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屋檐之下》曝光了劉雪華的晚年生活,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劉雪華是曾經的瓊瑤禦用女主角,62歲的年紀,在鏡頭面前仍然光鮮亮麗。
但現在的她卻住在一個非常普通的較高價的電梯大廈裡。
她的生活日常如下:
幾乎從來不自己出門,常年一個人在家裡宅着。
家裡的電視24小時開着,常常看着看着電視就睡着了。
網友唏噓道:有一種真實的“挨日子”的感覺。
關于這個我有兩點要說。
首先,我認為變老從來都不是一件需要僞裝的事情。
誠然,我們可以學習優雅地變老;但是硬要把晚年生活描述得很美好,純屬胡扯。
晚年的生活是很真實的。
體力的下降,精力的下降,各種不可逆轉的下降,沒有人是例外。
其二,劉雪華的晚年生活可不算是糟糕的。
電視節目總是會讓你看到想讓你看到的東西,多少會有些失真。
但是我們仍然不難發現一些真實生活的映射:她有自己的保姆,有自己的司機,還能時不時參加綜藝賺點錢。
劉雪華的老年生活完全不需要我的同情,倒是有很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有兩點,我很想分享給大家。
02
2011年,劉雪華的老公意外墜樓身亡。
很多人看到,從此,她開始一個人獨居。
但是,獨居是事實,她有“不獨居的選擇”也是事實。
作為第一代紅遍中國大江南北的巨星,她早就攢夠了一輩子用不完的錢。
我不知道她是為了忠貞而不婚,還是在等待一個對的人,但她都有資本這麼做。
退一步說,大不了到了70多歲,她再去選擇最高标準的養老服務罷了。
如果她想結婚了,那也沒問題,愛慕的男士恐怕要從台南排到台北。
怎麼樣結果都差不了,不用外人瞎操心。
如今,社會保障健全,每個人都能得到基本醫療和養老保障。
但是,想要老了的時候有選擇,有體面,卻還是得有點錢。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是:“第一批丁克的人現在怎麼樣了”?
其中有一個高贊答案,“大多數都放棄了,現在能堅持下來的都是基本上都過得很不錯。這就是幸存者偏差”。
的确,中國的第一批丁克,基本上就是首批知識分子,新貴。他們有自己的先進的理念,有自己想要的人生模式。
更重要的是,這批人他們有錢。
他們想要不生孩子,想要去環遊世界,想要去小資生活,想要去優雅地老去,他們有能力做到。
而形成對比的是,現在的很多年輕人,則是在邯鄲學步。
他們宣揚“獨身”,既不結婚,也不生孩子。但與此同時,也不去努力工作賺錢。
他們的“活在當下”就真的隻是“活在當下”。
我猜,大多數人最現實的結局,要麼就被迫找一個人抱團取暖;要麼就生個孩子,把希望寄托到下一代身上。
年輕時候的很多選擇都是“僞選擇”,老年時候的選擇權才是真正的選擇權。
是以,對于普通人來說,年輕人即便不能大富大貴,也要學會為變老積累資本。
比如:一二城市的核心房産能買就買,理财知識能學就學,保險一定要配到位。
而所有的這些,都有一個前提條件,年輕的時候要努力工作,放棄掉一些所謂的選擇。
換來老了更多的選擇權。
03
世界上有一種孤獨叫做“我覺得你很孤獨”。
就像網友對劉雪華的評價一樣。
誠然,她有着很“無聊”的生活方式,不會上網,不會用智能手機,與外界的聯系很少。
但“孤獨”這個事别人又能如何定義?
對于劉雪華來說:
盡管她不會上網,但是她平時也有喜歡的事,比如打打台灣麻将。
盡管她跟外界聯系很少,但也有關心的人,比如她要每天早上固定跟姐姐通電話。
對于一種生活,有人看到了獨苦伶仃,有人卻能看到歲月靜好。
就像有人看到了滿地的六便士,有人卻能看到月亮。
真的看人吧。
而且,願意主動選擇孤獨的人,一般來說,沒那麼害怕孤獨。
就像劉雪華自己說:自己準備再獨居10年,然後就進養老院。
她的原因不過是“害怕一個人摔倒了都沒人知道”。
孤獨這件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但是,每當說到這個話題,我都很想說:
人生本就是孤獨的。我們一個人來,一個人走。
人生的孤獨,跟結沒結婚,生沒生小孩,有多少朋友沒關系。
這是面對生命的孤獨。
生而為人,我們無需逃離這種孤獨,也無法逃離這種孤獨,隻要跟它和諧相處就好了。
比如:
年輕時,我們可以培養一些真實的興趣愛好,哪怕别人看來再low再無聊也無所謂,隻要能讓你開心就值得。
耕耘一份熱愛的工作,哪怕賺錢少,隻要讓你覺得是在為自己工作就很好。
畢竟,唯有熱愛可抵歲月漫長。
04
我得承認,一直以來,我都特别害怕變老。
但是,人不能一直把自己的生活藏在童話故事裡。
後來我發現,當開始做準備,變老這件事雖然不能避免,卻也沒想象的那麼可怕。
而且,思考這件事反而會讓人對現在的生活産生新的認識。
那麼,對于變老這件事,親愛的你,加油吧,我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