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成本管理

資訊系統項目管理之:成本管理 收藏

1、 成本管理的主要活動及關系:(from PAL、項目章程、範圍說明、風險、HR、項目管理計劃之成本時間進度)——>成本估算—(成本估算及依據)—>成本預算—(成本基線,資金需求)—>成本控制—(項目管理計劃更新、變更請求、糾正措施)—>(to 綜合變更控制),最終産生完工估算及PAL。

2、 成本估算

【步驟】1識别成本構成科目;2估算每一科目成本;3分析估算結果、找可替代成本、協調比例關系

【輸入】項目章程、範圍說明、項目管理計劃、WBS、進度管理計劃、人力資源計劃、風險登記冊、環境群組織因素、PAL(成本估算政策、模闆、商業資料、項目檔案、團隊知識、經驗教訓等);

【輸出】活動成本估算、估算依據和更新的項目檔案(估算結果及支援性檔案、清單等)

【工具】類比、資源單價、自下而上(工料清單)、意外估算、品質成本PAF(預防、評價、缺陷);

【成本和風險】固定合同價格下賣方承擔最高的成本風險。應急儲備是為了碰到“已知的未知”(known-unknown),管理儲備是為了沒有計劃的、但可能需要的潛在風險而預留的預算(unknown-unknown)。

l         估算計劃活動的費用涉及估算完成每項計劃活動所需資源的近似費用。

l         費用管理涉及活動(工作内容)、時間段二個次元;

l         在項目生命周期中,項目估算的準确性将随着項目的進展而逐漸提高,是以,成本估算需要在各階段反複進行。

l         成本估算是對完成活動所需資源的可能成本進行量化評估。

l         類比估算應用在項目詳細資訊不足時,如在項目的早期階段。該方法綜合利用曆史資訊和專家判斷。

l         參數估算取決于參數模型的成熟度和基礎資料的可靠性。

l         自下而上估算的準确性及其本身所需成本,取決于單個活動或工作包的規模和複雜性。

l         三點估算是考慮估算中的不确定性與風險來提高活動成本估算的準确性。

l         儲備分析為應對成本的不确定性,成本估算中可以包括應急儲備,應急儲備是資金需求的一部分。

3、 成本預算(制定預算)

        是彙總所有單個活動或工作包的估算成本,建立一個經準許的成本基準的過程。

        成本基準中包括所有經準許的預算,但不包括管理儲備,根據準許的預算來考核項目成本績效。

項目控制之基礎,确定定額、制定控制标準、規定意外的劃分及使用規則。最進階WBS構件估算應在詳細預算申請和授權之前完成。

作用:按計劃配置設定資源、控制機制、進度标尺;

【輸入】成本估算及依據、WBS、進度計劃、項目章程、項目管理計劃及合同;

【輸出】成本基準計劃(S曲線,時段成本 equals 預期資金)、資金需求、更新的項目管理計劃;

【工具】WBS總計、管理儲備(不屬于基線,不入掙值)、參數模型、合理化原則的應用;

l         成本基準和項目預算的差别是管理應急儲備(包括在項目預算中,不做預算配置設定及實作價值計算)。

l         費用預算指将單個計劃活動或工作包的估算費用彙總,以确立衡量項目績效情況的總體費用基準。資金需求根據費用基準确定,所需總體資金=項目費用基準+管理應急儲備。

l         費用基準是按時間分段的預算,用作度量和監控項目整體費用的基準。

²        工作包成本=sum(各活動的成本)

²        控制賬戶成本=sum(各工作包的成本)

²        項目成本=sum(各控制賬戶的成本)

²        項目費用基準=項目成本+應急準備金

²        項目預算=P(項目費用基準+管理準備金)

4、 成本控制

【内容】識别引起基準計劃變動的因素、以工作包為機關監督成本實施、偏差糾正及記錄、防止不當或未授權項目進入成本預算、變更及基線調整的通知、與SSQ等協調(須注意關聯因素!)。

【超支】追加預算,無追加情況下:可能的影響,縮小範圍、推遲工期、降低品質;

【輸入】成本績效報告(預算、累計、實際、累計盈餘、績效名額、差異)、準許的變更申請、基線、資金需求;

【輸出】完工估算、糾正措施、更新的項目管理計劃、變更請求5.、PAL;

【工具】成本變更控制系統、績效測量、掙值管理、績效評估、偏差管理;

l         全生命周期成本LCC:設計、生成、運維、結束

【績效稽核】舉行會議來評估計劃活動、工作包或費用賬目狀态和績效。方法包括:

        偏差分析:實際績效已期望或計劃的比較;

        趨勢分析:檢查一定時期内的績效,以判斷績效是否改進或惡化;

        實作價值分析:将計劃績效與實際績效相比較;

l         成本基準變更:發生範圍變更或嚴重的成本偏差時,導緻基準變更;進度變更也會導緻成本基準變更。

5、 EVM計算

1)     基本名額:

EV(BCWP):實作價值,實際完成工作的預算費用

PV(BCWS):計劃價值,計劃完成工作的預算費用

AC(ACWP):實際費用

BAC:完工預算,項目總的估算費用

BDAC:基準完工工期

2)     差異分析:

CV:費用偏差(CV大于0代表費用節約;反之則為費用超支),CV=EV-AC

SV:進度偏差(SV大于0代表進度超前,反之則為進度落後),SV=EV-PV

3)     績效分析:

CPI:費用績效指數(CV大于1代表費用節約;反之則為費用超支),CPI = EV/AC

SPI:進度績效指數(SV大于1代表進度超前,反之則為進度落後),SPI = EV/PV

4)     趨勢預測:

ETC:完工尚需費用估算

基于非典型的偏差計算(以後不會再發生類似偏差時): ETC = BAC-EV

基于典型的偏差計算(當頭偏差可代表未來的趨勢時): ETC = (BAC-EV)/CPI

EAC:完工總費用預算

使用新估算費用來計算  EAC = AC+ETC

使用剩餘預算費用計算  EAC = AC+(BAC-EV)

使用目前CPI完成ETC工作 EAC = AC+(BAC-EV)/CPI = BAC/CPI(PMP認證最常用)   SPI與CPI同時影響ETC工作  EAC = BAC/(CPI*SPI)

VAC: 完工總費用偏差  VAC = BAC-EAC

EDAC:估計完工工期    EDAC = BDAC/SPI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