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加莎·克裡斯蒂,推理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
推理小說流派衆多,旨趣各異,有很多作品被一群人奉為神作,同時又讓另一群人無法接受,推理文壇常常因為流派孰高孰低、文筆和詭計哪個重要吵得不可開交。
隻有少數作家,能讓口味差異極大的推理迷們統一意見,阿加莎·克裡斯蒂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

阿加莎·克裡斯蒂(Agatha Christie,1890-1976),英國女偵探小說家、劇作家。其創作生涯持續了50餘年,總共創作了80部偵探小說,暢銷全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
但是,要說出一本阿加莎的代表作,很多人心中又有不同的答案。而且,一本書确實也無法代表這位推理女王的魅力。
近日,新星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十本書讀懂阿加莎》精選集,這十本書是根據阿加莎作品的知名度、銷量再加上編輯部專業的眼光嚴選出來的。
讓我們一起跟随這十本書,來看看阿加莎究竟有何魅力!
1920年
《斯泰爾斯莊園奇案》
《斯泰爾斯莊園奇案》,[英] 阿加莎·克裡斯蒂 著,鄭衛明 譯,新星出版社2019年10月版。
如果阿加莎的作品是一個宇宙,那麼這個宇宙的起源就是這本《斯泰爾斯莊園奇案》。
出版這本書的時候,阿加莎已經30歲了。但其實早在四年前,阿加莎就已經寫完了這本書,當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她的新婚丈夫在法國前線服兵役,阿加莎則當了志願者護士,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了藥劑學知識。
這些藥劑學知識就被她運用到了《斯泰爾斯莊園奇案》當中,科學的理論基礎加上奇思妙想的毒殺詭計,讓這本處女作有了極高的品質保證。當然,除了曲折的案件和新奇的詭計之外,阿加莎還在這本作品當中塑造了大偵探波洛這一形象,該形象的原型是她在戰争時期看到的比利時難民,其貌不揚,但是令人印象深刻。
當我們回過頭看這部作品,會發現它依然是一本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推理小說,因為它是純粹的長篇本格推理。在此之前,專注于解謎的本格推理小說多為短篇,而長篇小說又往往夾雜着冒險、奇情的元素,如柯南·道爾《巴斯克維爾獵犬》、加斯頓·勒魯《黃色房間的秘密》,都有大量冒險橋段,而這本《斯泰爾斯莊園奇案》的故事舞台發生在一座莊園之内,是徹頭徹尾的腦力角逐。
1920年之後,開始有大量的本格推理長篇出版,史稱“推理小說黃金時代”。打開黃金時代大門的最重要的那把鑰匙,就是這本《斯泰爾斯莊園奇案》。
1926年
《羅傑疑案》
《羅傑疑案》,[英] 阿加莎·克裡斯蒂 著,鄭衛明 譯,新星出版社2020年4月版。
如果說《斯泰爾斯莊園奇案》隻是阿加莎的初試啼聲,那麼徹底讓她大紅大紫的就是這本《羅傑疑案》。
這部作品相比《斯泰爾斯莊園奇案》,本格層面更進了一步,關于“誰殺了羅傑·艾克羅伊德”這一案件,阿加莎幾乎将所有能交代的線索全部都交代了,新線索的不斷出現,得到的答案不斷被逆轉,已經是将本格推理的精髓完全展現,其複雜性和完成度也達到了當時同類型作者難以企及的高度。而在整本書的最後,最後一層真相的揭露更是讓人難以置信。
這本書将阿加莎擅長的“誤導”運用到了極緻,任何一個讀者在沒有被洩底的情況下閱讀這部作品,都會被最後的真相震驚。而也正是因為這個真相太出乎意料,當時的評論界就分為了兩派,一派盛贊本書,認為是百年難得一遇的天才之作,另一派則極盡诋毀之能事,無法接受如此“出格”的推理小說。
今天看來,《羅傑疑案》這本書不僅打開了推理小說寫作方向的全新領域,更被如今新本格最當紅的那一派譽為開山祖師,可見其影響力之巨。在當時,這本書或許太超前,無法令所有人接受,但也正是因為不斷地被讨論,使得阿加莎一夜之間成為家喻戶曉的推理作家。
《羅傑疑案》是阿加莎早期代表作,随着推理史的發展,這樣的作品遲早會出現,隻不過阿加莎讓它提早了很久。
1934年
《東方快車謀殺案》
《東方快車謀殺案》,[英] 阿加莎·克裡斯蒂 著,鄭橋 譯,新星出版社2017年7月版。
1934年,出道14年的阿加莎就為推理史帶來了這本最佳推理小說範本。無需多做介紹,光憑改編的電影版就改出多部經典,足以證明這個故事的魅力與影響力。
東方快車是曆史上真實存在的列車,它從法國出發,橫貫歐洲大陸,直至伊斯坦布爾,它的主要作用是供上流人士旅遊觀光。在當時,東方快車這四個字,本身就代表了一種好奇和向往,車上坐了哪些人,他們之間會發生什麼事,坐豪華列車的體驗又是如何?
阿加莎是在親自乘坐東方快車的時候構思了這本書。那個時候,熱衷旅行,坐過東方快車,還恰好是推理作家,要同時滿足這三個條件的人可謂鳳毛麟角,而阿加莎給原本就富有魅力的東方快車再加上了最後一個籌碼——如果恰好還發生了殺人案呢?
東方快車+殺人案,這兩個關鍵詞就是流量密碼,就已經是暢銷的前提。可光噱頭足,當然無法成為經典。
我們來看看阿加莎對于這部小說的處理:鋪墊部分占10%,事件部分占15%,調查部分占45%,解謎高潮占25%,主題升華占5%。這種嚴絲合縫的布局,說一句推理小說教科書也不為過。
題材紅利、節奏完美,最後,阿加莎還留了兩手王炸。
第一手:意外真兇。經過《羅傑疑案》的洗禮,讀者已經認為沒有更匪夷所思的兇手了,沒想到再一次跌破眼鏡,而作者居然還是那個阿加莎。
第二手:主題升華。首先,故事本身改編自真實案件,在行兇動機揭露後,大偵探波洛第一次猶豫,到底是真相重要,還是正義重要?這個反思不僅使作品本身更上了一個台階,也讓波洛的形象更為豐滿。
是以,《東方快車謀殺案》确實是一部無可挑剔的完美作品,它的成功是必然的。
1936年
《ABC謀殺案》
《ABC謀殺案》,[英] 阿加莎·克裡斯蒂 著,趙文偉 譯,新星出版社2020年8月版。
這本書即便放到現在也具備流行的特質,它的節奏非常明快,場景始終在切換,連環殺人案加上殺人預告的形式吊足讀者胃口。
在阿加莎的作品當中,《ABC謀殺案》也屬于比較另類的作品,之前的代表作,無論是《斯泰爾斯莊園奇案》《羅傑疑案》還是《東方快車謀殺案》,舞台始終在方寸之内,限定空間中嫌疑人輪番上陣,彼此情感糾葛,這才是阿加莎的拿手好戲,可這部作品卻是開放式的舞台。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就像擅長寫宮鬥戲的編劇,讓他寫野外冒險小說,終究讓人捏一把汗。
可阿加莎還是完成得異常出色。連環殺人案以英文字母為順序進行獵殺,受害者的身份、職業、年齡背景毫無聯系,我們與偵探都明白,隻有找到被害人之間的聯系,方可揪出真兇。
“意外”是阿加莎最注重的特質,和其他本格推理作家不同,阿加莎作品的“意外”并不經常展現在“作案手法”和“殺人詭計”上,而是注重“意外真兇”,有人曾評價阿加莎的作品:在閱讀過程中,讀者會懷疑所有人,最後真兇居然是那個從頭到尾沒有被懷疑過的人。
這個評價堪稱精準,但也僅限于早期作品,出道十六年的阿加莎已經迎來自己的巅峰時期,在這個時期内,她所創造出來的作品既融合了以往擅長的誤導能力,又不斷開創新的“意外”。《ABC謀殺案》正是意外動機的典範。
這個動機使得連環殺人的故事設定格外成立,以至于後世有不少作家,光從這本書中借鑒一點,就可以寫出一本新的傑作。
《底牌》
《底牌》,[英] 阿加莎·克裡斯蒂 著,辛可加 譯,新星出版社2021年4月版。
從1936年開始進入阿加莎真正意義上的巅峰期,此時的她已對作品掌控遊刃有餘,讀者會連夜排隊購買她的新書,她的創作欲望也空前高漲,在未來的幾年中,她将短時間内連續出版多本裡程碑式的作品。
在《ABC謀殺案》出版後不久,《底牌》又緊接着上市了,這本書無論是從故事内容、偵破方式,還是出場人物來看,都是獨一無二的。
首先是故事内容,這本書的絕大部分篇幅都在描述打橋牌的過程,某富翁向大偵探波洛介紹了自己得意的“藏品”——四個逃脫法律制裁的兇手。随後,波洛受邀參加富翁組織的牌局,同時參加牌局的還有另外三位偵探,以及那四位兇手。牌局結束,衆人發現富翁在旁邊的椅子上被刺死了,兇手是誰?又是如何在牌局中完成謀殺的?四位偵探與四位兇手的較量正式展開。
從故事内容來看,阿加莎将“謀殺”徹底設定成了“遊戲”,她放棄了原先擅長的複雜人物關系和深層次動機,而是把好人壞人直接擺在台面上,就像和讀者在對弈一樣,完成了整個故事。
而偵破手段方面則更具備遊戲性,阿加莎的推理方式被世人稱為“心證推理”,和“物證推理”不同的是,阿加莎筆下的偵探破案往往不需要依賴腳印、煙灰等線索,隻要和嫌疑人交談,揣摩其心理,就能解開謎團。而《底牌》簡直是“心證推理”的極緻,偵探通過橋牌遊戲中的出牌政策來反推嫌疑人當時的心理,進而還原案件真相。聽起來很“神棍”,但阿加莎就是有這個本事說服所有讀者。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作中登場的四位偵探,都在其他作品中有過出場,甚至是主人公偵探。波洛不用多做介紹,是阿加莎筆下最著名的偵探角色;奧利弗太太則是波洛的好友,在波洛系列的六部作品中都有出場;巴特爾探長在五部作品中登場,除了《底牌》之外,另外四本都是主人公偵探;最後一位雷斯上校相對來說知名度不高,除了《底牌》,隻在《褐衣男子》和《尼羅河上的慘案》中有登場,但他每次登場都充滿魅力,也是相當受讀者喜愛的角色之一。
如果說《斯泰爾斯莊園奇案》是阿加莎偵探宇宙的開端,那麼《底牌》就相當于《複仇者聯盟》吧。
1937年
《尼羅河上的慘案》
《尼羅河上的慘案》,[英] 阿加莎·克裡斯蒂 著,張樂敏 譯,新星出版社2018年4月版。
很難想象,如此高品質的作品是同一位作者在短短幾年内連續創作出來的。
這本書又和之前的代表作不太相同,之前我們介紹過,阿加莎對于作品節奏的掌控是十分精準的,正如波洛能看穿兇手的心理,阿加莎也仿佛能洞悉讀者在閱讀時的心理感受,在合适的時機給出合理的爆點。可《尼羅河上的慘案》在這些作品中就顯得有些突兀,因為故事進行到一半,謀殺案甚至還未真正發生。
這一時期的阿加莎,寫作技巧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她有把握,作為一本推理小說,即便這麼長時間沒有發生命案,也能将節奏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中。前半本書中,我們仍然可以看到很多懸念,并且和波洛一樣在提防、警惕,它就像一個不斷被吹大的氣球,我們都知道它一定會爆炸,但還沒真正爆炸的時候,才是最令人提心吊膽的。
并且到了最後,讀者會發現,我們在前半本中投入的情感,其實已經被誤導,真相就在眼前,可所有讀者都視而不見。
從阿加莎之後的作品來看,《尼羅河上的慘案》這樣的風格才是真正的阿加莎風格,她的筆觸溫柔又惆怅,寥寥幾筆就惹人遐想,可就是在這個過程中,阿加莎如走鋼絲般完成了一次次的誤導。
如果說《東方快車謀殺案》是教科書,那麼《尼羅河上的慘案》就是純粹的炫技,即便知道了戲法真相,我們也學不會。
1939年
《無人生還》
《無人生還》,[英] 阿加莎·克裡斯蒂 著,夏陽 譯,新星出版社2019年5月版。
又一本阿加莎繞不開的經典名作,所有阿加莎作品當中永遠的銷量之王。
其實嚴格意義上來講,《無人生還》并不是阿加莎風格的作品,它沒有名偵探,也沒有剪不斷理還亂的人物關系,甚至連最後推理過程都沒有。可是,這部非正常的作品卻成為阿加莎畢生的代表作。
十個毫不相關的人同時受邀到一座孤島,然後逐一死去,死法和童謠中唱的一模一樣,最後一個都不剩。
這個故事模式不僅讓當時的讀者陷入了瘋狂,更直接催生了一個流派“暴風雪山莊”,又稱“孤島模式”。推理小說發展到今天,沿用“暴風雪山莊”的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小說、漫畫、影視、遊戲不計其數,如果沒有阿加莎,整個推理史将會損失巨大的一塊。
阿加莎的天才之處也正在于此,她從來不會被自己的風格局限,也不會被以往的作品定義,“創新”就像是刻在她血液中的标簽一樣。《斯泰爾斯莊園奇案》開啟了“黃金時代”,《羅傑疑案》的真兇讓她飽受質疑,《東方快車謀殺案》再次寫出無人敢寫的真相,《ABC謀殺案》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殺人動機,《底牌》第一次集結了偵探宇宙……
這麼一想,《無人生還》不像阿加莎,但又太像阿加莎了。
1941年
《陽光下的罪惡》
《陽光下的罪惡》,[英] 阿加莎·克裡斯蒂 著,于婉青 譯,新星出版社2021年1月版。
在我個人的心目中,《尼羅河上的慘案》是阿加莎最好的作品,也是最能代表阿加莎能力的作品。之後的很多作品,都能找到《尼羅河上的慘案》的影子,也就是說,阿加莎隻需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稍做變化,就能一次次地震撼讀者。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這本《陽光下的罪惡》,小說的結構、主要人物設定、懸念的鋪成又一次讓我們回想起那個熟悉的阿加莎,這或許是她給自己設定的一種形式感,讀者會在讀到不同小說的時候有老友相逢的感覺。
當然,《陽光下的罪惡》之是以經典,其本身也有太多獨到之處。如果說《尼羅河上的慘案》是夜晚,那麼《陽光下的罪惡》就是午後。擅長描寫哀怨情緒的阿加莎對于歡樂陽光的氛圍描寫也是信手拈來。
後世評價阿加莎的作品,總會提到“舒适推理”,這裡的“舒适”指的就是大部分作品當中那種輕松、幽默、歡樂的氛圍。這種氛圍和謀殺的氣質是相悖的,可是在阿加莎的描寫之下,每個人物、每個場面又是那麼活靈活現。
畫面感極強的人物、場景和最後的詭計,也給了電影改編很大的發揮空間,是以我小時候特别喜歡《陽光下的罪惡》的譯制片,波洛、美女和泳池,想想這畫面就太可愛了。
1950年
《謀殺啟事》
《謀殺啟事》,[英] 阿加莎·克裡斯蒂 著,周莎 譯,新星出版社2021年9月版。
阿加莎寫過很多系列偵探,但最著名的隻有兩個,一個是波洛,一個是馬普爾小姐。
很多人認為,馬普爾小姐似乎更契合阿加莎的“現實觀”,和波洛海陸空“流竄破案”不同,馬普爾小姐作為一個住在鄉村的老太太,她的經曆與人際關系和阿加莎本人有十分相似之處。但我認為,這兩人都是阿加莎,不要忘了,阿加莎雖然是一百多年前的女性,但是她十分具有冒險精神,曾經遊曆過世界各地,她并不甘于一輩子蝸居在鄉村,出名後就頤養天年。
少女時代的阿加莎在飛行技術并不成熟的時候就坐過飛機,也是曆史上有記載的第一位站立沖浪的女性,她的打扮甚至還引領過潮流——這種對世界充滿好奇、對生活充滿熱情的态度一直持續到老年。
是以,波洛和馬普爾小姐都是阿加莎自我的一部分。
盡管以馬普爾小姐為主角的長篇隻有12部,但平均水準卻出奇地高。這本《謀殺啟事》是阿加莎創作後期的代表作,它就像一個六邊形戰士,每一個點都達到了優秀,幾乎毫無破綻。
1975年
《帷幕》
《帷幕》,[英] 阿加莎·克裡斯蒂 著,李楊 譯,新星出版社2021年10月版。
這是我為數不多看到流淚的的推理小說。如果你也是從《斯泰爾斯莊園奇案》開始,跟随波洛和黑斯廷斯到處遊曆,見證世界的變化,那麼看到本作的結尾,你也會無比悲傷。
這本書是大偵探波洛的退場作,在多年的創作生涯當中,阿加莎從原本不想繼續描寫這個“比利時小矮子”破案的故事,到後來和他産生跨越次元的友誼,這個過程中讀者對于波洛的盛贊,也見證了阿加莎從少女到成熟作家的成長。
本作出版于1975年,距離阿加莎逝世僅有一年,但其實這本書早在1944年的時候就已經寫完。當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阿加莎将此書獻給自己的女兒,然後鎖在保險櫃中。她不知道戰争什麼時候會結束,也不知道明天的世界會變成什麼樣,甚至不知道能不能活到明天,她想的是如果以後再也不能創作,那麼至少留給女兒一本書,也留給波洛一個結局。
《帷幕》,是她能給波洛最好的、也是最适合的告别演出,正如她所有作品的答案都會在前文交代線索,波洛的告别也有三十多本小說作為鋪墊,在那些小說中,波洛展現出驚人的天賦,流露出傲慢與自負,也為兇手扼腕歎息,也反思真相與正義究竟孰重孰輕,這一切的經曆都彙成了《帷幕》中他做出的抉擇,一個讓讀者無比心痛,但是問心無愧的抉擇。
阿加莎用32本長篇告訴讀者,什麼是偵探的偉大。
最後用《帷幕》告訴讀者,什麼是偉大的偵探。
阿加莎是我最愛的作家,十本書聊了這麼多,又感覺還沒有看到真正的阿加莎,她的好作品實在太多了,有機會再和大家分享吧!
那麼,你最喜歡的阿加莎作品是哪一本呢?
作者|陸烨華
編輯|宮子 申婵
校對|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