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小法庭裡的大智慧——人民群衆的知心人楊威

作者:息縣法院
小法庭裡的大智慧——人民群衆的知心人楊威

人物名片

楊威,1984年出生,2012年進入息縣人民法院,先後任職于東嶽法庭、夏莊法庭。曾先後獲評“李慶軍式好法官”“全省法院先進工作者”“全省人民法庭工作先進個人”“十佳政法幹警”等稱号。

紮根基層10年,楊威從初出茅廬的“愣頭青”,終于成長為獨當一面的“老法官”。為了更貼近群衆、友善群衆,他把法庭搬到群衆的家門口,把工作延伸到法庭之外;他年均審結案件500件以上,無一起錯案,無一投訴舉報;他忠誠履職,秉公辦案,用責任和愛心诠釋法律的莊嚴和溫暖;他将“情理法”融于一體,調解辦案仿佛貼着當事人的心……他就是人民群衆的知心人——東嶽人民法庭庭長楊威。

小法庭裡的大智慧——人民群衆的知心人楊威

巡回法庭傳遞司法力量

小法庭裡的大智慧——人民群衆的知心人楊威

2019年4月,楊威擔任東嶽人民法庭庭長,接棒原庭長“全國模範法官”姜輝,成為東嶽法庭的現任庭長。自任職以來,楊威心中的使命感與責任感便與日俱增。他暗下決心,一定要俯下身子,深入群衆,竭盡所能,将東嶽法庭“服務群衆、紮根基層”的優良傳統傳承下去。是以,在來到法庭僅僅兩個月的時間裡,楊威便走遍了轄區兩個鄉鎮的每個村莊,與村委會建立了良好的溝通關系,也更深入了解了當地群衆對法庭工作的期盼。每一次辦理案件時,他總願意多聽聽當事人的想法,他知道,隻有讓當事人把心裡話說完,做他們的知心人,才能徹底化解沖突糾紛,真正為他們排憂解難。為了更貼近群衆,也更友善群衆,楊威曾數次輾轉于田間地頭,奔波在村頭屋後,開展了一場又一場的巡回審判……

小法庭裡的大智慧——人民群衆的知心人楊威

去年三月份,他審理了一起贍養糾紛案件。案件當事人曹某夫婦已近耄耋之年,卻未得到子女的悉心照料。一怒之下,曹某将四個子女訴至法院。考慮到曹某夫婦年事已高行動不便,同時為了進一步向村民普及相關法律知識,楊威決定将法庭搬到老人所在的村委會,開展一場巡回審判,并邀請鄉鎮、司法所、村委會及部分村民代表參與旁聽。

小法庭裡的大智慧——人民群衆的知心人楊威

庭審前,楊威分别從法律和道德兩方面進行了釋法明理。他詳細闡述了相關法律中有關子女贍養義務的規定,及不履行贍養義務要承擔的民事和刑事責任,接着結合農村有關贍養問題的幾點誤區,如出嫁的女兒不贍養、分家不公不贍養等問題進行了深入剖析。最後,他從道德層面強調了兒女贍養父母是中華傳統美德,我們應常懷感恩之心,孝敬父母雙親。通過前期的釋法說理後,庭審調解階段進行得很順利,曹某夫婦與子女最終在楊威和旁聽群衆的共同勸說下,達成了調解協定,部分子女還當場兌現了金錢給付義務,真正起到了審理一案、教育一片、普法一方的效果。

小法庭裡的大智慧——人民群衆的知心人楊威

深度調解力解千千結

作為一名基層的民事法官,楊威審理的案件大多數是家庭沖突、鄰裡糾紛,還有許多案件屬于賭氣官司。盡管如此,他都盡最大的努力,讓老百姓在每一次與法庭的接觸中,都能切身感受到司法的公正。在處理案件時,他始終堅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則,努力化解雙方當事人之間的沖突糾紛,為人民群衆排憂解難。

小法庭裡的大智慧——人民群衆的知心人楊威

2020年6月,楊威接到一起排除妨害糾紛案件。案件當事人張某曾在2008年購置了息縣某小區房屋一套。去年年底,張某想要裝修新房,因常年在外務工,便把裝修事宜全權委托給了父親。誰料自己的父親居然認錯了門,錯将王某的房屋進行了裝修。待當事人王某發現時,房屋裝修已經基本完工。事情眼看着無法收場,兩家便鬧到了法院。

小法庭裡的大智慧——人民群衆的知心人楊威

接到案件後,楊威迅速了解案情,考慮到雙方的損失和維系鄰裡關系,楊威決定盡快促成雙方調解。但因雙方争議大,又各有苦衷,第一次調解并不順利。為了促成調解,楊威同時邀請該鄉司法所、村委會參與第二次調解。雖然第二次調解也未成功,但雙方訴求的差距在逐漸縮小。隻要有希望,就不能放棄。在第三次調解中,楊威數次到雙方當事人家中,從情、理、法多方面做雙方當事人的說服。最終,王某同意不再要求張某恢複原狀、賠償損失,并願意給予張某适當補償。案件糾紛得以圓滿解決。

小法庭裡的大智慧——人民群衆的知心人楊威

案件調解終于結束,看到二人握手言和,楊威的心裡終于松了一口氣。“這個案件固然也可以直接作出判決,甚至判決會更省時省力。”楊威表示,但考慮到雙方當事人的利益及以後鄰裡關系,他采用了一些“笨”功夫。最終,經過他的多次走訪,三次組織調解,雙方沖突最終得以化解。

小法庭裡的大智慧——人民群衆的知心人楊威

用心用情彰顯司法溫情

在楊威心裡,司法并不是冷冰冰的法條,它應該是能帶來溫暖和慰藉的“小太陽”。

小法庭裡的大智慧——人民群衆的知心人楊威

楊威曾受理過一個離婚案件,案件當事人劉某的成長經曆很特殊。劉某年幼時,父親因故去世,母親抛下他遠嫁他鄉。年僅幾歲的劉某此後便過起了居無定所的日子,由親戚幫襯着照顧,直到劉某十歲。此後,不願寄人籬下的劉某便開始自己謀生,一路磕磕絆絆,也終于能夠養活自己。因為童年的經曆,劉某很是孤僻,時常一人獨來獨往,幾乎不與人打交道。直到三十多歲,才經人介紹認識了小他8歲的鄒某,兩人不久後便組建了家庭,并育有子女。也許是因為家庭實在困難,兩人常因瑣事争吵。在又一次發生争吵後,劉某将鄒某訴至法院,請求離婚。

小法庭裡的大智慧——人民群衆的知心人楊威

得知劉某的家庭情況後,楊威先找到了鄒某。當看到鄒某口口聲聲同意離婚,但言語間卻又流露出不舍後,楊威的心裡有了決斷。他先是走訪了劉某的鄰裡,了解夫妻二人的日常相處和孩子的狀況。随後找到當地的扶貧幹部,詳細詢問二人的家庭收入等。接着,楊威将兩人約來,從劉某個人的不幸童年,到孩子的健康成長,再到身為父母的責任與擔當,以及鄒某的不舍。一個多小時的溝通,鄒某早已泣不成聲,劉某也數次背過身擦拭淚水。最終,劉某主動撤回起訴,夫妻二人重歸于好。

“家庭紛争裡,當事人争的也許并不是對錯,他們需要的或許隻是一份了解和一次真誠的溝通。”楊威感慨道。

小法庭裡的大智慧——人民群衆的知心人楊威

由于工作原因,楊威常年紮根基層,能陪妻女的時間很少,對妻子和女兒來說,他是“周末丈夫”“周末父親”。趕上忙碌的時候,相聚的時光就更是短暫。因為心裡一直覺得虧欠家裡太多,每次回家,他都恨不得時光能慢一點,再慢一點,但美好的時光總是短暫,肩上的責任催着他收拾行裝趕赴“戰場”。

小法庭裡的大智慧——人民群衆的知心人楊威

身為一名法官,他深知:穿上法袍,便如肩扛巨石,永不可松懈。“因為更貼近群衆,我心裡其實很能了解他們對公正、對司法的期待;也因為了解,我願意用更多的精力、更專業的知識去幫助他們解決問題。”正埋頭看卷宗的楊威頭也不擡地說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