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沉睡在田野中的西漢帝陵

作者:考古文物大資料

西部網 絲路遺産

西漢11陵,除文帝霸陵在西安東郊的白鹿原上,宣帝杜陵在西安南郊的少陵原上外,其餘9陵都在西安市北面渭河北岸的鹹陽原上。也正因為此,鹹陽原被曆代統治者視為風水寶地,成為皇家陵墓的首選之地。

渭北9陵東西跨度50多千米,西起鹹陽興平市城東北南位鄉茂陵村,東到鹹陽市渭城區正陽鎮張家灣、後溝村北的鹹陽原上,依次排列着漢武帝劉徹茂陵、漢昭帝劉弗陵平陵、漢成帝劉骜延陵、漢平帝劉衎康陵、漢元帝劉奭渭陵、漢哀帝劉欣義陵、漢惠帝劉盈安陵、漢高帝劉邦長陵、漢景帝劉啟陽陵。

沉睡在田野中的西漢帝陵

西漢十一帝陵分布示意圖

在西漢陵中,10陵都在地面上夯築高大的覆鬥形墳丘。墳丘一般底每邊長150~200米,頂高20~30米左右。漢代帝後合葬同茔而不同陵,後陵大多在帝陵的東面,墳丘亦較帝陵為小,惟呂後墳丘大小幾乎與高祖長陵墳丘相等。從陽陵開始,在帝後墳丘的四周築平面方形的夯土垣牆,每面垣牆的中央各辟一門,門外立雙阙。這種圍墳丘一周的方形陵園,是西漢帝後陵園的通制。陵園之旁建寝殿和廟。

西漢諸陵的陪葬墓都在帝陵之東,長陵陪葬墓規模最大。這些帝陵加上皇親國戚、權臣列侯的陪葬墓自東而西綿延百裡,正如古詩所雲:“長陵高阙此安劉,附葬累累盡列侯”。

沉睡在田野中的西漢帝陵

長陵,是漢高祖劉邦的陵墓,位于今鹹陽市渭城區正陽鎮怡魏村。長陵“東西廣百二十步,高十三丈,在渭水北,去長安三十五裡”。現在測底部東西長153米,南北寬135米,頂部東西55米,南北35米,高32.8米,與史籍記載相近。長陵亦稱“長山”或“長陵山”。取名“長陵”或因與所在地古稱“長平”或“長平阪”有關。

西漢有些皇帝還按帝陵規格修建其父或其母之墓,或以皇帝、皇後的禮儀安葬,如漢太上皇陵、薄太後南陵、鈎邑夫人雲陵,以及宣帝父母史皇孫和王夫人的陵墓等。這些陵墓或在皇室帝陵陵區附近,或在陵區之外的京畿之地。

沉睡在田野中的西漢帝陵

漢陽陵,又稱陽陵,是漢景帝劉啟及其皇後王氏同茔異穴的合葬陵園,位于今陝西省鹹陽市渭城區正陽鎮張家灣、後溝村北的鹹陽原上,地跨鹹陽市渭城區、泾陽縣、高陵縣三縣區。始建于公元前153年,至公元前126年竣工,陵園占地面積20平方公裡,修建時間長達28年。現已建成漢陽陵博物館,是一座巧妙融合現代科技與古代文明、曆史文化與園林景觀于一體的大型文化旅遊景區,是中國占地面積最大的博物館。

西漢前期,為了使死後的皇帝另換不緻冷清寂寞,在為皇帝建造陵墓的同時,照例在陵旁設定陵邑,也就是要再每座陵園旁邊建造一座城市。從全國各地遷移富豪望族到陵邑居住,遷居陵邑成為當時的一種榮耀和時髦,被視為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号稱“五陵之冠”的茂陵邑人口達到27.7萬。鹹陽原上形成一個人口十分稠密、财富高度集中的城市群。

西漢時期,人們笃信靈魂不死,厚葬之風愈演愈烈。漢景帝的兄弟梁孝王死後埋下幾萬斤黃金。在這種人文風俗和地理背景下,鹹陽原成為人類曆史上埋藏寶藏最多的神秘之土。皇帝們首先帶頭。據《舊唐書》記載“漢室之法,人君在位,三分天下貢賦,以一分入山陵”。也就是說,埋入皇帝陵墓中的财富占國家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按照這一比例計算,西漢王朝曆時210年,埋入皇帝陵墓中的财富便相當于70年的國家财政收入。皇親國戚王侯将相及陵邑巨富豪強門雖然比不上皇帝們這般闊氣,但人群數量卻逐級遞增。三項合計,埋藏在鹹陽原上的财富無疑是“世界之最”。盡管西漢末年和魏晉南北朝時漢陵層被盜掘,鹹陽原依然是一座巨大無比、神秘莫測的文物寶庫。

其中茂陵是漢代帝王陵墓中規模最大、修造時間最長、陪葬品最豐富的一座,被稱為“中國的金字塔”。

茂陵有七個之最:一是修造工期最長,曆時53年;二是規模最大,已經探明的從葬坑就達400多處;三是随葬品最多,武帝去世下葬時,陵墓中的葬品已經塞不進去。即史書所雲“不複容物”;四是耗資最巨,修陵費用占武帝時期每年稅賦的三分之一;五是茂陵城邑最為繁華;六是陵區最為廣闊,數十座陪葬墓大多都各具特色;七是茂陵本體最為高大,在西漢11座皇帝陵中獨樹一幟。

沉睡在田野中的西漢帝陵

漢茂陵,是西漢武帝劉徹的陵墓。位于西安市西北40公裡的興平市(原興平縣)城東北南位鄉茂陵村。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公元前139年—前87年間建成,曆時53年。茂陵封土為覆鬥形,現存殘高46.5米,墓冢底部基邊長240米,陵園呈方形,邊長約420米。至今東、西、北三面的土阙猶存,陵周陪葬墓尚有李夫人、衛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等人的墓葬。

解放初期,鹹陽塬上漢代陵墓封土有800多座,經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大規模平整土地運動和風雨侵蝕,如今隻剩下200多座。長陵的一些陪葬墓封土範圍大為縮小,有的底部幾乎被挖空,有的留有曾被挖成磚窯的痕迹。

鹹陽市文物旅遊局副局長楊軍坦言,人為破壞是文物保護面臨的一大威脅,耕種農田、平整土地、修建道路、鄉鎮企業建設等生産活動,宅基地改擴建、用土取土、生活垃圾堆放、現代人墳墓修建等日常生活行為,都對遺址造成不同程度破壞。此外,酸雨、嚴寒酷暑、西北風等自然風化,也使遺址受到損壞。

“尤其是修墳現象,在長陵、延陵、平陵、康陵均有發現,以延陵最為嚴重,周邊現代人墳墓可達到近千座之多,有些已經修到延陵封土腳下,對帝陵完整性造成較大破壞。”西北大學文化遺産學院副院長劉軍民說。

沉睡在田野中的西漢帝陵

延陵位于鹹陽城北5公裡處渭城區周陵鄉馬家窯村,為漢成帝劉骜墓。

“以五陵原上的西漢帝陵為例,其具有稀缺性和唯一性,又地處西安、鹹陽兩市郊區,交通便利,本身就是極好的旅遊資源。但除了陽陵和茂陵外,其餘各陵均沒有在遺産旅遊方面進行系統開發。”劉軍民說。

目前,在陝西省編制的漢唐帝陵文物旅遊交通線路規劃中,有關部門計劃用公路将漢唐29座帝陵串聯起來。

“如果能把漢唐帝陵統一規劃,以道路、基礎設施等相連接配接,形成綿延百裡的風光旅遊帶,将會是非常巍峨壯觀的。”西北大學文化遺産學院教授徐衛民說,秦始皇陵、唐高宗乾陵成為旅遊景區後,都帶動了周邊鄉村旅遊、服務業和文化産業的發展。

漢唐帝陵的文化價值并不亞于明十三陵,但目前更多的帝陵及陪葬墓都沉睡在田野中,一些帝陵處于無路可走狀态,周邊缺乏相關的文物古迹介紹、導引路牌等,使參觀者“找不到、看不了”。曆史遺址沒有被喚醒,其巨大的文化旅遊價值也沒有受到充分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