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服飾與權力:王者從冕旒、紫色托加到“不着正裝”

作者:南方周末
服飾與權力:王者從冕旒、紫色托加到“不着正裝”

服裝對應等級,中西方皆然。 (ICphoto/圖)

根據《福布斯中文版》報道,國内某知名集團有嚴格的員工着裝要求(dress code),除了一把手之外,公司裡所有員工都必須穿黑白色的正裝,哪怕是高管也不能例外。但一把手栽培的“接班人”,參加今年的職場綜藝節目,在公司總部拍攝時,也沒有穿黑白色正裝,而是公司“唯二”的自由着裝者。這展現了服裝和身份之間的關系。

事實上,兩者之間一直有着古老的關系。

先秦時候就出現了冕旒,《周禮·夏官·弁師》記載說“天子之冕十二旒,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不同身份有不同形制的冕旒。十二串珠子的冕旒本來是天子才能戴的,但後世一些權臣到了要禅位的前夜,是可以享受戴十二冕旒特權的。建安二十二年,漢獻帝“命王冕十有二旒”,即允許曹操戴十二串冕旒;魏鹹熙二年,司馬昭也得到這一特權。

《晉書·桓溫傳》記載,權臣桓溫死後,皇太後和孝武帝“诏賜九命袞冕之服”,據《周禮》“九命作伯”之說,這袞冕至少是方伯等級,也不是誰都能穿的。桓溫的兒子桓玄篡位前,則“加九錫備物”,九錫中就有衮冕之服和配套的赤舄鞋子。《宋書·武帝紀》記載,元熙元年十二月,劉裕也享受了一把“命王冕十有二旒”的待遇,就是說這時候晉朝有晉恭帝、劉裕兩個人可以同時戴十二冕旒。《南齊書·高帝紀》,蕭道成先是以齊公身份得到了“袞冕之服”,再以齊王身份得到了“冕十有二旒”。

袞冕,尤其是十二冕旒是權力頂端者的身份象征,北宋太後劉娥死前的心願仍然是穿一把天子袞冕過過瘾。據《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一百十一記載,劉娥提出這項要求時,引發了朝堂士大夫們的普遍抗議,搞得“谏疏交上,複宰臣執議”。最後雙方達成協定,劉娥去太廟祭祀穿的袞冕,雖然可以戴十二冕旒,但袞服上的十二種紋章圖案,被減少了兩種,稍比皇帝的正式服裝标準低了一點。

服裝既然和身份有關,那麼一些身份低的人就不能穿身份高的衣服。秦朝實行賤商政策,嶽麓秦簡記載秦朝規定“禁賈人毋得以牡馬、牝馬高五尺五寸以上者載以賈人市及為人就載”。漢承秦制,劉邦又通過穿衣服來歧視商人,《史記·平準書》記載,“高祖乃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租稅以困辱之”,即不允許商人穿絲綢等級的衣服。朱元璋也規定商人不許穿絲綢衣服,據《農政全書》,洪武十四年:“上加意重本抑末,下令農民之家許穿紬紗絹布,商賈之家隻許穿布。農民之家但有一人為商賈者,亦不許穿紬紗。”規定家中隻要有一個人經商,全家便不許穿紬紗。

秦漢和朱元璋歧視商人,将其視為不能穿進階衣服的等級。同樣,如果是婢女仆役等級,穿絲綢等進階衣服也被視為不正常的現象。《史記·平原君列傳》就記載說平原君太奢侈,“君之後宮以百數,婢妾被绮縠”,後宮婢女也穿絲織品被視為不合理。《晉書·石崇傳》記載石崇極其奢侈,“崇盡出其婢妾數十人以示之,皆蘊蘭麝,被羅縠”,即石崇的婢女也都穿“羅縠”等絲織品,以示石崇豪奢無道。

反之,《漢書·王莽傳》記載“莽妻迎之,衣不曳地,布蔽膝。見之者以為僮使,問知其夫人,皆驚”,即堂堂王莽的妻子居然穿得像仆人一樣的布衣服,則被視為節儉的美德。就是說進階穿低等級衣服,是節儉美德,而低等級穿高等級衣服是值得被批評的。

服裝對應等級,中西方皆然。古羅馬的服裝托加袍(toga),也是和身份密切相關的。首先隻有羅馬公民才有權穿托加袍,外人、奴隸、婦女、被流放者無權穿。平民一般穿毛織品的托加·普拉(toga pura),這種普通托加比其它托加袍短15厘米。而有紫色鑲邊的托加·帕爾瑪塔(toga palmata),則是官員和上層社會才能穿的。早期王政時代羅馬的國王穿昂貴全紫色的托加袍,後來這種托加演變為刺繡金線的紫色托加即托加·佩克塔(toga picta),并成為皇帝和執政官等級的服裝,相當于羅馬版的袞冕服。

在古羅馬社會,也隻有上等社會穿絲綢和高等級毛料,而且高等級貴族、執政官、皇帝、将軍等級的都穿紫色,因為在古代地中海世界,紫色染料非常昂貴,是從地中海的一種貝殼類熬煮提煉出的染料,腓尼基制作的紫色染料最好。要兩百個貝殼才能提煉出0.007克染料粉末,是以非常貴重。普尼林在其《自然史》中記載說,一千第納爾銀币也買不到一磅的腓尼基绛紫色染料。因其貴重,紫色成為古羅馬社會等級最高的服裝。

(作者系曆史學者、大學教師)

(本文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李競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