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東湖評論:要想端牢飯碗,就得下硬功夫

作者:荊楚網

“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糧食豐足一直以來都是國家和平穩定,民族昌盛的基石。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出國家糧食安全觀的概念。湖北省對助力糧食應急體系建設,充分展現了“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的核心要求。要想建構好糧食應急體系,端牢飯碗,就要下硬功夫增加糧食産量,抓好“四個關鍵”。

嚴守耕地保護紅線。耕地安全是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和基礎,保糧食安全必須保耕地安全。根據相關部門測算,我國的糧食自給率必須要穩定在95%以上,才能夠真正保證我國的糧食安全。是以,要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強化耕地保護。耕地保護,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必須“嚴”字當頭。禁止非法占有,做好土壤流失、污染的預防,有計劃地改造中低産田,建設高标準農田,并依法對建設所占用耕地做好占補平衡。湖北省實施耕地保護紅黃牌制度,對保護不力的地區亮出“黃牌”警告或者“紅牌”叫停,有效的壓實了耕地保護主體責任。

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農民是糧食生産的主力軍,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是保障糧食安全的一個關鍵。目前,農村青壯勞動力湧入城鎮,種地農民相對減少。想要調動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就要抓住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機遇,政策上通過調控平衡農民收入,穩定加強糧農補貼,堅持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一體推進,推進公共服務向鄉村延伸,适度推進規模經營,深化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發展壯大新型集體經濟,給糧農吃上“定心丸”。譬如,杭州市專門出台《高品質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行動計劃》,推進鄉村振興,提高農民收入,讓鄉村也能充分享受到優質普惠的教育、醫療、養老、幼托、社保、文體等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讓鄉村再次活起來。

改進糧食種植模式。傳統種植品種和模式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要提高農民收入,增加市場競争力,就要不斷改進糧食種植方式,提升生産科學技術。要通過政府扶持,引進農業企業投資,将傳統農業逐漸向經濟型農業發展,采取溫室化、生态園化、智能機械化、新型高收益作物種植化等種植模式,引導更多的科技人才從事農業方面的研究,努力建構良好的糧食科技人才工作環境,突破各項技術瓶頸,做好農業機械、農業藥物、生物技術等關鍵成果轉化,實作“科技興糧”。江蘇省充分應用物聯網、大資料、北鬥導航等先進技術,研發出耕種管一體智能機“無人化”田間作業成套裝備,促進農業生産精準化、智能化、生态化,組建智慧種植産業體系,提高糧食種植效益。

疏通糧食流通管道。疫情期間,我國糧食應急保障體系發揮了積極作用,可見,穩定糧價、穩定糧食流通供給對國家社會穩定的重要性。為保證糧食供給充足、流通順暢,糧食豐收時,可以通過流通存儲餘糧,避免壓低糧價,糧食欠收時,可以通過流通放出存糧,避免哄擡糧價。穩定了糧價也就穩定了農民收入,保證了農民群體基數的穩定。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開展全國糧食流通“亮劍2021”專項執法行動,穩定糧食價格,震懾各類違法違規行為,確定了國家糧食安全。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每一粒糧食都來之不易,要做到豐倉廩實,確定糧食安全不出問題,就要在多個方面下硬功夫。政府相關管理部門要在增加糧食産量的同時,還需要加強人民節約意識的培養,倡導“CD光牒行動”,采取多方面舉措保證糧食産業的穩定,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為實作中國強盛打下堅固的基礎。

稿源:荊楚網

作者:周怡(宜昌宜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