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他能欣賞女生不開心的樣子?

作者:新氧

煉出第一爐鋼的許鞍華,之前可以說是處于風暴中心的電影人了。

為什麼他能欣賞女生不開心的樣子?

有人說,無論如何也不能了解,擁有杜可風攝影、王安憶編劇、坂本龍一配樂、邝志良剪輯、和田惠美設計服裝、杜笃之做音效的《第一爐香》,可以搞笑成這個樣子。

張愛玲原著裡陰柔、病嬌的喬琪喬,原來是個陽光壯實、一口氣能跑十公裡的健身教練。

張愛玲原著裡聰明伶俐但又拗不過人性,一步步墜落的葛薇龍,讓人一秒入戲《夢裡花落知多少》。

老奸巨猾的司徒協,原來是南下從商的範德彪。

男女主一調情,觀衆就發笑。

大概很多人都沒有想到,去電影院看電影,能看出阖家歡樂的氣氛。就差忍不住拍拍旁邊的陌生觀衆說,“好好笑啊哈哈哈哈”。

要說“你最奇妙的觀影經曆”,這部電影一定能貢獻不少執行個體。

于是諸如許鞍華晚節不保,許鞍華是個毫無才華的文青、許鞍華不配拿威尼斯電影節終身成就獎…就變成了最近常常能看到的說法。

那麼許鞍華究竟行不行呢?

這次的确是不行,但她總體上是很行的。

為什麼他能欣賞女生不開心的樣子?

就像《香港電影》創刊号裡評價得那樣:

“男女平等的口号喊了許多年,電影依舊還是男性為主的世界。香港電影近30年代,男人堆裡總是默默站着一個目光坦蕩的許鞍華——拍片不快,賺不到什麼大錢,但就是願意拍電影。雖然作品成就有高有低,但在香港,甚至在亞洲,幾乎找不到一個女導演可以與之匹敵。”

為什麼他能欣賞女生不開心的樣子?

總而言之,有了她,我們得以在電影這個極具公共影響力的媒介上,尋覓到一個“女性看待自己”的寶貴視角,而不僅僅是沉浸在男性導演/男性視角的女導演所營造的,“男性視角的女性世界”裡。

以為女性談戀愛談深入了,就必定要去打個胎來證明愛意/恨意,表明心迹:

為什麼他能欣賞女生不開心的樣子?

女性總會為情歇斯底裡不惜傷害自己,總是要受情傷之後才會快速成長:

為什麼他能欣賞女生不開心的樣子?

她不可以是對情感冷漠的,更不可以是隻聚焦于自己的。

為什麼他能欣賞女生不開心的樣子?

當如此這般的“男性視角的女性形象”鋪天蓋地時,作為女性就很難不問自己:

“我真的是個女的嗎?我怎麼沒經曆過這些、也沒想過經曆這些”

“或者下次分手我也要表現得更痛徹心扉一些?“

“都沒為他傷害過自己,我這算愛嗎”

這就是單一男性視角所帶來的問題。他們總是難以抑制地,想要讓與女性有關的一切顯得drama,并且對女性的一般狀态視而不見。

為什麼他能欣賞女生不開心的樣子?
為什麼他能欣賞女生不開心的樣子?

最可怕的是,連她的不愉快、不适,也總會被當成審美對象。

比如我們常常會聽到有人說,“她生氣的樣子好可愛”,但幾乎從未見到有人這樣說過男性。

相信沒有一個人,會覺得自己被“神經質”形容,是一個多麼好的事。但在伍迪·艾倫的電影裡,美麗且神經質的女性角色卻一再成為了審美的焦點。

比如《藍色茉莉》中,由大魔王扮演的茉莉。高挑、優雅、非常美麗。

為什麼他能欣賞女生不開心的樣子?

因丈夫的入獄和自殺,變得一貧如洗,不得不投靠妹妹。

在這個人生低谷期,她一邊應付着現實生活中的諸多問題,一邊不斷講述着過去闊綽生活的各種瞬間。

為什麼他能欣賞女生不開心的樣子?

丈夫欺騙她,背叛她,兒子也在丈夫事發後離她而去。

為什麼他能欣賞女生不開心的樣子?

隻有妹妹向她伸出了援手,但妹妹也被描繪成了一個卑微的戀愛腦,總是跟各式各樣不靠譜的男性墜入愛河。

為什麼他能欣賞女生不開心的樣子?

茉莉的遭遇,顯然對她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

但整部影片浪漫的昏黃色調,以及對她神經質以及美麗外型的刻意表現,卻難以避免地給了觀衆這樣一種錯覺。那就是——茉莉淪落到今天多少是她咎由自取,以及這些遭遇對她來說都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

為什麼他能欣賞女生不開心的樣子?

《紐約的一個雨天》裡的由艾麗·範甯扮演的阿什利,是個積極熱情的文藝青年。

在與男友的度假途中,遇到了摯愛的導演和編劇、并順利得到了采訪機會。陰差陽錯,與一位大牌男星卷入了浪漫關系,但巧遇後者的女友回家。

為什麼他能欣賞女生不開心的樣子?

隻穿了内衣的艾麗·範甯,被關在了大雨滂沱的室外,既慌張又狼狽。

與此同時,配樂卻顯得诙諧而歡快,畫面也十分複古唯美。

《愛在羅馬》中,由大美人佩特洛普·克魯茲扮演的妓女Anna,也被套進了同樣的邏輯。

在影片中,她被描繪成了一名擁有迷之自信的宅男性啟蒙導師。

為什麼他能欣賞女生不開心的樣子?

她似乎永遠美豔、性感、大膽,同時又很不合時宜,發言總是令人側目。

為什麼他能欣賞女生不開心的樣子?

與此同時,影片還專門安排了兩分鐘,來展示她在聚會中不斷應付被老主顧們認出的尴尬。

為什麼他能欣賞女生不開心的樣子?

大家感受到了嗎,這就是男性視角。隻要他願意,女性的一切,在某種程度上都可以成為審美對象、或者被調侃。

他表現、他記錄、他傾聽,他甚至看上去很有耐心很真誠。但對于女性角色的遭遇,卻總保持着一種隔岸觀火的超然。

獵奇的興趣,總會超過對女性命運本身的關注和同情。

為什麼他能欣賞女生不開心的樣子?

是以我們能看到,伍迪·艾倫在拍完《傻瓜大鬧科學城》之後,會對記者說:

“我經常渴望飾演自己筆下的各種女人,她們有權利‘情緒化、尖酸刻薄、花枝招展‘”。

作為女性,怎麼聽這句話都會覺得别扭甚至被冒犯,但伍迪·艾倫卻把這當成了對女性的贊美。

為什麼他能欣賞女生不開心的樣子?

許鞍華在《姨媽的後現代生活》中,也塑造了一個頗有幾分戲劇化的女性角色,即斯琴高娃扮演的姨媽葉如棠。

但是許鞍華并沒有像伍迪·艾倫那樣,把葉如棠的神經質當成可供賞玩的景觀。

她的尴尬、痛苦、糾結、善良、認真,都被一一正視。

為什麼他能欣賞女生不開心的樣子?

在她更後期的電影《得閑炒飯》裡,我們能更加清晰的感受到女性視角的不同。

比如同樣是打胎橋段。周慧敏扮演的Anita在得知自己意外懷孕之後,會考慮作為高齡産婦,這是不是自己生育孩子的最後機會:

為什麼他能欣賞女生不開心的樣子?

會認真詢問孩子父親家人的健康狀況,來評估孩子可能的健康狀況,以決定是否要留下孩子。

為什麼他能欣賞女生不開心的樣子?

而不僅僅是把打胎的糾結痛苦,用一個看似情緒十足的唯美近景鏡頭來表現。好像這個女人隻有情緒疼痛,沒有身體疼痛。

為什麼他能欣賞女生不開心的樣子?

對女性生活很重要的身體檢查、照顧,也在這部電影裡得到了很“正常“的表現。既不會渲染唯美,也不傷感。

為什麼他能欣賞女生不開心的樣子?

作為女性,看完這些作品之後,能感受到一種無關欣賞與贊美的尊重。她的人生際遇、肉體是真實可感的存在,而不是拿來滿足戲劇沖突的道具和用來欣賞的景觀。

為什麼他能欣賞女生不開心的樣子?

跟大家聊這些,當然不是要說服大家相信男人拍不好女人、男人拍得女人戲毫無價值、以後不要再看男導演的電影了。

也不是說,女性導演的作品,一定會是女性視角。

像李玉的《萬物生長》,就拍得特别男性視角:

為什麼他能欣賞女生不開心的樣子?

而是希望大家可以意識到,無論徐克、王家衛還是伍迪·艾倫。這些所謂會拍女人的導演,他們所表現的其實也僅僅是“男人眼中的女人”、“與男人有關的女人”,而非女性世界的全部,更不是“女人眼中的女人”。

我們當然可以欣賞青蛇、蘇麗珍、克裡斯蒂娜、十三姨們的美。

為什麼他能欣賞女生不開心的樣子?
為什麼他能欣賞女生不開心的樣子?

但也要意識到,這些角色在表現女性之美上的片面與局限。以及這些美麗意象,所掩蓋得更重要的問題。

即男性天然缺乏女性生存經驗,以及那些針對女性的文化偏見,使得他們總會忽略那些讓女人如此容易慌張的深層原因,而隻聚焦在反差、對比及女性的身體、外型等所帶來的戲劇表現、視覺震撼上。

為什麼他能欣賞女生不開心的樣子?

想來伍迪·艾倫曾不止一次地表達過,對女性身上分裂感的欣賞,他說:

“女人既可以是獵手,也可以是獵物。她們迷人又複雜,永遠不應當把男性角色表現得比女人優越”。

“我欣賞女主角性格中善變的一面,欣賞她能夠同時身兼麋鹿與獅子的特質”。

但卻從未看到他試圖回答,為什麼女人總是身兼互相對立的特質,是她自己喜歡嗎?

為什麼他能欣賞女生不開心的樣子?

從這個角度上,如果說男性導演總是難以抑制地,想讓大家看到戲劇化的女人、把女人當成美學景觀。那許鞍華所做的,就是讓大家看見普通但真實的女人,把女人還原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