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古代史(隋唐)(十四:王世充篡位、李軌敗亡)

公元619年

王世充篡位:隋朝的終結

618年,王世充擁立隋炀帝的孫子、越王楊侗為帝。次年,隋朝鄭王三世充逼隋恭帝退位,自立稱帝,國号為鄭。

當時,陳國公段達拿着一些王世充僞造的符命去勸隋恭帝禅位。隋恭帝不甘就這麼被廢,還想再掙紮一番,于是放出狠話,說隋朝氣數還沒盡,如果想改朝換代,就别來禅讓那一套。

但這隻是一個15歲孩子最後的倔強。王世充像哄小孩一樣,又派人去勸隋恭帝,說是現在天下未定,需要一個年長一點的君主,等平定天下後再讓他複位。隋恭帝無奈,隻好答應禅位于王世充,王世充登上了夢寐已久的皇帝寶座。

王世充能登上大寶,主要靠兩個本事,一個是擅長打仗,一個是擅長揣摩聖意。王世充出生于官宦之家,早年因為戰功而得到升遷,官至兵部員外郎。隋炀帝時,他被提拔為江都丞,兼任江都宮監,是以得以親近隋炀帝。隋炀帝經常巡視江都,王世充就察言觀色,投其所好,上朝談論政事專說隋炀帝愛聽的話,還制作一些玉石雕刻和風景彩畫獻給隋炀帝,謊稱是來自異域的奇珍異寶,是以受到了隋炀帝的寵信。

但王世充不甘心做一個寵臣。他看到隋朝政局混亂,就暗地裡結交各路豪傑,廣泛收買人心,一些犯罪坐牢的人,他都設法救出來,以擴大自己在黑道上的聲望。待天下大亂時,再幹一番事業。613年,楚國公楊玄感起兵反隋,王世充等待的機會來了。

當時,江都附近有三支起義軍響應楊玄感反隋,隋炀帝派大将吐萬緒、魚俱羅鎮壓。這兩位是身經百戰的老将,暫時就控制了局面,但是因為隋軍連年征戰,将士勞累,兩位老将請求休兵一段時間。結果有人誣陷他們有不臣之心,于是隋炀帝撤了兩人職位,改由王世充領兵。

王世充在淮南征募了幾萬新兵,這批淮南兵就是王世充後來起家的資本。他領着這幫生力軍攻打各路起義軍,連戰連捷,很快就平定了起義軍。隋炀帝是以更加寵信他。一次隋炀帝巡遊北方,在雁門(今山西代縣)被突厥人圍住。王世充聞訊後,帶領江都全部人馬趕往雁門救駕。他在隊伍裡蓬頭垢面,哭得特别誇張。為了趕路,白天晚上都不脫铠甲,躺在草上睡覺。隋炀帝聽說這些後,認為王世充是個難得的忠臣,脫險後不久,就升王世充為江都通判。

617年瓦崗軍打到了東都洛陽。隋炀帝調全國之兵救援洛陽,王世充也率領2萬人前去支援。意外的是,這次軍事行動的總指揮右禦衛大将軍薛世雄在行軍中途被河北起義軍窦建德所殺,于是隋炀帝讓王世充繼任為援洛大軍的總指揮。王世充在洛陽與瓦崗軍大戰,雙方互有勝敗。仗還沒打完,第二年身在江都的隋炀帝就被右屯衛将軍宇文化及殺害。王世充聞訊後,和段達等人一同擁護越王楊侗為新君。算王世充和段達在内,一共有7個輔政大臣,被稱為“七貴”。

”七貴“并不同心,起初是以内史令元文都為首的六貴聯合起來對付王世充。因為王世充手握兵權,對皇帝和他們的威脅最大,是以六貴和隋恭帝站在同一條船上,一起拉攏瓦崗軍的李密來對付王世充。他們給李密開出條件,隻要他消滅掉大逆不道的宇文化及,就讓他進朝輔政。

殺了隋炀帝的宇文化及正在向西往關中方向靠近,正要經過李密的地盤,李密不想腹背受敵,就與王世充停戰,接受了隋恭帝的冊封,受封為太尉、魏國公。

王世充覺得和六貴聯手的李密,對自己威脅頗大,于是就在下屬說,以前打仗大家都殺過李密的父兄子弟,如果李密掌權,一定會報複。手下聽了這話都極為驚恐,準備下手對付李密和六貴。六貴中的元文都聽說後,決定對正世充采取行動。他和六貴其他成員策劃暗殺王世充,結果段達因為膽小,怕事不成就派人把消息洩露給了王世充。王世充立即派人殺了元文都等人,七貴隻剩下王世充和告密的段達。

後來王世充又趁李密軍隊疲憊時發動攻擊,李密戰敗逃跑,從此之後,王世充獨攬大權。之後,王世充便逼隋恭帝退位,自立稱帝。

結論:王世充篡位稱帝後,隋朝正式滅亡,他建立的鄭國和李淵建立的唐國、窦建德建立的大夏國,在北方和中原一帶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中國古代史(隋唐)(十四:王世充篡位、李軌敗亡)
中國古代史(隋唐)(十四:王世充篡位、李軌敗亡)

李軌敗亡:大涼覆滅記

公元619年,河西涼王李軌被涼州土豪安興貴所擒,李軌政權敗亡。

李軌是武威土豪出身,在隋時擔任鷹揚府司馬,深受百姓愛戴。他在隋末起兵,是受到了鄰近諸侯薛舉的影響。隋末炀帝暴虐無度,導緻百姓揭竿而起、天下大亂,有人起兵也不是奇怪的事。隻是薛舉起兵之地離李軌家鄉武威太近,李軌覺得家鄉必然要受到波及,便将同僚好友曹珍、梁碩和安修仁找來,說薛舉很殘暴,如果他打過來,隋朝官員肯定不敢抵抗,那樣的話我們就都會家破人亡,不如聯合起來,把這裡變成我們抵抗的根據地。衆人都表示同意,推李軌為首領。李軌說做就做,他讓安修仁和鄉裡豪強裡應外合制服了當地長官,控制了武威。然後李軌以武威為據點,接連攻下河西五部,自封河西大涼王。

此時,鄰近薛舉的力量也不斷壯大,唐高祖李淵準備征讨薛舉,但擔心李軌趁機作亂,就派使節前往涼州,送給李軌一封書信,對李軌極力拉攏。李軌看完李淵的信後很高興,派弟弟李懋去長安進貢。不久後唐軍擊敗了薛舉,占據隴西地區,但唐朝想要進一步擴大疆土,李軌的存在就成為了最大的阻礙。

李軌的部下曹珍提建議說,李淵有那麼大的地盤,你就在涼州做土皇帝也挺好,兩國互不幹涉就可以了。李淵聽說李軌拒絕稱臣,大怒之下準備攻打李軌。李淵有個部下叫安興貴,他的弟弟就是李軌的部下安修仁。安興貴知道唐軍實力強大,不忍心和弟弟在戰場相遇,就向李淵建議說,自己可以前往西涼,說服李軌歸降。

安興貴敢提這個意見,是因為他和弟弟出身西涼安氏家族,是當地的名門望族,李軌也要仰仗安氏家族的力量。安興貴一到涼州,李軌就設宴款待了安興貴。安興貴趁機勸說李軌,說西涼勢力弱小、獨木難支,不如早日投靠大唐。可是李軌并不同意,他認為自己占據了險要地勢,大唐的軍隊根本不能把他怎麼樣。安興貴見說服李軌歸降無望,便不再浪費口舌。他和弟弟安修仁準備帶領族人投靠大唐。

但在行動之前,安興貴決定先除掉李軌的謀士梁碩。原因是早在李軌起兵時,梁碩就提醒李軌要提防西涼地區的家族勢力。這讓安修仁非常不滿,他認為梁碩想讓李軌打壓安氏家族。此時,恰好李軌的兒子李仲琰也和梁碩不和,因為李仲琰拜訪過梁碩時,梁碩沒有起身迎接,這讓李仲琰懷恨在心。安修仁和李仲琰一起誣告梁碩謀反,李軌把梁碩給殺了。

梁碩是幫助李軌的功臣,他的死在涼州内部引起極大的惶恐,很多人不再和李軌一條心了。沒過多久,河西鬧起饑荒,百姓流離失所,李軌分發了很多救濟糧,有官員勸李軌說糧食還要留着行軍打仗用,怎麼能發給百姓那麼多呢?李軌決定不發糧食,就此徹底失去民心。見到李軌已是衆叛親離,安興貴和安修仁兩兄弟暗中謀劃一場叛亂,他們帶兵包圍了涼州城,逼李軌率軍迎戰,措手不及的李軌無力抵抗,自知大勢已去,投降了安興貴。安興貴捉住李軌後,将其帶回長安,唐朝迅速平定了河西地區。

結論:李軌敗亡,唐朝平定河西地區,疆土進一步擴大,也鞏固了對關隴地區的掌控力度,為唐朝逐漸完成統一大業,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中國古代史(隋唐)(十四:王世充篡位、李軌敗亡)

安興貴(西域安息王子後代)

中國古代史(隋唐)(十四:王世充篡位、李軌敗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