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打造新時代融媒辭書—中國辭書學會第十三屆年會

作者:望舒草邑
打造新時代融媒辭書—中國辭書學會第十三屆年會

11月20日,我國辭書界的學術盛會——中國辭書學會第十三屆年會暨學術研讨會在北京舉行,會議由中國辭書學會主辦,商務印書館和河北師範大學承辦。根據疫情防控要求,會議采取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線下會場設在商務印書館。來自全國各地的高校、科研機構和出版社的近400位辭書學界和語言學界的專家學者分别線上上線下參加了會議。

打造新時代融媒辭書—中國辭書學會第十三屆年會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辭書學會名譽會長江藍生,教育部語言文字資訊管理司副司長劉宏,中國辭書學會會長李宇明,商務印書館執行董事顧青共同啟動官網平台

開幕式由商務印書館執行董事顧青主持,河北師範大學副校長鄭振峰緻辭,中國辭書學會會長李宇明緻辭并做工作報告,教育部語言文字資訊管理司副司長劉宏出席并講話。會上,餘桂林副秘書長主持了中國辭書學會官網釋出儀式,網站負責人鄭佐之介紹了平台的設計情況,中國辭書學會名譽會長江藍生和劉宏副司長、李宇明會長、顧青執行董事共同啟動了官網平台。

本屆年會雖然因防疫原因,壓縮了會期,但議程緊湊,以“當代辭書生活與中國辭書事業”為主題,組織了兩場學術報告會,先後由譚景春副會長和劉國輝副會長主持,多位專家分享了著名品牌辭書更新創新的經驗,以及新時代原創大型辭書編纂的學術思考。還設定了“社長總編輯論壇”,由申葳副秘書長主持,就如何提速融媒辭書的研發問題進行了專項研讨。在互動環節,與會代表馮海霞、張晖、王東海、袁世旭、亢世勇、李紅印、譚景春、汪惠民、王祝英、孫述學、馬愛梅、儲澤祥、耿雲冬等先後向主講人提了問題,并得到了相應的解答。

弘揚辭書人“編舟精神”

打造新時代融媒辭書—中國辭書學會第十三屆年會

中國辭書學會會長李宇明緻辭并做工作報告

今年适逢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百年來我們黨形成了自己的精神譜系,這些精神譜系裡也有中國辭書人的貢獻,雖然沒有直接提出來辭書人的精神,但是中國辭書人為推動社會進步是做出了巨大貢獻的。在建黨百年的節點上,弘揚中國辭書人的“編舟精神”非常重要。三年來,中國辭書學會服務大局,守正創新,以黨建工作引領學會發展,一批國家級重大辭書項目,如《新華字典》(第12版)、《辭海》(第7版)、《漢語大詞典》(第2版)相繼問世。不少品牌辭書都開發了數字版本,積極向融媒辭書的目标邁進,如《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聚典資料開放平台、商務印書館語言資源知識服務平台(涵芬APP)等,為傳統辭書向融媒辭書的轉型開了個好頭。學會提出的“辭書生活”和“融媒辭書”理念也在逐漸推進中。

李宇明會長指出,辭書是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是民族的精神存在;辭書人是國民的幕後教師,知識的收集者、整理者、傳承者,是民族精神家園的修葺者。應該讓社會了解辭書,了解辭書人,了解辭書人的精神。現在世界上有很多用電影的方式來表現辭書人的,如日本《編舟記》(2016)、南韓《詞典》(2019)、愛爾蘭《教授與瘋子》(2019)等。中國的文學界、影視界,也應關注中國辭書人,宣傳“編舟精神”,期待着中國的《編舟記》。

打造新時代融媒辭書—中國辭書學會第十三屆年會

教育部語言文字資訊管理司副司長劉宏講話

劉宏副司長充分肯定、高度贊揚了學會工作,希望辭書學會以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國家語委“十四五”科研工作會議精神,大力推動語言文字規範标準建設,積極組織力量,參與“十四五”語言文字規範标準重大科研任務的研究攻關,共同推進科研規劃的貫徹落實。

打造新時代原創辭書

打造新時代融媒辭書—中國辭書學會第十三屆年會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辭書學會名譽會長江藍生做學術報告

21世紀的今天,人民的文化生活日益豐富,現代漢語基本規範已經成型,社會語言也呈現多層次多樣化的面貌,一部兼具完備性、科學性和創新性的《現代漢語大詞典》就是重要的具有時代意義的原創作品,這将是我國語言學者在新發展階段獻給社會的重要文化産品。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辭書學會名譽會長江藍生做了題為“《現代漢語大詞典》的學術性”的報告。她說,《現代漢語詞典》出版以後,呂叔湘先生和丁聲樹先生就提出,要編一部《現代漢語大詞典》,用它來修訂《現代漢語詞典》,呂先生一貫強調編寫辭書最忌雷同,要編,就要突破前人,就要有特色、有新意,否則就沒有必要編。呂先生用了非常通俗的話,希望不要編成一部“胖詞典”。她反複體會呂先生的教導和叮囑,最後給《現代漢語大詞典》的定位是,在現代語言學理論和辭書編纂理論與實踐指導下編纂的一部系統記錄百年現代漢語詞彙面貌的大型原創國文詞典。難能可貴的是,江藍生主持的《現代漢語大詞典》始終堅持以學術為先導,對詞典意向創新點都先立項研究,在研究的基礎上組織實施。在突出使用者視角,詞典立意、定位、設計,收詞、釋義、例證等方面都有很多創新,無處不展現了共時性與曆時性相結合、規範性與描寫性相結合、學術性與實用性相結合的編纂理念。大詞典學術引航和嚴謹釋義的學風,為辭書人樹立了新标杆。

打造新時代融媒辭書—中國辭書學會第十三屆年會

中國辭書學會副會長,南京大學教授、雙語詞典研究中心主任魏向清線上做學術報告

南京大學教授、雙語詞典研究中心主任魏向清以《世界運河辭典》(簡明英漢對照版)的編纂為例,介紹了辭典的編纂特色,并深入分析了融媒體時代,紙媒辭書編纂出版的價值和優勢所在,并進一步從學理的角度,探讨了新時代辭書使用者研究的理論範式創新、融媒辭書的概念實質和實踐理據等問題。

總結品牌辭書的經驗

我國辭書編纂的曆史源遠流長,從古代的《說文解字》到近現代的《辭源》《辭海》,再到《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中國大百科全書》等,這些具有标志意義的文化成果,都是在中國大地上成長起來的,有着中國智慧、中國特色,是中國辭書事業寶貴的财富,很值得總結。

打造新時代融媒辭書—中國辭書學會第十三屆年會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程榮做學術報告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新華字典》第 12 版主持人程榮,從收字、注音、釋義、例證、附錄等多個角度介紹了《新華字典》第12版的修訂情況。她特别強調,修訂組堅持以學術研究領航,注重把規範性與實用性并重的原則貫穿于全書修訂的多方位多角度,努力使《新華字典》更好地服務于新時代,是當代規範型字典修訂的一次新的實踐探索。

打造新時代融媒辭書—中國辭書學會第十三屆年會

上海辭書出版社副總編輯張敏線上做學術報告

上海辭書出版社副總編輯、《辭海》紙質版統籌負責人張敏,聚焦《辭海》第七版的修訂,指出在修訂中始終堅守“辭海精神”,堅持守正創新的編纂理念,注重對新時代話語的诠釋,對知識内容的更新與規範,對知識體系的調整和完善。她還就數字化背景下《辭海》的未來發展做了思考,如《辭海》收詞的綜合性将增強;釋義的廣度和深度将加大;圖檔的數量和品質将大大提高,形式和内容也将有所拓展等。

打造新時代融媒辭書—中國辭書學會第十三屆年會

上海辭書出版社副總編輯王慧敏線上做學術報告

上海辭書出版社副總編輯、《漢語大詞典》修訂具體負責人王慧敏,從增補四大塊語料、吸納學界研究成果、梳理漢字字形、增補上古音、增收新詞新語、補充缺漏義項、書證溯源探流等方面,介紹了《漢語大詞典》如何秉持“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編寫理念和修訂原則,并提出數字化時代,對詞典修訂工作所做的新的思考,如在數字化時代,詞典篇幅不再受實體空間限制,收詞的邊界在哪裡;在讀者和編者可以實時互動的條件下,衆源式的詞典修訂如何實作等。

打造新時代融媒辭書—中國辭書學會第十三屆年會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副總編輯劉杭做學術報告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副總編輯、百科全書日常工作負責人劉杭,從編纂《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的迫切性和重要意義切入,對《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的總體設計和實施情況做了說明。他指出網絡版工程的核心是數字化編纂平台建設,介紹了平台建設的目标與成果、編纂工藝和技術、編纂工作中的難點及突破方向,并對融合出版做了展望,如建立一支具有國際水準的學科專家隊伍和較強資訊處理能力的複合型高端編輯人才隊伍,迅速摸索建立一套具有造血功能的獨立運維機制等。

推進融媒辭書的研發

我國辭書的未來發展将逐漸由平面辭書向融媒辭書轉型,通過權威内容與網際網路技術的結合,形成全新的辭書内容生産方式,這是一個疊代的過程,在技術上并不是特别困難,最重要的是需要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的支援。

打造新時代融媒辭書—中國辭書學會第十三屆年會

中國辭書學會副秘書長申葳主持“社長總編輯論壇”環節

在“社長總編輯論壇”環節,社長和總編們從工作實踐出發,就“如何提速融媒辭書的研發”這一主題展開了熱烈讨論,涉及融媒辭書與紙質辭書優劣、融媒辭書面臨困難與應對舉措、研發模式與合作機制、發展現狀與前景展望等方面,分享各社多元布局的經驗,展望融媒辭書的發展前景。

打造新時代融媒辭書—中國辭書學會第十三屆年會

商務印書館執行董事顧青發言

關于融媒辭書的前景,商務印書館執行董事顧青提出,一是融媒辭書必須不斷疊代更新;二是要将資源、人才等聚合在一起,才能再談發展,否則無法實作。他特别強調,要将資訊和知識區分開,出版社提供的是知識的積累。要警惕資本裹挾内容,做得四不像,是以好的融媒辭書還是要靠出版社來做。把知識和網絡、市場嫁接起來,是融媒辭書未來發展的方向。

打造新時代融媒辭書—中國辭書學會第十三屆年會

中國辭書學會副會長、大百科辭書出版社執行董事劉國輝發言

在談到融媒辭書研發面臨的困境時,中國大百科辭書出版社執行董事劉國輝用“專、散、弱”三字概括,“專”是指專業度不足,“散”是聚合度不夠,“弱”則是資金不足。他認為,融媒辭書研發不能僅靠出版社一己之力,一定要加強外部合作,合作中要把握好内容和技術之間的合作,打通不同體制之間的合作,理順作者和編輯間的合作,還要做到編纂和營銷兩個環節間的無縫對接。

打造新時代融媒辭書—中國辭書學會第十三屆年會

中國辭書學會副會長、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總編輯徐建中發言

關于融媒辭書的發展現狀,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總編輯徐建中認為,目前在内容生産方式、編纂編輯模式、内容呈現形式、傳播服務方式幾個方面都仍處于起步和探索階段。雖然每個出版社都面臨着很多共性問題,但這些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出版社一定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有責任擔當,迎難而上。

打造新時代融媒辭書—中國辭書學會第十三屆年會

上海辭書出版社副總編輯張國強線上發言

在談到融媒辭書如何從概念到理念再到實踐時,上海辭書出版社副總編輯張國強認為,在“競拼時代”,辭書的核心競争力是“不忘初心”,融媒辭書中的“媒”并非越多越好,而要運用得恰到好處,因為“文字”仍是辭書的核心。

打造新時代融媒辭書—中國辭書學會第十三屆年會

中國辭書學會副會長、四川辭書出版社社長楊斌線上發言

如何看待融媒辭書的投入與回報關系,四川辭書出版社社長楊斌認為,要将眼光放長遠一些,出版業的融合發展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持續發力、久久為功;要充分利用好各種政策和資源;要揚長避短,加強與技術公司合作開發。

展望融媒辭書的未來,大家清醒地認識到困難,但更多地是充滿信心,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要發展隻有靠辭書人自己的努力。是以我們勇于改變,積極創新,心中要有讀者,眼中要有技術,目标要有市場。每個辭書人在自己耕耘的跑道上不要停下來,希望每個辭書人都能夠跑到終點,看到終點的太陽。令人欣慰的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辭書出版社先行一步,研發了聚典資料開放平台,為數字閱讀中的即時查檢找到了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案。在研讨會上,上海辭書出版社副總編輯、聚典資料開放平台負責人童力軍,着重介紹了“聚典資料開放平台”的商業邏輯和技術原理、内容特色和資料安全,分享了營運資料,并進一步思考了工具書數字出版轉型之路,認為轉型本質上是一種思維方式的轉變,轉型之路,必然是一手抓内容,一手抓技術。

打造新時代融媒辭書—中國辭書學會第十三屆年會

中國辭書學會秘書長周洪波主持會員代表大會

打造新時代融媒辭書—中國辭書學會第十三屆年會

中國辭書學會副秘書長餘桂林做學會相關事宜的變更說明

閉幕式上,學會秘書長周洪波主持了中國辭書學會會員代表大會,餘桂林副秘書長做了關于《中國辭書學會章程》修改的說明,關于中國辭書學會副會長、常務理事、理事人選變更的說明,會員們通過投票表決,一緻同意這些修改和變更。

打造新時代融媒辭書—中國辭書學會第十三屆年會

中國辭書學會副會長周薦線上做會議論文觀點分享

學會副會長周薦根據送出大會的論文進行了觀點分享。本屆研讨會共收到論文或提要106篇,這是學會曆屆年會收到論文最多的一屆,反映了廣大學者對研讨會高漲的參與熱情。除大會報告外,從原計劃分組報告的論文或提要中總結出三個值得關注的亮點:一是《現代漢語詞典》是永恒的話題;二是研究多角度,向縱深、向精細化發展;三是在邁向辭書強國的征程上,辭書界不僅要把自身做大、做強、做實,也要發揮輻射、引領、帶動作用。

打造新時代融媒辭書—中國辭書學會第十三屆年會

中國辭書學會副會長、學術委員會主任章宜華線上做大會總結(資料圖)

學會副會長、學術委員會主任章宜華做了大會總結。本屆年會暨學術研讨會雖然時間短,但學術含量高。融媒辭書已在探索中前進,但學界似乎關注不多,建議從融媒體與辭書理論的創新方面做些探讨。總體看來,融媒體詞典學的核心之一是“融合”,其特征是通過跨媒體數字平台把涉及詞典的各個層面都融為一體,包括詞典資訊制作資源、文本内容、傳播方法和媒體。融媒體詞典學的核心之二是“融通”或“連通”,其特征是通過跨媒體平台把原本不直接相關的兩個或多個方面聯系起來,包括不同媒體的詞典文本、詞典的作者和使用者、詞典文本和使用者的使用。這些都需要我們辭書人不斷地去探讨,特别寄希望于年輕學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