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世紀中文小說經典:無法歸鄉,這是一首理想主義者的靈魂哀歌

作者:聽潮觀書
20世紀中文小說經典:無法歸鄉,這是一首理想主義者的靈魂哀歌

關注公衆号:聽潮觀書

20世紀中文小說經典

無法歸鄉的年輕人

我們生存的時代之預言

大陸首次出版

溫馨深沉的人間愛

理想主義者的靈魂哀歌

白先勇、李歐梵、朱天心

誠摯推薦

《夜行貨車》

耐心看完,你一定有更多收獲

分享到你的朋友圈,讓更多人看到!

20世紀中文小說經典:無法歸鄉,這是一首理想主義者的靈魂哀歌

作者:陳映真 著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年07月

簡介:“上班,是一個大大的騙局。”《夜行貨車》收錄陳映真創作于1967-1982年間的6部中短篇小說,包括《夜行貨車》《上班族的一日》《雲》《萬商帝君》及兩篇反映越戰題材的小說,聚焦兩次世界大戰背景灣飽食、腐敗、奢侈、炫麗、幸福的“後街”,反思環境的崩壞、人的傷痕、文化的失據。

20世紀中文小說經典:無法歸鄉,這是一首理想主義者的靈魂哀歌

推薦亮點

★20世紀文學大家陳映真小說全集大陸首次出版,溫馨深沉的人間愛,理想主義者的靈魂哀歌。《夜行貨車》是陳映真“華盛頓大樓”系列經典,台北八〇年代的華盛頓大樓,藏着今天你我職場人生的真相,現代都市的命運縮影。上班,是一個大大的騙局。

★無法歸鄉的年輕人,我們生存的時代之預言。哪一個才是我們今天生存的都市?飽食、奢侈、絢麗、幸福,還是環境的崩壞、人的傷痕、文化的失據?每一個在城市漂泊打拼的上班族,都可以在書中讀到自己的故事。

★白先勇、李歐梵、朱天心、戴錦華、趙剛、許知遠 誠摯推薦。“陳映真是我的偶像。他既代表知識分子永不停息的批判精神,拒絕與時代潮流妥協;他也充滿平民意識,關切小人物的内心與命運。”(許知遠)

20世紀中文小說經典:無法歸鄉,這是一首理想主義者的靈魂哀歌

作品評價

李歐梵(哈佛大學教授)——陳映真是台灣文學史上少數“大師級”的小說家,他的作品早已成為經典,我在美任教時,講到台灣文學必用他的短篇小說:《将軍族》、《我的弟弟康雄》、《夜行貨車》、“華盛頓大樓”系列……這些作品都有英文譯文,美國學生讀來也受感染。

戴錦華(學者、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卡斯特羅、約翰·伯格和陳映真,他們都曾在20世紀,也在我個人生命中占據過特殊的位置,但他們的死對我構成的不是直接的沖擊,而是追憶,是我們對那個時代的哀悼回聲。他們的離去并非昔日那個大時代的落幕,那個時代在他們離去之前已然落幕了。他們死在自己的時代終結之後,而他們呼喚的未來,尚在遠方。

朱天心(作家)——好在我們的時代有陳映真。二十年前和現下讀到《雲》中文秀英日記,仍不免暗歎:多麼地不真實,卻又多麼動人!

許知遠(作家、單向空間創始人)——陳映真是我的偶像。他既代表知識分子永不停息的批判精神,拒絕與時代潮流妥協;他也充滿平民意識,關切小人物的内心與命運。

馬家輝(作家)——陳映真的小說鼓舞了我這一代人,包括同輩的很多年輕人。

趙剛(學者)——回顧戰後以來台灣的文學界,陳映真占據了一個非常重要且獨特的位置,他意向明确且執着向前地将文學創作持續不斷地置放于大的曆史脈絡之下,疼痛地碰撞着時代的大問題,不懈地求索文學與曆史之間深刻的内在關系。在一種特定于第三世界語境下的“思想”意義之下,文學家陳映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思想者,提供了一個人道的、平等的、正義的、群眾的、解放的,與第三世界的“左眼”。真誠,是陳映真文學之是以能感動那麼多人的*重要緣故。

陳光興(學者)——陳映真思想與文學*的貢獻就是對于二次戰後第三世界精神狀況的揣摩、描寫、建構、解析、反思、批判、心痛、寄望與幻滅後面的持續堅持。

孫歌(學者)——文學作品的功能,是給一個曆史時代的氛圍塑型。陳映真在利用文學的方式,為這個社會的心态、感覺和精神“塑型”。

童偉格(作家)——比起他早先的小說,我更加敬重的,是他在八〇年代,那些潛藏完備而獨特的“脫稿演出”的作品。例如《雲》,陳映真突然極不具“曆史必然性”地、極其唯心而感傷地讓勞工階級的抗争,凝駐在鱿魚撕扯自己衣服的舉動中、兀自削弱在一片靜靜的帽海裡;又例如《趙南棟》中的“趙慶雲”一節。深層批判了“現代主義在台灣”的陳映真,在此流利地示範了現代主義的主題過渡與時空壓縮,我于今讀來,仍深受啟發。也許逾越了,但我仍不免猜想,這類的“脫稿演出”複雜地揉化了陳映真以一己之力獨自的探索、沖突,對暫時出路的敢于夢想與推測。我敬重這樣的作者,因為比起把小說寫得美善、無縫無角、更便于讓人以單一批評法穿拆,他們有更切身、更如實的試煉。

張鐵志(作家、樂評人)——高中時期,一個炎熱的夏日午後,跷課的我背着書包,坐在植物園中看着一本小說,陳映真的《夜行貨車》。小說中描寫的世界于我是陌生的。然而,半知半解地看完後,我在那個兀自照耀的太陽下,在美麗的荷花池前,幾乎出了一身冷汗。那是我随身聽中的西洋搖滾樂完全不能帶給我的震撼。我開始一窺生活背後的龐大權力結構。某一程度上,我現在的核心關懷,如音樂或其他文化形式與社會運動的聯結,或者對于轉型正義的追求,都離不開陳映真的巨大身影。

徐錦成(作家)——當然,我也是映真先生文學的愛好者。他的小說不多,我反複看過幾遍。在我的了解,映真先生的文學,就像他所創辦的《人間》雜志一樣,是關懷他人的、從弱小者的眼光看世界、為受侮辱與受損害的人說話的。他的小說之是以魅力獨具,是因為裡頭充滿“人間性”……我們那一代人,的确有許多人深受《人間》雜志感動、教養及啟蒙。《人間》雜志存在的那四年,是台灣社會充滿相信、希望與愛的四年。它的停刊,使台灣少了一股向上提升的力量。而映真先生的小說寫得少,更是台灣小說界的遺憾。

20世紀中文小說經典:無法歸鄉,這是一首理想主義者的靈魂哀歌

作者簡介

書籍作者/ 陳映真

20世紀中文小說經典:無法歸鄉,這是一首理想主義者的靈魂哀歌

陳映真(1937—2016),台灣文學家、思想家、社會運動家。本名陳永善,生于台灣苗栗縣,祖籍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淡江文理學院外文系畢業。1959年以小說《面攤》進入文壇,曾獲吳濁流文學獎、《中國時報》小說推薦獎、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等。1985年創辦《人間》雜志,開創中文紀實攝影報道先河,關懷邊緣族群,為弱小者發聲。他的小說以獨樹一幟的文學風格、對社會嬗變的深刻體察及深切的人道主義精神,影響了一代文學青年和知識分子。陳映真是台灣文壇赓續五四傳統的作家和思想家,被稱為“台灣的魯迅”。

|| 來源:網絡

免責聲明:本文圖文資訊收集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我将及時處理以保障雙方權益。

20世紀中文小說經典:無法歸鄉,這是一首理想主義者的靈魂哀歌

觀看往期精彩請點選下方藍字:

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為什麼會是他?

首次引進中國:被譽為西班牙國寶級作品

克蘇魯+太空科幻,就是要這種冷徹骨髓的閱讀快感

電影大師、作家型導演李滄東的一切靈感源泉!心懷悲憫的現實主義著作

目前自己在做公衆号,整理國内外的精品書籍和作家資料與各種書店

關注微信公衆号:

每天更新推薦書籍書店和相關作家的資料

希望大家給個關注和點贊以及評論分享

歡迎留言讨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