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躍檀溪”是三國中的經典橋段,雖然有過渡神話的描述,但也說明了劉備是真龍天子,不是那樣容易被人暗算的。
馬躍檀溪
劉備在禳山之戰被曹操擊敗後,内心十分氣餒,甚至都想把團隊解散。此時孫乾卻勸說劉備“死馬當活馬醫”,眼下隻能去投奔荊州的劉表。并表示劉表是漢室宗親,而且兵精糧足,是個不錯的去處。劉備當即命孫乾前往。孫乾以出色的外交天賦成功說服劉表,劉備随即來到荊州。

劉備是天下枭雄,在三國中人人盡知。劉表此時年事已高,是以即想利用劉備去抵禦曹操,孫權,又在暗中提防,但對劉備始終是好言相撫。在劉表招劉備來商議後事時,問道兩子立誰為主?劉備說道:“自古廢長立幼,取亂之道。若憂蔡氏權重,可徐徐削之,不可溺愛而立少子也。”可以說,劉備此言十分正确,袁紹就是因為廢長立幼而導緻基業盡毀。劉表也認為應該如此,誰知此話被劉表夫人蔡氏聽到,劉備也是以惹來大禍。
蔡氏的兄弟蔡瑁是當時的荊州二把手,在劉備準備投奔劉表時,就認為劉備此人“有始無終”,但因劉表阻攔而作罷。劉備今天又說出此話,蔡瑁便與手下商議如何除去劉備。在劉備走後,蔡瑁便要親自率軍“先斬後奏”,幸好有伊籍提前通知劉備逃走,才免過一劫。
蔡瑁一計不成,又生一計。因劉表身體不适,是以豐收聚會就邀請劉備主持。因為是荊州盛世,劉備不得不去。是以劉備以防萬一,帶着趙雲前往。蔡瑁見劉備後,滿面謙恭,并招呼武将陪趙雲飲酒。其實早已安排好軍士在城中,準備趁機殺了劉備。正巧此時伊籍也在場,伊籍不敢高聲,隻得輕聲對劉備說:“請更衣。”,也就是暗示劉備有事要相告。劉備随即起身說去如廁,伊籍告訴劉備此時蔡瑁已經安排好了軍士,劉備大驚。伊籍讓劉備悄悄從西門而走。
把門士卒将劉備已逃禀告蔡瑁,蔡瑁馬上率五百軍士追趕。此時襄陽城其他三門已經有兵把守,而西面卻有一條檀溪阻隔,是以沒有埋伏人馬。而等到劉備來到檀溪時,隻見“那檀溪闊數丈,水通襄江,其波甚緊。”劉備前後大河,後有追兵,不得已騎着的盧馬向河對面而走。由于河寬水急,劉備大驚“今番死矣!”
而蔡瑁等人卻十分高興,認為劉備此次必死。都說的盧馬防主,可這次的盧大顯神威,一躍三丈,飛上西岸。
原著中寫道:玄德着慌,縱馬下溪。行不數步,馬前蹄忽陷,浸濕衣袍。玄德乃加鞭大呼曰:“的盧,的盧!今日妨吾!言畢,那馬忽從水中湧身而起,一躍三丈,飛上西岸。玄德如從雲霧中起。
可以說此次劉備脫險,一者是伊籍通風報信,二者就是的盧馬的功勞。不過話說回來,如果劉備在檀溪沒有越河,而是選擇與蔡瑁單挑,能取勝嗎?
劉備武藝
劉備作為三國的主角,尤其是主公,自然少有親自上陣的時候。不過在劉備前期的奮鬥中,也多少有所描述。如在與歇業結義後,便加入了平定黃巾賊的戰鬥中。劉備不但富有軍事頭腦,箭法也很厲害。在宛城與朱儁,孫堅等人圍攻黃巾賊時,賊将孫仲引賊突出北門,正迎玄德,無心戀戰,隻待奔逃。玄德張弓一箭,正中孫仲,翻身落馬。
在禳山之戰時,劉備遇到大将高覽,本想自刎,而劉辟制止劉備,便與高覽交鋒。而劉辟僅三回合便被高覽所斬。其後劉備不僅沒有自盡,而是選擇自戰高覽,但沒等交鋒,趙雲趕到一槍結果了高覽。
由此可以看出,劉備并不是沒有戰力,隻是沒有過多出手。在虎牢關之戰中,關羽張飛兩人力戰呂布“三十回合”不分勝負。而劉備加入戰鬥後,呂布不多時便招架不住了。虛晃一戟,敗回關上。
而在原著中寫道:“這三個圍住呂布。轉燈兒般厮殺。八路人馬,都看得呆了。”也就從側面說明,劉備的武藝相當不錯,沒有拖累歇業二人。
蔡瑁武藝
蔡瑁是荊州的富戶,同時也是劉表手下統領水軍的大将。蔡瑁在早期也有幾次出手,不過戰力卻十分拉胯。在孫堅回江東時,劉表率軍攔截,蔡瑁就與黃蓋交手過,“鬥到數合”黃蓋一鞭打中蔡瑁護心鏡,蔡瑁敗走。第二次交鋒是在孫堅攻打襄陽時,蔡瑁與另一位老将程普交戰,這次更慘,“不到數合”就被程普擊敗。可見蔡瑁的武藝也就是三國的三流水準。
對比劉備“三英戰呂布”,以及欲戰高覽的情況來看,劉備的戰力應該在蔡瑁之上。因為劉辟與高覽大戰,“僅三個回合”便被高覽斬殺,而此時的劉備揮動雙股劍想要親自出馬,也就可以看出,劉備至少與高覽有一戰之力。認為自己的戰鬥力怎麼也比劉辟強,有逃生的希望。
高覽與張郃同為“河北四庭柱”,在官渡之戰時也曾與許褚厮殺過,不分勝負。其戰力肯定在黃蓋,程普等人之上,列為一流戰力毫不為過。
綜上來看,劉備戰蔡瑁,就算不能快速取勝,但也能在“三四十回合”之内擊敗蔡瑁!
以上資料主要參考《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