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電影《梅豔芳》香港上映!暴亂平息後,港人需要集體心理療愈效應

電影《梅豔芳》像一顆石頭,激起香港人内心世界的漣漪,久久不散,因為它喚起很多似近猶遠的記憶——那是一個開放的、沒有人搞族群仇恨、沒有香港人否認自己是中國人的時代。

電影《梅豔芳》香港上映!暴亂平息後,港人需要集體心理療愈效應

梅豔芳的峥嵘歲月,橫跨了一九九七年回歸。她熱心公益,從不諱言對公共議題發聲。一九九一年的華東水災中,她與很多演藝界名人都參與籌款救災。

她祖籍廣西合浦,永遠有一顆拳拳的中國心,不支援“港獨”,沒有分裂主義思想。她後來還幾度到央視與人民大會堂演出,受到廣大人民群衆的歡迎。她與中國大陸演藝圈的朋友都建立了深厚的情誼,包括張藝謀、馮小剛等導演。他們都忘不了梅豔芳的酒量與豪爽,說她是女中豪傑,義薄雲天。

電影《梅豔芳》香港上映!暴亂平息後,港人需要集體心理療愈效應

這次電影《梅豔芳》在中國大陸放映,很多著名演員如孫俪、海清等都淚眼相挺,懷念這位藝壇大姐大。

梅豔芳的影響力,也擴及到全球華人社會。她的歌曲與電影在東南亞也風靡一時。電影《梅豔芳》在大馬也非常賣座,勾起了昔日她的歌聲與倩影在南洋狂飙的回憶。其實八十年代,香港流行曲與電影都在兩岸四地與全球華人社會占了主導地位,台灣不少女學生還是港産片的“追星族”,崇拜港星的自由奔放,而梅豔芳就是那種最有性格、形象百變的偶像級藝人。

電影《梅豔芳》香港上映!暴亂平息後,港人需要集體心理療愈效應

梅豔芳個人成長的曆史,也是香港人奮鬥突破的曆史,即便卑微地出身,她都可以憑借自己的努力,用歌聲沖破階級的藩籬,讓演技化解歧視的眼神。盡管她隻有中學二年級的程度,但她自學英文、日文,縱橫國際歌壇。這都顯示香港人當年那種刻苦自學的精神,那種锲而不舍的韌勁,成為城市競争力飙升的無形動力。

她的性格大大咧咧,仗義疏财。她常常借錢給朋友,不在乎他們是否還錢。她對于藝壇的後輩都很提攜,不求回報。她的十一段戀情,大都轟轟烈烈。她出道時邂逅的日本歌星近藤真彥,成為她一生的最愛。盡管他是歌迷眼中的“渣男”,周旋于不同的漂亮的女歌星之間,包括中森明菜、松田聖子等。但梅豔芳死前還特别飛到日本與他會面,但卻沒有透露自己将不久于人世。

電影《梅豔芳》香港上映!暴亂平息後,港人需要集體心理療愈效應

電影《梅豔芳》不僅是全球華人的集體回憶,也對香港人帶來集體的心理療愈效應。在戴著口罩的電影院中,重溫一個沒有政治撕裂、沒有黃藍之争、沒有社交媒體傳播仇恨的激情年代。

本文原載《亞洲周刊》2021年48期,原标題為《港人需要集體心理療愈效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