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民間故事:救人一命,代代及第

作者:利益衆生
民間故事:救人一命,代代及第

(一) 明朝莫文通,是個樂善好施的人,家居雲間郡城二裡泾,世代務農。有一天,莫帶了二十兩銀子出去買稻種,把船停在黃浦江邊,看見兩個人捆綁一個少女,要把她沉入江中。莫上前詢問,二人回答:“這是主人的女兒,主人發現她與人私通,是以派我們把她投進江裡。”莫說:“姑娘年輕不懂事,況且又不是你主人親眼目睹的事,萬一搞錯了呢?豈不是害了一條人命。我給你們二十兩銀子,請你們把她放了。”少女得救後,跪在莫的面前,願意侍奉莫一輩子。莫說:“我救你并非愛你的姿色,而是可憐你青春年少就死于男女私情。現天色已晚,我的船小住不下,你上岸後趕快找有燈火地方投宿。”

莫于當晚回家,夢見神人對他說:“你救了人,陰德厚重,上天賜你賢孝子孫。”後來莫的兒子勝考取了功名,莫的孫子昊,鄉薦第二,昊的兒子愚也中了舉人,愚的兒子如忠也是鄉薦第二,中了嘉靖戊戌年進士,官至方伯。而那少女逃去後,一個讀書人收留了他,生了六個兒子,其中一子與愚同年考中。何三畏曾作《善人傳》記其事。

(二)杭州府柳書生,探親途中遇雨,到荒園投宿,發現有一少婦已先在園内避雨。柳某端坐屋檐外,一點不動邪念,到天明離去。避雨少婦是書生王某的妻子。少婦感念柳某對女色不起壞心的高尚品德,将避雨的事告訴了丈夫。不料丈夫反疑妻子不規矩,把妻子休回了娘家。

過後柳某參加鄉試,考官判卷時,已把柳的文章放置一邊,忽又發現柳的文章仍在桌上。考官感到驚異,再把柳文看一遍,仍無可取之處,再次放入廢卷中。全部閱完上送時,發現柳文又在其中,想此生必有陰德,就一同送上去了。結果柳生中了第七十一名。王某與柳某恰巧同一個考官。柳某拜見考官時,王某也在。考官談到柳生考中的原因時,認為這事很奇怪,問他做過什麼好事積下了陰德。柳生回憶說别無他事,隻把避雨之事說出來。這時王生很感歎,才明白自己冤枉了妻子,回家迎妻歸來,并且把自己的妹妹嫁給柳作繼室夫人。

(三)明朝太倉州管事顧佐,知道賣餅江姓的受冤枉事,就代向官裡申訴,使江氏得以平冤釋放。江氏攜其女至顧家,說:“無以為報,願讓我的女兒作你的小妾。”顧佐堅拒不受。後來顧佐任期滿,被調任到尚書衙門辦事。

一天,有事到尚書家,尚書夫人見到顧說:“你不就是太倉的顧佐嗎?還認識我嗎?”顧佐愕然。夫人說:“我就是賣餅江氏的女兒,後來賣給商人,商人将我作女兒看待,嫁給尚書作偏房,後升為正室夫人。想起你對我們一家人的恩德,還沒有報答,常常悔恨。現在我當告訴我相公。”尚書将顧佐仗義救人不圖報之事上奏皇帝,明孝宗聽了非常贊歎,提升顧佐作吏部主事官。

(四)清朝順治己亥年,昆山徐立齋剛中狀元不久,當地有一個傳聞,說有人到城隍廟燒香,宿于廟中,半夜看見城隍威嚴升座,把他叫到面前對他說:“你知道徐立齋中狀元的原因嗎?徐氏家族世代沒發生邪淫的事,久積陰德,感動上天。這回中狀元才是好報的一個開始。功名之事,雖然奧妙難測,而因果報應卻是很明顯的。世上那些迷戀于萬惡之首的人,可以醒悟了吧!”城隍說完,即鳴鑼開道走了。那人記下城隍的話,廣為傳播。後來徐的兩個弟弟健庵、彥和分别中了庚戌年、癸醜年的狀元。同胞三弟兄,中了三名狀元。他們的子孫都接連不斷地登科。

(五) 明朝錢塘人陸左墄,以孝悌立身,見多識廣,樂善好施,善行不可枚舉,尤其是他所修積的陰德,是一般常人難以做到和想像的。他曾經住在朋友的一處房子裡,一天夜裡有一美婦來到寓所,欲就陸左墄,被他嚴峻拒絕,美婦慚悔而退。到了第二天,陸左墄借故離開了此寓所。而此事,始終不被人所知。陸左墄一生雖懷才含德,不為世人所知,但其後代子孫,都因孝廉明經而為鄉人所稱贊。他的曾孫宗楷,在鄉科考試中,考中解元。後來幾代人,都是聯捷中榜,如芝麻開花節節高,家族享科第之榮耀,前所未有。石門的吳青壇侍禦是陸的學生,聽到這些事就将他記錄下來,現登載在《太上感應篇圖說》中。金壇王界作了記載。

(六)冒起宗 明朝冒起宗,從小就誠心誠意地誦讀《太上感應篇》。

戊午年進了考場參加鄉試,感覺昏昏的就像做夢一樣,覺得有神人幫助作文。得領鄉薦名額,但會試沒有考中。回家後,發願為感應篇添注解。考慮到貪淫好色,很損陰德,是以在“見他色美”一條,列舉了很多報應事例。當時協助抄寫的是南昌羅憲嶽。

辛酉年,羅考入縣學生。戊辰年正月,羅夢見三位神仙,當中是白發黃衣老翁,左右各站一位紫衣少年。老翁拿出一本冊子對左邊少年說:“你讀一下。”左邊少年朗誦了好一會兒。羅聽出所讀的是冒起宗“見他色美”的全部注解。讀完了,老翁說:“該中。”随後叫右邊少年詠一首詩,少年詠道:“貪将折桂廣寒宮,須信三千色是空,看破世間迷眼相,榜花一到滿城紅。”羅醒後詳細記下夢中事,寄給冒起宗的兒子,并對他說:“你父親就要考中了,但‘榜花’二字不知指什麼?”等到發榜時,冒果然考中。

後來冒在陳宗九書房的藏書中,發現《類書》中有“榜花”二字的注解:“唐朝科舉,禮部發榜時,姓氏生僻的稱榜花。”冒姓就屬于這種生僻之姓,故詩中暗示為“榜花”。

民間故事:救人一命,代代及第

《壽康寶鑒》白話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