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學經典之《漢書》導讀第二百三十五講:匈奴傳第一

作者:讀書是福

《漢書》,又稱《前漢書》,由我國東漢時期的曆史學家班固編撰,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漢書》是繼《史記》之後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後漢書》、《三國志》并稱為“前四史”。 《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的史事。《漢書》包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後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萬字。#曆史#

國學經典之《漢書》導讀第二百三十五講:匈奴傳第一

匈奴,其先夏後氏之苗裔,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猃允、薰粥,居于北邊,随草畜牧而轉移。其畜之所多則馬、牛、羊,其奇畜則橐佗、驢、騾、駃騠、騊駼驒奚。逐水草遷徙,無城郭常居耕田之業,然亦各有分地。無文書,以言語為限制。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菟,肉食。士力能彎弓,盡為甲騎。其俗,寬則随畜田獵禽獸為生業,急則人習戰攻以侵伐,其天性也。其長兵則弓矢,短兵則刀铤。利則進,不利則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知禮義。自君王以下鹹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壯者食肥美,老者飲食其餘。貴壯健,賤老弱。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其俗有名不諱而無字。夏道衰,而公劉失其稷官,變于西戎,邑于豳。其後三百有餘歲,戎狄攻太王亶父,亶父亡走于岐下,豳人悉從亶父而邑焉,作周。其後百有餘歲,周西伯昌伐畎夷。後十有餘年,武王伐纣而營雒邑,複居于酆鎬,放逐戎夷泾、洛之北,以時入貢,名曰荒服。其後二百有餘年,周道衰,而周穆王伐畎戎,得四白狼、四白鹿以歸。自是之後,荒服不至。于是作《呂刑》之辟。至穆王之孫懿王時,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國。中國被其苦,詩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允之故”;“豈不日戒,猃允孔棘”。至懿王曾孫宣王,興師命将以征伐之,詩人美大其功,曰:“薄伐猃允,至于太原”;“出車彭彭”,“城彼朔方”。是時四夷賓服,稱為中興。

【譯】匈奴的祖先是夏後氏的後代,叫淳維。在唐堯虞舜之前有山戎、殓允、薰粥等分支,居住在中國北部邊陲,随水草畜牧而轉移。牧養的牲畜大多是馬、牛、羊,奇異的牲畜有駱駝、驢、騾、駚騷、駒騌、驿奚。他們逐水草而遷徙,沒有經常居住的城郭和農業,然而也有各自單獨分别的牧地。沒有文字書籍,衹憑言語進行限制管理。男子小的時候都能騎羊,拉弓射烏鼠學習射箭,稍稍長大後就射狐狸和兔子,多以肉為食。壯年男子力氣大,能彎弓射箭,都當鐵甲騎兵。匈奴的生活風俗,平時沒有戰事時,就一邊放牧,一邊獵獲飛禽走獸,以此為謀生之道;遇有緊急戰事,人們就練習戰陣攻殺,侵奪他人,這是匈奴人的天性。他們的長兵器是弓箭,短兵器是刀矛。戰鬥時,順利就進攻,不利就後退,不以逃跑為羞恥。如果有利可圖,便會不顧禮義。匈奴人從君王以下都吃畜肉,穿牲畜的皮革,披穿氈裘。壯健的年輕人吃肥美的食物,老年人吃剩下的。以健壯的人為貴,而輕視老弱的人。父親死了,兒子便娶後母為妻;兄弟死了,活着的便娶了他們的妻子來做妻子。姓名方面的習俗是有名字,不避諱,沒有表字。夏朝衰落了,周的始祖公劉失去了農官,就在西戎改革變化其風俗,在豳建立都邑。那之後過了三百多年,戎狄攻擊周太王宜父,宜父逃到岐山之下,豳人都跟随宜父來到岐山之下造屋定居,開始建立周國。那之後一百多年,周文王西伯姬昌攻打畎夷。以後十多年裹,周武王攻伐j眶消滅了他,然後營建了洛邑,武王又回到豐京、鎬京居住,把戎夷放逐到泾河、洛河的北邊,要他們按時貢獻禮物,把他們那裡叫做“荒服”。這之後有二百多年,周王朝衰落了,而周堕王去攻打左戲,得到了四隻白狼和四隻白鹿回來了。從此以後,“荒服”那兒的人不再到周王朝進貢了。周王朝在那時制定了《呂刑》的法律。到了周穆王的孫子周懿王時,周王室衰落了,戎狄反複攻伐,蹂躏中原各國。中原人民深受其害,詩人開始唱出痛恨他們的詩歌:“沒有房屋沒有家,這都是殓允的緣故;”“哪天不去警戒防備?殓允攻來得實在很急。”到懿王的曾孫宣王時,派大将率領軍隊出征讨伐殓允,詩人贊美道:“征伐殓允,直到太原;”“戰車出動”,“在北方建築城池。”那時周圍的少數民族都臣服于周王朝,号稱中興。

國學經典之《漢書》導讀第二百三十五講:匈奴傳第一

至于幽王,用寵姬褒姒之故,與申侯有隙。申侯怒而與畎戎共攻殺幽王于麗山之下,遂取周之地,鹵獲而居于泾、渭之間,侵暴中國。秦襄公救周,于是周平王去酆鎬而東徙于雒邑。當時秦襄公伐戎至支阝,始列為諸侯。後六十有五年,而山戎越燕而伐齊,齊釐公與戰于齊郊。後四十四年,而山戎伐燕。燕告急齊,齊桓公北伐山戎,山戎走。後二十餘年,而戎翟至雒邑,伐周襄王,襄王出奔于鄭之汜邑。初,襄王欲伐鄭,故取翟女為後,與翟共伐鄭。已而黜翟後,翟後怨,而襄王繼母曰惠後,有子帶,欲立之,于是惠後與翟後、子帶為内應,開戎翟,戎翟以故得入,破逐襄王,而立子帶為王。于是戎翟或居于陸渾,東至于衛,侵盜尤甚。周襄王既居外四年,乃使使告急于晉。晉文公初立,欲修霸業,乃興師伐戎翟,誅子帶,迎内襄王子雒邑。當是時,秦晉為強國。晉文公攘戎翟,居于西河圜、洛之間,号曰赤翟、白翟。而秦穆公得由餘,西戎八國服于秦。故隴以西有綿諸、畎戎、狄獂之戎,在岐、梁、泾、漆之北有義渠、大荔、烏氏、朐衍之戎,而晉北有林胡、樓煩之戎,燕北有東胡、山戎。各分散溪谷,自有君長,往往而聚者百有餘戎,然莫能相一。自是之後百有餘年,晉悼公使魏绛和戎翟,戎翟朝晉。後百有餘年,趙襄子逾句注而破之,并代以臨胡貉。後與韓、魏共滅知伯,分晉地而有之,則趙有代、句注以北,而魏有西河、上郡,以與戎界邊。其後,義渠之戎築城郭以自守,而秦稍蠶食之,至于惠王,遂拔義渠二十五城。惠王伐魏,魏盡入西河及上郡于秦。秦昭王時,義渠戎王與宣太後亂,有二子。宣太後詐而殺義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滅義渠。于是秦有隴西、北地、上郡,築長城以距胡。而趙武靈王亦變俗胡服,習騎射,北破林胡、樓煩,自代并陰山下至高阙為塞,而置雲中、雁門、代郡。其後燕有賢将秦開,為質于胡,胡甚信之。歸而襲破東胡,東胡卻千餘裡。與荊轲刺秦王秦舞陽者,開之孫也。燕亦築長城,自造陽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距胡。當是時,冠帶戰國七,而三國邊于匈奴。其後趙将李牧時,匈奴不敢入趙邊。後秦滅六國,而始皇帝使蒙恬将數十萬之衆北擊胡,悉收河南地,因河為塞,築四十四縣城臨河,徙適戍以充之。而通直道,自九原至雲陽,因邊山險,塹溪谷,可繕者繕之,起臨洮至遼東萬餘裡。又度河據陽山北假中。

【譯】到了周幽王,因他寵愛美妾裹姒的緣故,和王後申後的父親申侯發生了沖突。申侯十分憤怒,聯合犬戎,一起攻打幽王,在骊山之下殺了他,占領了周王朝的土地,擄掠并居住在泾渭河之間,侵淩蹂躏中原人民。秦襄公派軍隊援救旦朝,于是且垩王離開了;豔、箍直,東遷到盜旦定都。當時童塞公攻打左盛一直到圭汕,這時童才開始被封為諸侯。六十五年後,山戎又越過蘧厘去攻打變厘,蠻厘公率軍隊在變玺邊境與山戎大戰。四十四年後,山戎又攻打燕國。燕國向齊國告急求救,齊桓公率軍隊向北攻打山戎,山戎逃跑了。二十多年後,戎翟殺到洛邑,攻打周襄王,襄王出逃到鄭國的泛邑。當初,周襄王想攻打鄭國,是以娶了戎翟之女為王後,與戎翟聯合一起攻打鄭國。不久後又廢黜了翟後,翟後十分怨恨;襄王的繼母叫惠後,有個兒子叫子帶,惠後想立子帶為王。于是惠後便與翟後、子螢一起做内應,打開城門迎接戎翟,戎翟是以攻入城内,打敗并趕跑了襄王,而立子帶為周王。那時戎翟有的已居住在陸渾,束邊到達了衛國,侵淩得更為厲害。周襄王在外流浪了四年,于是派使者到晉國告急。晉文公剛登王位,想要創立霸業,于是便發兵攻打戎翟,殺了子帶,把周襄王又迎回到洛邑。在這個時候,秦國、晉國十分強盛。晉文公攻打驅逐戎狄,戎狄住到了西河的圜河與洛河之間,叫做赤狄,白狄。而秦穆公得到了由餘,西戎八國歸服了秦國。是以在隴西有綿諸、畎戎、狄源等戎族居住,在岐山、梁山、泾河、漆河以北有義渠、大荔、烏氏、朐衍等戎族,而晉國以北則有林胡、樓煩等戎族,燕國北面有東胡、山戎。他們分散居住在山谷裹,各自有自己的首領,聚集而居的戎族部落有一百多個,然而不能統一起來。這之後一百多年,晉悼公派魏绛去與戎狄議和,戎狄開始朝拜晉君。又過了一百多年,趟襄子率兵越過句注山而攻破并吞了代國,逼臨胡貉。後來趙襄子與韓、魏兩家一起消滅了智,三家分占了晉國的土地。這樣,趙國占領了代地、句注山以北的地方,而魏國則占有西河、上郡,與戎人毗鄰。後來,義渠的戎人建築城郭以自衛,而秦國則慢慢蠶食義渠之地,到了惠王,便攻取了義渠的二十五座城郭。秦惠王攻打魏國,魏國把西河、上郡的地方全獻給了秦國。秦昭王的時候,義渠戎王與宣太後私通,生了兩個兒子,宣太後欺騙了義渠戎王,并在甘泉殺了他,随後起兵攻打并消滅了義渠。是以,秦國占領了隴西、北地、上郡,修築了長城來抵禦胡人。而趙武靈王也變異本國風俗,穿用胡人的衣服,學習騎馬射箭,向北攻破了林胡和樓煩,從代地沿陰山山麓一直到高阙做為自己的邊塞。并設定了雲中郡、雁門郡、代郡。後來燕國有一個賢将秦開,在胡地做人質,胡人十分信任他。回來後他率兵攻破丁東胡,束胡退卻了一千多裡。後來和荊轲一起刺殺秦始皇的秦舞陽,就是秦開的孫子。燕國也修築了長城,從造陽一直到襄平,設定了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來抵禦胡人。在那時候,文明發達的戰國七雄中,有三個國家與匈奴接壤。後來趙國将軍李牧在時,匈奴人不敢侵入趙國邊境。後來秦始皇滅掉六國,派将軍蒙恬率數十萬大軍向北攻打匈奴,完全收回了黃河以南的地方,憑藉黃河為要塞,在黃河邊上修築了四十四座城池,發配那些因罪被罰守邊的人去居住。又修通了從九原到雲陽的直道;又沿着高山險塹,依傍溪谷修建長城,可以修補的地方予以修補,從臨洮起到遼東共有一萬多裡。後來秦國又跨過黃河占據陽山北假地區。

國學經典之《漢書》導讀第二百三十五講:匈奴傳第一

當是時,東胡強而月氏盛。匈奴單于曰頭曼,頭曼不勝秦,北徙。十有餘年而蒙恬死,諸侯畔秦,中國擾亂,諸秦所徙適邊者皆複去,于是匈奴得寬,複稍度河南與中國界于故塞。單于有太子,名曰冒頓。後有愛阏氏,生少子,頭曼欲廢冒頓而立少子,乃使冒頓質于月氏。冒頓既質,而頭曼急擊月氏。月氏欲殺冒頓,冒頓盜其善馬,騎亡歸。頭曼以為壯,令将萬騎。冒頓乃作鳴镝,習勒其騎射,令曰:“鳴镝所射而不悉射者斬。”行獵獸,有不射鳴镝所射辄斬之。已而,冒頓以鳴镝自射善馬,左右或莫敢射,冒頓立斬之。居頃之,複以鳴镝自射其愛妻,左右或頗恐,不敢射,複斬之。頃之,冒頓出獵,以鳴镝射單于善馬,左右皆射之。于是冒頓知其左右可用,從其父單于頭曼獵,以鳴镝射頭曼,其左右皆随鳴镝而射殺頭曼,盡誅其後母與弟及大臣不聽從者。于是冒頓自立為單于。冒頓既立,時東胡強,聞冒頓殺父自立,乃使使謂冒頓曰:“欲得頭曼時号千裡馬。”冒頓問群臣,群臣皆曰:“此匈奴寶馬也,勿予。”冒頓曰:“奈何與人鄰國愛一馬乎?”遂與之。頃之,東胡以為冒頓畏之,使使謂冒頓曰:“欲得單于一阏氏。”冒頓複問左右,左右皆怒曰:“東胡無道,乃求阏氏!請擊之。”冒頓曰:“奈何與人鄰國愛一女子乎?”遂取所愛阏氏予東胡。東胡王愈驕,西侵。與匈奴中間有棄地莫居千餘裡,各居其邊為瓯脫。東胡使使謂冒頓曰:“匈奴所與我界瓯脫外棄地,匈奴不能至也,吾欲有之。”冒頓問群臣,或曰:“此棄地,予之。”于是冒頓大怒,曰:“地者,國之本也,奈何予人!”諸言與者,皆斬之。冒頓上馬,令國中有後者斬,遂東襲擊東胡。東胡初輕冒頓,不為備。及冒頓以兵至,大破滅東胡王,虜其群眾、畜産。既歸,西擊走月氏,南并樓煩、白羊河南王,悉複收秦所使蒙恬所奪匈奴地者,與漢關胡河南塞,至朝那、膚施,遂侵燕、代。是時,漢方與項羽相距,中國罷于兵革,以故冒頓得自強,控弦之士三十餘萬。

【譯】當時,束胡、月氏都很強盛。匈奴單于名叫頭曼,頭曼抵擋不住秦國,就往北遷徙了。十多年後蒙恬死了,原先的諸侯後代反叛秦國,中原地區十分混亂,那些被秦王朝放逐守邊的人又都離去了,于是匈奴的處境轉好,又慢慢地渡過黃河,在南邊又以原先的邊塞與中原為鄰了。單于立有太子,名叫冒頓。後來單于寵愛的闆氏生了個兒子,頭曼單于想廢掉太子冒頓,立小兒子為太子,于是便派冒頓到月氏去做人質。冒頓到月氏做了人質後,頭曼單于卻立即發兵攻打月氏。月氏想要殺掉冒頓,冒頓便偷了月氏的良馬,騎着它跑回了匈奴。頭曼單于認為冒頓勇壯,就讓他率領一萬騎兵。冒頓于是就制作了鳴镝即響箭,訓練限制他的騎兵射箭,指令他們說:“我的鳴镝所射的東西,如果有人不跟随着盡力去射,就殺了他。”冒頓率人出去打獵,有不跟着射鳴镝所射目标的人立即殺掉。不久,冒頓自己用嗚镝射向自己的良馬,身邊的人有的不敢跟着射,冒頓立即斬殺這些人。又過了些日子,冒頓自己又用嗚镝射向自己的愛妻,身邊的人有的非常害怕,不敢射箭,冒頓又把這些人殺了。不久,冒頓率人出去打獵,用嗚镝射向單于的良馬,身邊的人都跟着射去。于是冒頓知道自己身邊的人已經可為己所用了,他跟随父親頭曼單于出去打獵時,用鳴镝射向頭曼,他身邊的人都跟着q号镝射向頭曼,射殺了單于。冒頓又把後母、弟弟和不聽從自己的大臣們全殺了。于是冒頓自立為單于。冒頓自立為單于時,東胡十分強盛,柬胡聽說冒頓殺父自立,就派使者對冒頓說:“東胡想要得到頭曼時号稱千裡馬的良馬。”冒頓向大臣們詢問,大臣們都說:“這是匈奴的寶馬,不能給他們。”冒頓說:“怎麼能與人家做鄰國卻憐惜一匹馬呢?”于是便把千裡馬給了東胡。不久,束胡以為冒頓怕自己,又派使者對冒頓說:“束胡想要得到單于一個闆氏。”冒頓又向大臣們詢問,身邊的人都十分憤怒,說:“束胡人沒道理,竟然向我們索要闆氏!請單于派兵攻打他們。”冒頓說:“怎麼能與人家為鄰國卻吝惜一個女子呢?”于是就把自己喜愛的辟氏給丁東胡。束胡王更加驕橫,向西侵略。在匈奴與東胡之間有一片荒地沒人居住,有一千多裡,匈奴與東胡各居一邊設定觀察哨所。束胡派使者對冒頓說:“匈奴與我們邊界之間觀察哨所守望的那片荒棄的土地,匈奴到不了那裹,我們想占據它。”冒頓向群臣詢問,有的大臣說:“這是荒棄的土地,給了他們吧。”冒頓聽了大怒,說:“土地是國家的根本,怎麼能送給别人!”那些說可以送給束胡土地的人都被殺掉。冒頓跨上戰馬,指令國人,有後退的殺頭,于是就向東攻打東胡。起初束胡輕視冒頓,不做防備。等到冒頓率兵來到,徹底打敗并消滅了東胡王,俘獲丁東胡的群眾,掠奪了他們的牲畜和物産。回來後,又發兵向西趕走了月氏,向南吞并了樓煩和白羊河南王,又完全收複了秦國派蒙恬侵奪的匈奴的地方,與漢朝以原來的河南塞為界,到達了朝那、膚施,進而侵擾燕地、代地。那時劉漢正和項羽作戰,中原被戰争弄得疲憊不堪,是以冒頓才能夠強盛起來,能彎弓騎射的戰士有三十多萬。

國學經典之《漢書》導讀第二百三十五講:匈奴傳第一

自淳維以至頭曼千有餘歲,時大時小,别散分離,尚矣,其世傳不可得而次。然至冒頓,而匈奴最強大,盡服從北夷,而南與諸夏為敵國,其世姓官号可得而記雲。單于姓攣鞮氏,其國稱之曰“撐犁孤塗單于”。匈奴謂天為“撐犁”,謂子為“孤塗”,單于者,廣大之貌也,言其象天單于然也。置左右賢王、左右谷蠡、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左右骨都侯。匈奴謂賢曰“屠耆”,故嘗以太子為左屠耆王。自左右賢王以下至當戶,大者萬餘騎,小者數千,凡二十四長,立号曰“萬騎”。其大臣皆世官。呼衍氏、蘭氏,其後有須蔔氏,此三姓,其貴種也。諸左王将居東方,直上谷以東,接穢貉、北韓;右王将居西方,直上郡以西,接氐、羌;而單于庭直代、雲中。各有分地,逐水草移徙。而左右賢王、左右谷蠡最大國,左右骨都侯輔政。諸二十四長,亦各自置千長、百長、什長、裨小王、相、都尉、當戶、且渠之屬。歲正月,諸長小會單于庭,祠。五月,大會龍城,祭其先、天地、鬼神。秋,馬肥,大會蹛林,課校人畜計。其法,拔刃尺者死,坐盜者沒入其家;有罪,小者軋,大者死。獄久者不滿十日,一國之囚不過數人。而單于朝出營,拜日之始生,夕拜月。其坐,長左而北向。日上戊己。其送死,有棺椁、金銀、衣裳,而無封樹喪服;近幸臣妾從死者,多至數十百人。舉事常随月,盛壯以攻戰,月虧則退兵。其攻戰,斬首虜賜一卮酒,而所得鹵獲因以予之,得人以為奴婢。故其戰,人人自為趨利,善為誘兵以包敵。故其逐利,如鳥之集;其困敗,瓦解雲散矣。戰而扶轝死者,盡得死者家财。

【譯】從淳維到頭曼有一千多年,匈奴有時大、有時小,居住零散分離,年代太久遠了,他們的世系傳承沒法按次序一一排列出來。然而到了冒頓做單于,是匈奴最強大的時候,北方各少數民族都服從他的統治,與南邊的華夏各族為敵國,它的世系傳承、姓氏官号在這時才可能記述下來。單于姓攣鞑氏,他們的人民稱君王為“撐犁孤塗單于”。匈奴人把“天”叫做“撐犁”,把“子”叫做“孤塗”,而“單于”的意思則是廣大的樣子,這稱呼是說單于如天一樣大。匈奴設定有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左右骨都侯。匈奴人把賢明叫做“屠耆”,是以常由太子擔任左屠耆王。從友右賢王以下到當戶,大的率領一萬多騎兵,小的率領數千騎兵,共有二十四個首領,設立“萬騎”的稱号。他們的大臣都是世襲官職。呼衍氏和蘭氏,後來有須蔔氏,這三姓是匈奴的顯貴家族。那些左王左将都居于東方,面向上谷以束的地區,連接配接穢貉、北韓;那些右王右将居于西方,面向上郡以西,與氐、羌接壤;而單于王庭面對代郡、雲中地區。他們各有分占的地區,随水草的好壞遷移。左右賢王、左右谷蠡所率部落最大,左右骨都侯輔佐政務。那二十四個首領也各自設定有千長、百長、什長、裨小王、相、都尉、當戶、且渠之類的官職。在每年的正月,各部首領在單于的王庭舉行小集會,并進行春祭。每年五月份,在龍城進行盛大集會,并祭祀他們的祖先、天地、鬼神。每年秋天,草黃馬肥的時候,在蹄林進行大會,統計人口、牲畜的數目以便征稅。他們的法律是“拔刀傷人傷口到一尺的要處死,犯偷盜罪的要把他的全家人VI财産沒收入官;如果犯罪了,罪小的要軋碎他的骨節,罪大的要處死。坐牢時間長的不過十天,全國關押的犯人也不過幾個。單于每天早晨走出營帳,禮拜剛升起的太陽;晚上則禮拜月亮。他們在起坐上的規矩是:長者在左,面向北。崇尚戊曰、己曰。他們喪葬的習俗是:随葬有棺椁、金銀、衣裳,卻沒有墳堆、墓樹和服喪制度;如果單于死了,他身邊親近的臣妾殉葬的多達數十人、上百人。匈奴人興兵打仗常随月亮的盈虧而變,月滿時就攻戰,月虧時就退兵。他們作戰時,斬得敵人頭顱的就賞賜一壺酒,而所擄獲的戰利品就歸他所有,俘獲了人便做為奴婢。是以他們作戰時,人人都為了得利而奮勇向前,善于引誘敵人進入包圍圈,然後殲滅。是以他們追逐利益時,就像鳥一樣飛集一處;他們危險潰敗時,便土崩瓦解、風流雲散。打仗時誰用車把死者運回來,死者的家财便全歸他所有。  

國學經典之《漢書》導讀第二百三十五講:匈奴傳第一

後北服渾窳、屈射、丁零、隔昆、新犁之國。于是匈奴貴人大臣皆服,以冒頓為賢。是時,漢初定,徙韓王信于代,都馬邑。匈奴大攻圍馬邑,韓信降匈奴。匈奴得信,因引兵南逾句注,攻太原,至晉陽下。高帝自将兵往擊之。會冬大寒雨雪,卒之堕指者十二三,于是冒頓陽敗走,誘漢兵。漢兵逐擊冒頓,冒頓匿其精兵,見其羸弱,于是漢悉兵三十二萬,北逐之。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盡到,冒頓縱精兵三十餘萬騎圍高帝于白登,七日,漢兵中外不得相救饷。匈奴騎,其西方盡白,東方盡駹,北方盡骊,南方盡骍馬。高帝乃使使間厚遺阏氏,阏氏乃謂冒頓曰:“兩主不相困。今得漢地,單于終非能居之。且漢主有神,單于察之。”冒頓與韓信将王黃、趙利期,而兵久不來,疑其與漢有謀,亦取阏氏之言,乃開圍一角。于是高皇帝令士皆持滿傅矢外鄉,從解角直出,得與大軍合,而冒頓遂引兵去。漢亦引兵罷,使劉敬結和親之約。是後,韓信為匈奴将,及趙利、王黃等數背約,侵盜代、雁門、雲中。居無幾何,陳豨反,與韓信合謀擊代。漢使樊哙往擊之,複收代、雁門、雲中郡縣,不出塞。是時,匈奴以漢将數率衆往降,故冒頓常往來侵盜代地。于是高祖患之,乃使劉敬奉宗室女翁主為單于阏氏,歲奉匈奴絮缯酒食物各有數,約為兄弟以和親,冒頓乃少止。後燕王盧绾複後,率其黨且萬人降匈奴,往來苦上谷以東,終高祖世。孝惠、高後時,冒頓浸驕,乃為書,使使遺高後曰:“孤偾之君,生于沮澤之中,長于平野牛馬之域,數至邊境,願遊中國。陛下獨立,孤偾獨居。兩主不樂,無以自虞,願以所有,易其所無。”高後大怒,召丞相平及樊哙、季布等,議斬其使者,發兵而擊之。樊哙曰:“臣願得十萬衆,橫行匈奴中。”問季布,布曰:“哙可斬也!前陳豨反于代,漢兵三十二萬,哙為上将軍,時匈奴圍高帝于平城,哙不能解圍。天下歌之曰:‘平城之下亦誠苦,七日不食,不能彀弩。’今歌吟之聲未絕,傷痍者甫起,而哙欲搖動天下,妄言以十萬衆橫行,是面謾也。且夷狄璧如禽獸,得其善言不足喜,惡言不足怒也。”高後曰:“善。”令大谒者張澤報書曰:“單于不忘弊邑,賜之以書,弊邑恐懼。退而自圖,年老氣衰,發齒堕落,行步失度,單于過聽,不足以自污。弊邑無罪,宜在見赦。竊有禦車二乘,馬二驷,以奉常駕。”冒頓得書,複使使來謝曰:“未嘗聞中國禮義,陛下幸而赦之。”因獻馬,遂和親。

【譯】後來冒頓單于又征服了北方的渾窳、屈射、丁零、隔昆、新華等國。當時匈奴貴族大臣都很佩服冒頓,認為他賢明有才能。這時漢朝剛剛平定下來,把韓王韓信遷到代地,建都馬邑。匈奴大舉圍攻馬邑,韓信投降了匈奴。匈奴得了韓信,便率軍向南越過句注山,進攻太原,攻到了晉陽城下。漢高帝親自率兵去抗擊匈奴。正巧碰上冬天十分寒冷,下大雪,士卒們被凍掉手指的占十分之二三,于是冒頓便假裝失敗逃跑,引誘漢軍。漢軍追擊冒頓,冒頓把精兵隐藏起來,把老弱的士兵暴露出來。于是漢軍全軍三十二萬人,其中多為步兵,向北追擊冒頓。漢高帝先率兵追到平城,步兵沒有全到,冒頓派出三十多萬精銳騎兵把漢高帝圍困在平城白登山,共圍了七天,漠軍内外不能互相救濟糧草。匈奴的騎兵,西邊的全是白馬,東方的全是青馬,北方的全是黑馬,南邊的全是紅馬。高帝便派使者暗中送厚禮給閩氏,悶氏便對冒頓說:“雙方主帥不應困逼。現在我們得到漢的地盤,單于您終究不能在這裹居住。況且漢主有神靈保佑,單于您要仔細考慮。”冒頓曾與韓信的部将王黃、趟利約好,而王、趟軍隊遲遲不到,冒頓懷疑他們與漢王有密謀,也就聽取了闆氏的話,打開包圍圈的一角。于是高皇帝便指令士兵都拉滿弓,搭上箭,面朝外,從解圍的一角一直沖出,終于和大軍會合一起,而冒頓便率軍退去了。漢王也率兵退去,派劉敬前去與匈奴和親。此後韓信做了匈奴的将軍,和趟利、王黃等人屢次背叛漢匈和約,侵掠代郡、雁門郡、雲中郡。過了不久,陳稀反叛漢朝,與韓信合謀進攻代郡。漢朝派樊啥率兵去攻擊他們,又收複了代郡、雁門郡、雲中郡等郡縣,沒出邊塞作戰。當時匈奴因為漢朝将領多次率領部衆前去投降,是以冒頓經常往來侵掠代地。高祖深感憂慮,便派劉敬奉送皇族女兒冒稱公主去做單子的阙氏,每年奉送匈奴一定數量的絲綿、綢絹、酒和食物,相約為兄弟,實行和親,冒頓這才稍微停止了對中原的侵擾。後來燕王盧绾又反叛了漢朝,率領他的同夥将近一萬人投降了匈奴,來來去去侵擾上谷以束地區的人民,一直持續到高祖逝世。在孝惠帝、呂太後時,冒頓漸漸驕橫起來,竟然寫了書信,派使者送給呂後,說:“我是孤獨無依的君主,生在潮濕的沼澤地,長在乎曠的放牛放馬的地方,我多次到邊境上來,希望能到中原遊玩一番。陛下您獨立為君,也是孤獨無依,單獨居住。我們兩個做君主的很不快樂,沒有什麼可供娛樂的。希望我們倆能以各自所有的,交換到各自所沒有的。”呂太後看信後十分憤怒,把丞相陳平、樊啥、季布召來,商議殺掉匈奴的使者,發兵攻打匈奴。樊啥說:“臣我願意率領十萬大軍,到匈奴境内去橫行沖擊。”呂後詢問季布,季布說:“可以殺了樊啥!以前陳稀在代地反叛,漢兵有三十二萬,樊啥是上将軍,當時匈奴把高帝圍困在平城,樊啥不能沖破圍困。天下百姓唱道:‘平城之下也太艱苦了!七天沒能吃到食物,士兵們連弓都拉不開。,現在人們吟唱的聲音還在耳畔,沒有斷絕,受創傷的人剛能站立起來,而樊啥卻要讓天下震動,胡說什麼要帶十萬大兵到匈奴去橫行,這是當面欺诳君主。況且這些少數民族就好比禽獸一樣,聽到了他們的好話不值得高興,聽到惡語也不值得生氣。”呂太後說:“那好吧。”于是便指令大谒者張澤寫信回報,說:“單于沒有忘掉我們這破敗的國家,以書信賞賜我們,我們很害怕。退朝後自己思慮,我年老氣衰,頭發、牙齒脫落,走路也走不穩,單于聽别人錯說了,不值得單于降低污辱了自己。敝國沒有什麼罪過,應該被寬恕。我有兩輛禦車,駕車的馬八匹,奉送給您平常坐。”冒頓得到回信,又派使者來謝罪說:“我們沒有聽說過中原的禮節,陛下幸好寬恕了我們。”匈奴獻上馬匹,于是漢匈和親了。

國學經典之《漢書》導讀第二百三十五講:匈奴傳第一

至孝文即位,複修和親。其三年夏,匈奴右賢王入居河南地為寇,于是文帝下诏曰:“漢與匈奴約為昆弟,無侵害邊境,是以輸遺匈奴甚厚。今右賢王離其國,将衆居河南地,非常故。往來入塞,捕殺吏卒,驅侵上郡保塞蠻夷,令不得居其故。陵轹邊吏,入盜,甚骜無道,非約也。其發邊吏車騎八萬詣高奴,遣丞相灌嬰将擊右賢王。”右賢王走出塞,文帝幸太原。是時,濟北王反,文帝歸,罷丞相擊胡之兵。其明年,單于遺漢書曰:“天所立匈奴大單于敬問皇帝無恙。前時皇帝言和親事,稱書意合歡。漢邊吏侵侮右賢王,右賢王不請,聽後義盧侯難支等計,與漢吏相恨,絕二主之約,離昆弟之親。皇帝讓書再至,發使以書報,不來,漢使不至。漢以其故不和,鄰國不附。今以少吏之敗約,故罰右賢王,使至西方求月氏擊之。以天之福,吏卒良,馬力強,以滅夷月氏,盡斬殺降下定之。樓蘭、烏孫、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國皆已為匈奴。諸引弓之民并為一家,北州以定。願寝兵休士養馬,除前事,複故約,以安邊民,以應古始,使少者得成其長,老者得安其處,世世平樂。未得皇帝之志,故使郎中系虖淺奉書請,獻橐佗一,騎馬二,駕二驷。皇帝即不欲匈奴近塞,則且诏吏民遠舍。使者至,即遣之。”六月中,來至新望之地。書至,漢議擊與和親孰便,公卿皆曰:“單于新破月氏,乘勝,不可擊也。且得匈奴地,澤鹵非可居也,和親甚便。”漢許之。孝文前六年,遺匈奴書曰:“皇帝敬問匈奴大單于無恙。使系虖淺遺朕書,雲‘願寝兵休士,除前事,複故約,以安邊民,世世平樂’,朕甚嘉之。此古聖王之志也。漢與匈奴約為兄弟,是以遺單于甚厚。背約離兄弟之親者,常在匈奴。然右賢王事已在赦前,勿深誅。單于若稱書意,明告諸吏,使無負約,有信,敬如單于書。使者言單于自将并國有功,甚苦兵事。服繡袷绮衣、長襦、錦袍各一,比疏一,黃金饬具帶一,黃金犀毗一,繡十匹,錦二十匹,赤绨、綠缯各四十匹,使中大夫意、谒者令肩遺單于。”後頃之,冒頓死,子稽粥立,号曰老上單于。老上稽粥單于初立,文帝複遣宗人女翁主為單于阏氏,使宦者燕人中行說傅翁主。說不欲行,漢強使之。說曰:“必我也,為漢患者”。中行說既至,因降單于,單于愛幸之。

【譯】到孝文帝登位後,又修好和親之事。第三年的夏天,匈奴右賢王進入黃河以南地區騷擾侵害,于是文帝釋出诏書說:“漢朝與匈奴約為兄弟,不要侵害對方的邊境,漢朝送給匈奴的絲絹糧食等物很多。現在右賢王離開他的國家,率部衆侵占我們的黃河以南的地方,這是不符合以往的邊界的。右賢王的人往來進入我們的阗塞,捕殺我們的官吏士兵,驅趕侵害我們居住在上郡保護邊塞的少數民族,使他們不能居住在原來的地方。匈奴人欺淩毆打我們邊地的官吏,進行偷盜,非常傲慢無道,這不是和約所要求的樣子。指令派發八萬邊地的車兵和騎兵,到高奴去,派丞相灌嬰率領,攻擊右賢王。”右賢王被趕跑,逃出邊塞,文帝到太原視察。這時濟北王反叛,文帝就回到了京城,停止了丞相抗擊匈奴的軍事行動。第二年,單于給漢朝來信說:“天所立匈奴大單于敬問皇帝平安無恙。先前的時候皇帝您說到和親的事情,與來信的意思符合,雙方都很高興。漢朝的邊境官吏侵犯侮辱右賢王,右王不向我請示,聽從了後義盧侯難支的意見,與漢朝官吏結仇,斷絕了我們兩國君主的和約,割離了兩國兄弟的情誼。皇帝您責備我們的書信兩次送來,我派使者帶信去回答,使者沒有歸來,漢朝的使者也不到匈奴來了。漢朝因為這個緣故不與我們和好,我們作為鄰國也不得歸附。現在我因為小吏破壞了和約,是以便懲罰右賢王,派他到西方去尋找月氏予以攻擊。靠了老天的保佑,将士精良,戰馬強壯,已經消滅了月氏,徹底斬殺、平定了他們。樓蘭、烏孫、呼揭以及他們附近的二十六國都已經成了匈奴的一部分。各遊牧民族合為一家,北方已經平定。我希望停止戰事,讓士兵得到休息,牧養馬匹,消除以前不愉快的事,恢複過去的和約,以安定邊民,以繼承匈漢兩族自古以來的友好傳統,使年輕人得以成長,使老年人能安居樂業,世世代代和平歡樂。不知道皇帝您的意思怎麼樣,是以我派郎中系庫淺帶書信去求見,并獻上駱駝一匹,坐騎二匹,駕車之馬八匹。皇帝如果不想讓匈奴靠近邊塞,那我就指令官吏百姓遠離邊塞居住。使者到後,請立即打發他們回來。”六月中旬,匈奴使者來到新望造地方,書信送到朝廷。漢朝商議攻打匈奴與和親哪一種有利,公卿大臣都說:“單于剛剛攻破月氏,正在勝利勢頭上,不能跟他們打仗。況且就是奪得了匈奴的地方,那裹都是鹽堿地也不能居住,和親十分便利。”于是漢朝答應了單于的請求。孝文帝前元六年,漢朝送給匈奴的信中說道:“漢朝皇帝敬問匈奴大單于平安無恙。您派系摩淺送我書信,說:‘希望停罷戰争,休養士卒,消除以前的誤會,恢複我們原來的和約,以安定邊民,世世代代平安歡樂。,我十分欣賞你的說法。這是古代聖王的用心與志向。漢朝與匈奴約為兄弟,用來送給單于的禮物十分優厚。背叛盟約,使兄弟親情疏遠的責任,一般是在匈奴。然而右賢王那回事發生在大赦之前,請您不要過分追究責備他。單于如果能按來信中說的去做,明确地告訴官吏們,使他們不要背負盟約,講求信義,我們會尊敬地按單于的書中所說的去做。使者說單于親自率軍作戰,統一他國有功勞,作戰十分辛苦。是以,現在有禦用繡夾绮衣、長襖、錦袍各一件,金發飾一件,黃金裝飾的腰中大帶一條,黃金帶鈎一枚,彩綢十匹,錦緞二十匹,赤绋、綠缯各四十匹,派中大夫意、谒者令肩去敬贈給單于。”後來不久,冒頓單于死了,他的兒子稽粥繼位,稱為老上單于。老上稽粥單于繼位不久,文帝又選派了皇族女兒冒稱公主去給單于做闆氏,派宦官、燕地人中行說輔佐公主一起去。中行說不想去,漢朝強迫他去。中行說說:“如果一定要讓我去,我就要為害漢朝。”中行說到了那裹,就投降了單于,單于很喜歡他。 

國學經典之《漢書》導讀第二百三十五講:匈奴傳第一

初,單于好漢缯絮食物,中行說曰:“匈奴人衆不能當漢之一郡,然是以強之者,以衣食異,無仰于漢。今單于變俗好漢物,漢物不過什二,則匈奴盡歸于漢矣。其得漢絮缯,以馳草棘中,衣褲皆裂弊,以視不如旃裘堅善也;得漢食物皆去之,以視不如重酪之便美也。”于是說教單于左右疏記,以計識其人衆畜牧。漢遺單于書,以尺一牍,辭曰“皇帝敬問匈奴大單于無恙”,是以遺物及言語雲雲。中行說令單于以尺二寸牍,及印封皆令廣長大,倨骜其辭曰“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單于,敬問漢皇帝無恙”,是以遺物言語亦雲雲。漢使或言匈奴俗賤老,中行說窮漢使曰:“而漢俗屯戍從軍當發者,其親豈不自奪溫厚肥美赍送飲食行者乎?”漢使曰:“然。”說曰:“匈奴明以攻戰為事,老弱不能鬥,故以其肥美飲食壯健以自衛,如此父子各得相保,何以言匈奴輕老也?”漢使曰:“匈奴父子同穹廬卧。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盡妻其妻。無冠帶之節、阙庭之禮。”中行說曰:“匈奴之俗,食畜肉,飲其汁,衣其皮;畜食草飲水,随時轉移。故其急則人習騎射,寬則人樂無事。限制徑,易行;君臣簡,可久。一國之政猶一體也。父兄死,則妻其妻,惡種姓之失也。故匈奴雖亂,必立宗種。今中國雖陽不取其父兄之妻,親屬益疏則相殺,至到易姓,皆從此類也。且禮義之弊,上下交怨,而室屋之極,生力屈焉。夫力耕桑以求衣食,築城郭以自備,故其民急則不習戰攻,緩則罷于作業,嗟土室之人,顧無喋喋占占,冠固何當!”自是之後,漢使欲辯論者,中行說辄曰:“漢使毋多言,顧漢所輸匈奴缯絮米蘖,令其量中,必善美而已,何以言為乎?且所給備善則已,不備善而苦惡,則候秋孰,以騎馳蹂乃稼穑也。”日夜教單于候利害處。

【譯】當初的時候,單于愛好漢朝的綢絹、絲棉和食物,中行說對單于說:“匈奴的人El比不上漢朝的一個郡,然而卻很強大的原因,便是穿衣吃飯與漢人不同,沒有什麼需要仰賴漢朝的。現在單于您改變匈奴的習俗,喜愛漢朝的東西,漢朝給予匈奴的東西不過占其總數的十分之二,就将會全部得到匈奴的部衆。希望您把得到的漢朝棉布、絲絹,讓人穿着在野草荊棘中奔馳,使衣服褲子都開裂破爛,以顯示不如氈裘堅固;把得到的漢朝食物都扔掉,以顯示不如乳酪友善好吃。”于是中行說教單于身邊的人寫字算數,來統計他們的人口和牲畜的數日。漢朝送給單于書信,用一尺一寸長的木簡,開頭問候的話是“皇帝敬問匈奴大單于平安無恙”,用來相送的東西和一些問候的話語等等。中行說教單于用一尺二寸長的木簡給漢皇帝寫信,信的印章和封緘都搞得很長很大,言辭傲慢,說“天地所生、曰月所置匈奴大單于敬問漠皇帝無恙”,以及贈送的禮物及言語等等。漢朝使者有的說匈奴的風俗不好,輕視老年人。中行說诘問漢朝使者說:“你們漢朝的風俗,對那些要去守衛邊防,從軍作戰正要出發的人,他們的父母親難道有不自己讓出暖衣美食來供給那些就要出發的人的嗎?”漢朝使者說:“是這樣。”中行說說:“匈奴人以攻擊作戰為正事,這是很明确的,老弱的人不能參加戰鬥,是以他們才把肥美的好食物給壯健的人吃,以便保衛自己,這樣父子才能都安全無恙,怎麼能說匈奴人輕視老年人呢?”漢朝使者說:“匈奴父親與兒子住在一個帳篷裹,父親死了,兒子便娶後母為妻子;兄弟死了,活着的兄弟都娶死者的妻了做自己的妻子。而且沒有帽子腰帶的講究和朝廷的禮儀。”中行說說:“匈奴人的風俗是吃牲畜的肉,喝它的奶汁穿它的皮革;牲畜吃草喝水,随着季節轉移地點。是以在緊急的情況下人們就練習騎馬射箭,平時無事人們就安居樂業。匈奴人的限制簡單,容易施行;君臣間的關系也很簡單直率,是以能夠長久維持。整個國家的政務就好像一個人的事務一樣。父親兄長死了,兒子、弟弟就娶他們的妻子做自己的妻子,是怕本族本姓沒了後代。是以匈奴人雖然婚姻生活混亂,卻一定要立本族的人傳代。現在中原人雖然假裝不娶自己父兄的妻子,親屬卻逐漸疏遠,以至于互相殺戮,以至于改姓改族,都是由這一類的事情引起的。況且由于禮儀的弊病很多,使得人們上下輩之間互相怨恨;而出于禮儀大肆營造宮殿,人民的活力都要用盡了。至于漢人努力耕田種桑以求衣食,修築城郭以自我防衛,造就導緻了在緊急情況下人民不會戰鬥,租平時就疲于生産。唉!你們這些住在土石房子裹的人,就不要多說了,就不要顯示你們的好衣服了,光是戴着高帽子顯得高貴又有什麼益處?”從此以後,漢朝使者有想要與之辯論的,中行說總是說:“漢朝使者不要多說了,衹要記着漢朝送給匈奴的綢絹絲棉,精米酒曲,使它們數量充足,并且保證品質好就行啦,何必說三道四?況且漢朝送來的東西十分好就算了,如果不是很好而是粗濫,那麼就等到秋熟季節,我們派騎兵去踐踏你們的莊稼好啦。”中行說不分日夜地教單于窺伺漢朝邊境的要害之處。

國學經典之《漢書》導讀第二百三十五講:匈奴傳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