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蘇炳添:我必須追上去

作者:小凱聊王者

和很多調皮的男生一樣,我小時候也很愛表現自己。國中時,我的座位在靠牆的位置,如果從外面回到座位上,我常常不會讓旁邊的人站起來,而是自己從過道跳到兩個凳子間的縫隙處,然後坐到座位上。我的彈跳力和靈活性從小就不錯。那時身高雖然隻有一米五幾,但是立定跳能摸到3.2米的籃球架上比較高的位置,我記得當時能做到這一點的同學很少。那時我也沒有專門練習過,更沒有想過自己是不是有什麼天賦,隻是知道如果跑步,我可以跑得很快,但是跑得遠不遠我就不知道了。

我是廣東人,和北方人相比起來,身材可能偏矮小一點,但是在運動的靈活性方面可能會強很多。對于短跑運動員來說,身高固然重要,但是靈活性一定要有。短跑需要很強的爆發力,如果不夠靈活,聽到發令槍聲後跑出去的步伐就很難有特别快的節奏。

蘇炳添:我必須追上去

2007年,我18歲,進了廣東省隊。現在想來,這是我人生中一個很重要的轉折點。剛到專業隊時,我的成績還不錯,練了近一年,成績沒有提高反而一直下降,我心裡很不好受。為什麼經曆了很長時間的訓練,比賽成績卻退步了?當時我想了很多,甚至不想再練了。袁國強教練讓我再堅持一下。他說:“你之前不是跟我練習,是以這段時間成績肯定會有起伏,再過一段時間,你的成績才會慢慢展現出來。”我聽了他的這句話,又堅持了兩三個月,後來經曆了一場比賽,我才真正确定自己要繼續走下去。也是在這個時候,我發現,訓練方法,會影響跑步的技術水準。如果沒有這個經曆,我不會有後來的成績。

在後來的幾年裡,我取得了一些還算可以的成績。我發現,如果在一個項目中你一直是一個領軍人物,你可能會過得很安逸,很難想到再去做出改變。隻有當更強大的對手出現的時候,你才會把神經繃緊,才會想:已經有人超越我了,我要不要追上去?

蘇炳添:我必須追上去

跑60米和100米,從跑步技巧上來看,我覺得二者的不同之處在于,跑60米需要的爆發力更強,但在節奏方面的要求沒有跑100米那麼細緻。我的優勢是起跑很快,這在60米比賽中很有用,但如果以60米的節奏去跑100米,後面的30米或40米就會降速,是以我就需要一個更完整、更适合自己身高的節奏。相對來說,跑100米不僅速度要快,還要能保持更長的時間。這個問題其實一直存在,隻是我之前沒做出改變。

如果沒有對手,我可能不會改變。我當時遇到的對手是張培萌。那幾年裡,我和他在互相競争中,把100米的成績縮到了10秒。

蘇炳添:我必須追上去

我出道時,張培萌已經是國内第一。2011年,我們同場比賽,我第一次破了全國紀錄。我記得張培萌跟我說過他對我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是,2012年,我在日本比賽,他在現場看我跑100米,我跑了10.04秒。這件事情給了他很大的震動。

而他也做出了改變。2013年,他把成績提高到10秒,超過了我。他讓我知道有一個對手存在,讓我感覺到了威脅。

影響都是互相的。未必是你自覺地要改變,而是在你到達一定的水準之後,對自身所處的位置有了危機感時,如果你想要拿第一,你可能會想盡辦法把自己的潛力逼出來。有時候,對手不逼你一把,可能你會覺得已經滿足了。你看到别人更強,你也想更強,你就會思考,如何在自己原來的基礎上發揮得更好?

張培萌的成績突破10秒之後,如果我不改進技術,我就不可能突破他的成績。通過什麼辦法來改變?原來的節奏已經形成一種記憶,難以進步,我必須做出一些改變。當時,我也不确定改變之後是否一定能夠進步,但我想嘗試一種可能性。如果我重新學習,會跑出什麼樣的節奏?

2013年和2014年,我去美國訓練,學習到了很多新東西。我在技術上的突破,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

蘇炳添:我必須追上去

2014年,我做出的最大改變,是換了起跑腿。以前是右腳在前面,我換成了左腳在前面。這相當于把以前的東西打破,重新學跑步,就好像你一直是用左手吃飯,突然變成用右手的感覺。我還不知道改變後會不會真的更快,我隻是為了得到一個新的節奏。

後來的事實證明,我的嘗試成功了。

張培萌跑了10秒之後,2015年,我把成績提高到了9.99秒。現在我的成績是9.91秒。

如果在訓練中更早地做出這個改變,那我是不是可以取得更高的成就?我問現在的教練蘭迪·亨廷頓這個問題,他的回答是:“不一定。很多東西是需要積累的,你這幾年經曆的東西更多了,體會的東西更多了,才達到了現階段的境界。如果很早之前你就跟我練,也許你的心态不會像現在這樣。”

現在,我的競争對象變成了自己。我的下一個目标,就是要突破9.90秒的成績。這是一個大關,就像破10秒一樣。我希望自己能夠成為國内第一個突破9.90秒的運動員。

在我這些美好而短暫的榮譽背後,也有痛苦的經曆。記得在2009年的時候,我有一次做力量練習時不知哪裡不對,當天還好好的,第二天睡醒以後,發現自己躺着起不來了,需要别人拉着才能起來。當時,走路走不了,睡覺時趴着、躺着都不行,坐着也不行。這種狀态一直持續了3個多月,我以為自己練不了了,心想:是不是要退役了?我看着别人訓練,自己也很想練,但沒法兒練,那段時間挺痛苦的。但我還是挺過來了。

短跑一直被認為是挑戰速度的極限。對于我來說,人不應該給自己設限,而要看看能不能逼自己做出新的成績。突破自我極限的方法很簡單,就是好好訓練。當你在特别累、特别無聊、特别枯燥的時候,想一想自己的目标,你就不累了。我的目标就是跑得更快。

這是蘇炳添之前自己的自傳,重溫這段話,感慨良多。

現在這位天賦異禀的運動員已經在100米的領域突破到了9.83。我很難想象亞洲人取得這樣的成績需要付出的努力和突破的極限。

蘇炳添:我必須追上去

細數這麼多年下來,我們放棄了多少,是因為那句我不行了?我印象最深的是我中考那年的1000米,我的成績超越了一個體育生,憑借的就是當時的一股子不服輸的勁兒,他一超越我,我便追上去。

可現在呢?早已沒了當年的銳氣。回望蘇神的這句話,我想,我們是該堅持下去了,是時候咬緊牙關追上去了。

謹以此篇,你我共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