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網12月3日報道,立陶宛國家電視台等媒體炒作,立陶宛的貨物無法在中國海關進行清關,中國海關似乎是已經将立陶宛從系統中移除。

對此,立陶宛外交部則稱,正在與歐盟方面積極進行聯系和溝通,以解決此事。被拒清關一事消息最早由立陶宛一家新聞網站報道,報道中提到,一家專注于向中國出口木材的立陶宛公司,可就在貨物運抵港口後,卻被要求停止卸貨,滿船的木材隻等留在船上。
其在國内的生意夥伴已經無法為近日到港的貨物清關,因為從12月1日開始,在海關的計算機系統内已經沒有立陶宛這個國家。而且除了該港口,立陶宛商品在其它港口清關時,也遇到了類似的問題。
報道中,立陶宛外交部也證明了這一消息并表示,正在與立陶宛相關公司聯系,雖然從中方收集的資訊有限,但已經與歐盟溝通,将以歐盟層面做出反應。
一段時間以來,立陶宛緊随美國的腳步,不斷在涉及台灣的問題上做出不當的表态。無論是其官方發表的各種不當言論,還是其行為都是不被接受的。
11月21日,立陶宛與我國的外交關系被降級,成為代辦級。對此,立陶宛的回應倒是十分淡定。
不僅如此,在立陶宛外交部的對此事的聲明中,立陶宛辯稱,雖然尊重一個中國原則,但其與台灣的交流是正常的,且有權開展對外合作。顯然,在立陶宛所謂的“合作”中,包括設立“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和其自稱的建立“非外交使團”。
除了出口的東西無法清關,立陶宛國内正面臨着一場能源危機。進入冬季以來,由于市場、供應和政策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歐洲多國的天然氣價格都急速上漲,不僅增幅巨大,還破了多年以來保持的最高紀錄。
無論是企業出口,還是國内民生,立陶宛都面臨着巨大的問題。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立陶宛國内經濟非常不理想。但立陶宛外長卻稱,痛苦隻是短暫的。雖然面臨着能源價格上漲,立陶宛仍可應對。
緊接着,立陶宛話鋒一轉,把矛頭指向了俄羅斯,稱根本原因在于俄羅斯故意對立陶宛施行敵意政策。俄羅斯是歐洲麻煩的最大制造者,而能源就是他們最擅長、最直接的武器。
編輯:伍佳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