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牛天賜”遇上“二馬”,老舍作品在申城舞台“硬碰硬”

改編自老舍作品的話劇《牛天賜》《二馬》年末将先後登台上海東方藝術中心和大甯劇院。其中,知名戲劇人方旭編導的《牛天賜》是他第六次改編老舍作品,也是繼《二馬》之後第二次推出“全男班”陣容;而由國家話劇院一級演員李晔擔任複排導演的《二馬》正是方旭版《二馬》的複排版。

兩部老舍作品先後來到申城舞台,加上将于大甯劇院“甯·劇的力量”系列演出中上演的《再見徽因》、改編自加缪作品的《誤會》等話劇,2021年歲尾,滬上觀衆将見證話劇與文學的一次次相遇。

“牛天賜”遇上“二馬”,老舍作品在申城舞台“硬碰硬”

老舍一生佳作衆多,《四世同堂》《駱駝祥子》等作品多次被改編後搬上戲劇舞台。1934年,老舍在山東濟南執教的間隙寫下長篇小說《牛天賜傳》,是他風格日趨圓熟的代表作之一。小說講述了一個孩子的成長曆程,時間跨度從孩子出生到20歲。一個剛出生的嬰兒被遺棄路邊,被本無後嗣的牛家收養,取名“天賜”。這是老舍專門講述教育問題的一部作品,他有過這樣的比喻:“天賜是被夾在一塊鐵闆和一塊豆腐之間生存着的,鐵闆是牛老太太,凡事講究官樣和規矩;豆腐是牛老者,凡事好商量,能混就混。”

“人人都是牛天賜,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困惑、煩惱,不會因為時代的不同而發生本質的改變。我相信在這個故事裡,每個人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在改編者方旭看來,這部小說在今天仍具有非凡的現實意義。

“牛天賜”遇上“二馬”,老舍作品在申城舞台“硬碰硬”

在四合院裡長大的方旭是近年舞台上的“老舍專業戶”,《牛天賜》是他自《我這一輩子》《貓城記》《二馬》等作品後,與老舍作品的第6次結緣。方旭改編的老舍話劇在保留傳統京味氣質的前提下,從創作立意到美學态度都有創新。《牛天賜》的舞台上,任嶽彬領銜的“全男班”演員将在3個小時的時間裡,诠釋不同年齡、身份、性别的人物,牛老太太、紀媽、劉媽和一衆妯娌婆媳皆靠反串,由男性演員演繹女性角色所呈現的獨有風貌成為該劇寫意氣質的一環。

除“全男班”反串,牛天賜的多重視角及“人偶合一”也是這部作品的創新。在《牛天賜》裡,方旭首度嘗試“人偶結合”的表演方式,建構出人物外在形象與内心感受的雙重表演空間,用新穎的角色配置設定方式——大小不同的人偶展現牛天賜從嬰兒到兒童、少年到青年的成長過程,不同的人偶代表不同階段的人生,突破戲劇寫實的邊界。

“牛天賜”遇上“二馬”,老舍作品在申城舞台“硬碰硬”

《牛天賜》将于12月31日、1月1日在東藝舞台陪伴上海觀衆“跨年”,在此之前,12月12日,複排版《二馬》将在大甯劇院迎來上海首演。

《二馬》是老舍1929年在英國創作完成的一部小說。故事中,一對中國父子老馬和小馬前往英國倫敦,與兩個英國女人——房東溫都太太和她的女兒産生了感情。老舍用幽默的筆墨描繪了老馬和小馬在倫敦的境遇,以及“二馬”與溫都母女之間令人啼笑皆非的愛情故事。

擔任《二馬》複排版導演的編劇、青年導演李晔坦言,改編經典是壓力與幸福并存的過程。大量案頭工作後,他明确了對文本内容深度挖掘、探索背後生命體察的創作目标。

“牛天賜”遇上“二馬”,老舍作品在申城舞台“硬碰硬”

複排版《二馬》中,以“甭提錢,俗氣”作為口頭禅的老北京“老馬”,由甯文彤挑梁出演。做演員30多年,通過《琅琊榜》中的紀王、《歡樂頌》中的老嚴、《我是餘歡水》中的白副主任等衆多角色的塑造,甯文彤成為觀衆在熒屏和舞台上的老熟人。《二馬》中,他塑造的老馬面臨“北京人在倫敦”的境遇,窘迫中愛惜着面子,堅持着“不能俗氣”的“人生哲學”,追求着來之不易的愛情,溫都太太則由國家話劇院青年演員崔奕出演。

“牛天賜”遇上“二馬”,老舍作品在申城舞台“硬碰硬”

大甯劇院“甯·劇的力量”系列演出中,12月24日、25日與上海觀衆見面的話劇《誤會》由導演楊婷執導,特邀影視演員、歌手李茂主演。新冠疫情讓很多讀者重溫了加缪的經典作品《鼠疫》,執導過《局外人》、劇本朗讀《遇見加缪》兩部作品的楊婷也再度借舞台與加缪對話,将脫胎于《局外人》的《誤會》搬上舞台。

“牛天賜”遇上“二馬”,老舍作品在申城舞台“硬碰硬”

《誤會》的故事來自《局外人》中的一份舊報紙,主人公默索爾在監獄裡的舊報紙上看到一篇新聞報道:一位離家25年的男人發了财,為了給家人帶去驚喜隐去姓名居住在其母親和妹妹開的旅店中,不想卻為觊觎錢财的二人所殺。這個悲傷又充滿荒誕和法式哲思的寓言吸引了楊婷,“劇中的媽媽、女兒、兒子、妻子是一群被推到極限的角色,該劇的精彩程度和這些角色複雜的性格息息相關。透過這個故事,希望觀衆可以感受到,無論世界如何變化,都要有面對它的精神和與之抗争的力量。”

欄目主編:施晨露 文字編輯:施晨露

來源:作者:施晨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