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林青霞是怎樣拜名師學習寫作竅門的?

作者:南方都市報

《談心——與林青霞一起走過的十八年》之“覓名師”

文/金聖華(香港學者、作家,曾任職香港翻譯學會會長等)

2004年12月,蘇浙同鄉會的餐桌上,坐着張樂樂、我,還有林青霞。由于料想不到的原因,促成這次聚會,而這次餐叙,把原本已經斷線的兩端,又連接配接在一起了。

張樂樂,一個熱心的朋友,當年曾是活躍于電影圈的娛樂記者,跟許多大明星相熟,包括張國榮,林青霞等巨星。後來嫁到美國去了,由于想念香港,時常找機會回來跟朋友叙舊。那年年底,香江才子黃霑因病逝世,12月5日在香港大球場有場追思會,樂樂特地從加州趕回參加,在會前,這位我與青霞之間原先的穿針引線人,又把我們倆給聯系上了。

是因為懷念黃霑,青霞發表了她的處女作《滄海一聲笑》,這篇文章,題目取得非常好,既是《笑傲江湖》主題曲的名字,而曲中的詞句,如“江山笑,煙雨遙,濤浪淘盡紅塵俗事知多少;清風笑,竟惹寂寥,豪情還剩了一襟晚照”,又确是填詞人一生的寫照。原來,青霞從一開始,就是為文章點題的能手,多年後,她屢次為好友江青設想書名,如《點點滴滴》《我歌我唱》《念念》等,這種特殊的才具,早年已有先兆。

林青霞是怎樣拜名師學習寫作竅門的?

在書店前浏覽的林青霞

從2005年開始,我們又時相過從,然不再拘泥于定時定候的相聚,而是采取随心所欲,自由自在的方式,譬如,在半島飲茶,相約去看電影,看畫展,逛書店,聽演講等。這時候,青霞雖然已經在文壇上跨出一小步,但是仍然謹慎謙遜,抱着畢恭畢敬的态度,到處虛心求教。寫完一篇文章,她會傳給高中同學,各地友人等舊雨新知看,把就近或遠在上海、台北,甚至美國的回報意見收集起來,悉心揣摩,努力求進。當然,她也會向相識的文壇中人一再讨教。以下,就是一些她當時搜羅所得的寫作竅門。

有一回,她向倪匡請益。飯局上,這位科幻小說達人對着大美人說:“文章隻有兩種:一種好看,一種不好看。”說畢,這位可愛老頑童的圓臉,嘎嘎嘎地笑開了,就像一團綿綿的南瓜蓉。聽了這番似平凡實高妙的言論,青霞倒是銘記在心,以後無論寫什麼,總是提醒自己,千萬不要寫得枯燥乏味悶煞人!

又有一回,青霞說,林燕妮曾經表示:“寫文章開頭跟結尾最重要,中間随便寫寫就可以了。”那到底該怎麼起頭,怎麼結尾呢?這就是問題所在了。記得愛爾蘭裔日本作家小泉八雲好像曾經說過,寫文章,起首就像一條河,你在河道的任何一段跳入都可以。至于結尾,幾年後青霞認識了董橋,向他請教寫作之道,董說:“想在哪裡停,就在哪裡停。”這些高人的指點,對初出茅廬的新手,倒是有些諱莫如深的。

另一位名家的妙訣,分為宏觀的和微觀的兩種。先說微觀的,她告訴林:“文章寫完,要像雕塑一樣,去掉多餘的字,尤其是‘我’字,千萬不要寫‘我覺得’,‘我很榮幸’,‘我很慶幸’這樣的句子!”這個容易遵從。至于宏觀的,她勸谕林寫作前,“最好先畫一個表格,寫上年份,事件,表達你的價值觀等等”,她自己的文章,常以大時代為背景,富有曆史觀。那麼,青霞懷疑,自己是否得先在書齋裡埋頭苦讀若幹年月,才能開始動筆呢?

張大春告訴林青霞,“寫别人沒有寫過的,自己的故事”,這倒是最适合的方式,青霞的故事,有多少人傳過,聽過,但都是道聽途說言過其實,讓當事人自己現身說法,不是最引人入勝嗎?是以,小思認為:“青霞的圈子,青霞的經驗,是旁人無法企及的”,是以該寫她圈子裡自己最熟悉的,獨一無二的經驗。

然而,材料有了,該怎麼書之成文?記得青霞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請一位她在文化之旅中認識而當時身在美國的教授審閱,誰知道教授一改之下,添加了許許多多四字成語,形容詞句,乍看,還以為是哪一本教科書中的招牌抒情文,徹頭徹尾跟青霞的原作分了家。這光景,就好比一向打扮素淨的姑娘,忽然穿金戴銀,花枝招展起來,左看右看都不像她!

青霞在踏上文化之旅的初階,的确時常躬身自省,反複思量,摸索着一條最适合的路子,她既怕自己才學不足,又恐文筆不濟,這時候,她最需要的是增強自信,盡情發揮。是以,我開始介紹一些名家的作品給她看,例如楊绛、林文月、季羨林的散文。這些大家,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豪華落盡見真淳”,他們下筆,不在乎尋章摘句,不在乎精雕細琢,而是以最最懇摯的态度,直抒胸臆,将内心深處的所思所感,通過純真的言語,如實表達出來,是以最能觸動人心。看了這些名家的文章,青霞開始感悟,覺得非常踏實、舒坦,原來,好的文章可以這樣寫的,恰似真正美麗的人,未必需要塗脂抹粉,錦衣羅裙一般。

除此之外,我也盡量将一些在自己人生旅途上,曾經對我從事翻譯和文學創作多番提點,引領,協助,支援的前輩先驅,一一介紹給青霞,希望她也能從中得到滋養,有所裨益。

于是,就衍生了青霞與名家之間,日後種種隔空相遇,隔代求教,千裡尋訪,香江會晤等文壇佳話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