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集體自殺”的那密比亞魚類

作者:A世界奇聞異事

随着人類工農業的發展,海洋環境的破壞已越來越嚴重,海洋環境的惡化,海洋生物正遭受前所未有的滅頂之災。許多魚類為了逃離惡劣的海洋環境,便會沖出海洋,沖上海岸,造成魚類集體“自殺”的現象,那密比亞海岸發生的“自殺”慘劇即是其中之一。

“集體自殺”的那密比亞魚類

在非洲南部那密比亞的沿海地區,人們有時會看到一種奇特的景觀:無數條海魚突然紛紛跳到岸上,集體“自殺”。這種悲劇性的場面每隔幾年就要上演一次,上百萬條海魚争先恐後地跳到岸上,堆出高達半米、長達數千米的魚牆,蔚為壯觀。

科學家的困惑

那密比亞海域是世界上4個最重要的幼魚産地之一。這種魚類集體“自殺”的現象主要發生在夏季。而此時正是北半球的冬季,那裡的魚類會有一部分遷徙到這裡來産卵,是以,“自殺事件”嚴重威脅着沙丁魚、無須魚魚、蜻魚等海魚的繁殖。此時,那密比亞沿海還是海豹的重要栖息地,魚類的大量死亡也嚴重影響到海豹的生存。那密比亞的沿海地區盛産鮮魚、沙丁魚、錆魚、鳕魚、龍蝦、蟹等,其中98%的魚産品供出口。雖然那密比亞政府确定了200海裡的專屬經濟區,并且實行漁業許可制度,嚴格控制捕魚數量。然而,近三十年來,那密比亞的捕魚量還是大幅度減少,這主要是由魚類集體“自殺”引起的。

魚類集體“自殺”現象曾一度使魚類學家們感到困惑。按理說,非洲不發達的工業不會造成太大污染,這些魚類不應該是因污染而“自殺”。最近,科學家們終于揭開了這個謎底:那密比亞海域充滿了緻命的毒氣-硫化氫,在這裡生活的魚類因受不了毒氣的熏染,便紛紛跳出水面“自殺”那密比亞的海水中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毒氣團,它們是由溶解在水中的硫化氫構成的,大約有一百五十千米長、幾十千米寬的海域内遍布着毒氣。海中的魚類,甯願上岸自盡,也不願意在毒氣中身亡。在離岸較遠的海域,成年魚類往往還有機會逃脫,但是它們所産的卵和那些小魚卻難于幸免。

“集體自殺”的那密比亞魚類

緻命的毒氣

那麼,這一海域為什麼會有大量的硫化氫呢?科學家們最近觀察了一團約有幾十米厚的毒氣,發現它是由浮遊在水中的産硫細菌組成的,而硫化氫就是這類産硫細菌的代謝産物。一般來說,硫化氫處在海底,而不會浮于水中,因為有另外一種硫化細菌存在,它們以海底沉積層中有機物腐爛時生成的硫化氫為養料,并且在那密比亞海域的海底構成一片片幾厘米厚的墊子。這些硫化細菌墊子的作用如同一個硫化氫轉換器的開關,為了降解硫細菌産生的硫化氫,它們需要硝酸鹽;假如硫化細菌墊子周圍的海水中不再含有硝酸鹽,它們就會讓那些有毒性的硫化氫氣體穿過。随後,這些硫化氫聚集在墊子的上方,形成幾米厚的氣層。

一旦這些大型硫化細菌出現異常,就會有整塊的沉積層爆裂,并浮向海水表面。大約每隔五十年,人們就會在那密比亞海域看到這些類似于浮冰一樣的東西在海上漂遊。這些漂浮的沉積層會攜帶着一團硫化氫毒氣前進,所到之處海洋生物無一幸免,是以它們又被研究人員稱作“魔鬼浮塊”。

以上的考察結果将會給漁業政策以重要的啟示:假如科學家們可以準确預告毒氣團出現的時間,那人們還可以在此之前大規模地捕魚,因為這些魚終将是死路一條。當毒氣團現象過去之後,又可以頒布保護措施,使得被削弱的魚群數量能夠得以恢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