠區數字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出台20多份支撐琶洲試驗區高品質發展的檔案,推動琶洲試驗區駛入高品質發展的快車道。

海珠區人民政府副區長黃符偉表示:“今年,海珠的‘朋友圈’更加龐大,琶洲企業數量再淨增3千多家,總數超3萬家,産業網際網路、電子商務、大資料、數字創意等細分産業領域集聚發展的态勢逐漸顯現,‘龍頭企業+上下遊+研發+金融+應用場景+人才’的産業生态圈正在加快形成。”

下一步,廣州将如何發力,維持數字經濟發展先行優勢?

胡志剛表示:“廣州将聚焦數字産業化、産業數字化和城市治理數字化三大重點和資料資源、數字基礎設施兩大支撐,加快數字經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圍繞建設廣州人工智能和數字經濟試驗區,‘以點及面’逐漸推動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發展新高地,建設全球影響力的數産融合全球标杆城市。”

在數字經濟的應用實踐方面,廣州也作出了不少成功嘗試。

中興通訊副總裁陳志萍分享了該公司和廣州合作夥伴的實踐經驗,例如在交通領域,中興通訊與廣州移動、廣州地鐵、廣州公交集團和廣汽研究院等合作夥伴,共同打造了從高鐵、地鐵、公交以及智能網聯駕駛和路政巡檢全方位的立體5G大交通示範項目。

“這個項目提升了廣州的樞紐能級,提升了城市治理在智能交通領域的綜合治理水準,讓廣大市民的出行更加快捷、更加智能、也更加安全,應把廣州的經驗也輻射到全國其他城市。”陳志萍說。

創新工場總裁、合夥人陶甯表示,過去三年中,創新工場投資了以文遠知行、極飛、F5未來商店為代表的無人駕駛、無人飛機、無人商店領域的公司,也投資了工業網際網路、智能搬運、消費網際網路等領域的公司,希望創新工場能從政府、企業、學界一起把數字化做得越來越好。

未來,數字經濟發展有哪些趨勢?

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副會長呂本富認為,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是一大發展趨勢。他表示,企業原來的營運模式和數字化時代的營運模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過去,業務流程是核心,而今,分析和利用超速形成的資料對企業發展的影響正在逐漸增大,最終形成了流程和數字化的雙軌驅動。

“要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産業轉型更新,催生新産業新業态新模式,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呂本富說。

廣電運通進階副總經理鐘勇認為,數字貨币将會成為數字經濟的熱門領域。他表示,未來數字錢包或可取代傳統手機支付,因為數字貨币可程式設計,讓每1分錢都可被标記、被程式設計,即使錢包丢失也可以到銀行申請把錢拿回來。

“未來,任何東西都可能數字化,數字資産在未來可能會成為整個世界最大的資産,或将開啟一個超萬億的大市場。”鐘勇說。

更多内容請下載下傳21财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