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思德犧牲後,毛主席親臨追悼會并且發表了著名的《為人民服務》

在1944年9月8日下午,毛主席在延安鳳凰山下的棗園操場參加了一場追悼會。逝者既不是高層上司,也不是知名人物,隻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八路軍戰士,他的名字叫作張思德。

張思德犧牲後,毛主席親臨追悼會并且發表了著名的《為人民服務》

這是一場簡樸但卻隆重的追悼會,中央機關、警衛官兵和普通群衆數千人參加,遺像旁邊還懸挂着毛主席親筆題寫的挽詞——“向為人民利益而犧牲的張思德同志緻敬”。緻悼詞結束後,偉人以沉痛的心情走上祭台發表了一段悼念講話:

我們的共産黨和共産黨所上司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這個隊伍完全是為着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張思德同志就是我們這個隊伍中的一個……。 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比泰山還要重。  
張思德犧牲後,毛主席親臨追悼會并且發表了著名的《為人民服務》

從此以後,“為人民服務”的聲音傳遍了延安,傳遍了陝甘甯邊區,傳遍了整個中華大地。而“張思德”這三個字也有了新的意義和内涵,成為了“為人民服務”的代名詞,成為了一座不朽的豐碑至今被人頌揚。

張思德犧牲後,毛主席親臨追悼會并且發表了著名的《為人民服務》

張思德劇照

張思德(1915年4月——1944年9月),四川省儀隴人,黨和人民的好兒子,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楷模。在他犧牲後,平凡而偉大的事迹因為一篇《為人民服務》而被所有人熟知,更成功入選“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1915年4月19日,張思德出生于四川儀隴縣六合鄉(今思德鄉)韓家灣的一戶貧苦佃農家庭,小名“谷娃子”。張家祖祖輩輩都靠租佃幾畝薄田度日,父親張行品農閑時還要出去從事擔鹽挑煤和滑竿運物等體力勞動;母親朱氏長期患病而又無錢調理,生下他幾個月後就撒手人寰了。

母親去世後,父親張行品實在無力撫養谷娃子,隻得将他過繼給叔叔張行忠和嬸嬸劉氏。不過,叔叔家的日子也好不到哪兒,他時常都是饑一頓飽一頓,甚至還要外出讨飯。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張思德從小就非常懂事,總是盡可能幫助家裡幹活,盡可能維系這個貧窮的家庭。僅僅十一歲,其他的同齡人還在家中撒嬌時,他就像成人一樣可以耕田種地,雙手都起滿了老繭。

眼見孩子實在可憐,養父母把家裡僅有的一頭豬也賤賣了,開始供張思德前往私塾讀書。對于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他表現得非常珍惜,可還是在幾個月後就不得不辍學了。

1929年,地主範友萬強行收走了張思德家租種的兩畝水田,故而再也無法繼續維持生計。從此以後,他全力投身于抗捐、抗稅和抗租的運動中,成為了當地農民運動的積極分子。

1933年上半年,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解放了立山鎮,之後将其改名為長勝縣并建立了縣級蘇維埃政府。張思德所在的六合場距離此地不過幾十裡路,他激動地前來尋找紅軍,希望能盡快解救自己家鄉的貧苦百姓們。

在他的積極幫助下,紅軍終于解放了六合場鄉并且建立了蘇維埃政權,而張思德也因為意志堅決和行動積極被任命為少先隊隊長。

  1933年10月,四川的當地軍閥劉湘和楊森為了配合蔣介石“圍剿”中央紅軍,也向紅四方面軍發起了攻勢。在此危難時期,剛滿18歲的張思德卻毅然決然參加了紅軍,被編入了長勝縣獨立團。

加入紅軍後,張思德開始随軍四處作戰,革命熱情空前高漲。不過,随着紅軍撤離六合場,當地立即就陷入了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各種各樣的還鄉團紛沓而至,對蘇維埃政權展開了血腥的鎮壓。

面對反動勢力的瘋狂報複,張思德的生父張興平遭到殺害,養母也被打成了重傷,病餓交加的妹妹被活活逼死。聽聞這些噩耗,他差點兒跑回家鄉去報仇雪恨,經過組織的規勸才安下心來。

由于表現優異和作戰勇敢,張思德在1934年被推薦進入川陝蘇區的列甯模範學校讀書。期間,他不僅學到了文化知識,更受到了馬列主義理論的教育,堅定了自己的革命理想和信念。

  1935年3月,紅四方面軍為了配合紅一方面軍在川、黔、滇邊境地區的作戰,決定強渡嘉陵江西進。張思德一路上都屢建奇功,除了作戰英勇,他還為了能夠解決糧食嚴重短缺的問題而效仿神農嘗百草,多次誤食毒草都在所不惜。

随着紅一方面軍成功翻越了夾金山,終于到達了四川懋功達維地區,實作了兩大主力的勝利會師。之後,中央政治局在懋功北部的兩河口召開會議,強調了“北上抗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正式确立了向北建立川陝甘根據地的方針。

不過,作為紅四方面軍的主要負責人,張國焘卻萌發了軍權影響黨權的想法,意圖向中央分權甚至是奪權。紅一方面軍北上後,他堅持南下川康并且在卓木碉建立了“第二中央”,意欲進行分庭抗衡。

張思德作為基層戰士,雖然不懂得戰略之争和路線之争,但是卻始終牢記“黨的軍隊聽黨話”和“黨的戰士聽黨話”這些淺顯道理。漸漸地,紅四方面軍内部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質疑聲,迫使張國焘做出了北方抗日的決定。

張思德犧牲後,毛主席親臨追悼會并且發表了著名的《為人民服務》

懋功會師

1936年10月9日和10月22日,紅四方面軍和紅二方面軍先後在甘肅會甯縣城和靜甯縣将台堡與紅一方面軍實作會師。至此,中國工農紅軍曆時兩年和轉戰14省的長征勝利結束,中國革命也翻開了新的篇章。

由于在長征期間多次負傷,張思德沒有随同主力部隊前往抗日前線,而是被編入了八路軍留守處警衛連擔任副班長。工作中勤勤懇懇,學習上兢兢業業,他終于在1937年10月光榮入黨,被調入中央軍委警衛營擔任通訊班長。

陝北的工作條件艱苦,許多檔案和通報都需要人工進行運送,因而通訊班的工作十分繁忙。基本上,張思德很少能有休息的時間,不分晝夜都在途中。

張思德犧牲後,毛主席親臨追悼會并且發表了著名的《為人民服務》

由于抗戰時期的客觀因素和人為因素,延安的各項條件都非常艱苦,甚至吃飯和穿衣都成了問題。到了1939年2月,毛主席提出了“生産自給、渡過難關”的口号,鼓勵邊區軍民戰勝所有的困難:

從古以來,人類究竟是怎樣生活的呢?還不是自己動手活下去的嗎?為什麼我們這些人類子孫連這點聰明都沒有呢?總之,我們是确信自己能夠解決經濟困難的,我們對于在這方面的一切問題的回答就是“自己動手”四個字。
張思德犧牲後,毛主席親臨追悼會并且發表了著名的《為人民服務》

此後,一場聲勢浩大和轟轟烈烈的“大生産運動”在陝甘甯邊區和敵後抗日根據地開展了起來,毛主席還親自确定了“開荒100萬畝”的目标。

1940年夏,張思德奉命帶領一個班到延安的深山老林裡去燒炭。苦戰三個月後,他們經過了打窯、伐木、燒火、出窯和捆紮等工序,把數萬斤燒炭運回了延安。緊接着,張思德又跟随警衛營一起開赴南泥灣,獲得了糧棉的大豐收。

一次偶然的機會,張思德從楊家嶺前往新安場執行任務時遇到一輛汽車陷入冰窟窿無法動彈,毅然跳入刺骨的冰水中推車。而這輛車上坐着的就是毛澤東本人,他從此記住了這個憨厚的戰士。

1942年10月,軍委警衛營和中央教導隊合編為中央警衛團,張思德服從組織安排由班長變成了普通戰士。對此,他不僅沒有絲毫怨言,還積極表态:

過去當班長是革命的需要,今天當戰士也是革命的需要。

  到了1944年夏,中央決定在1945年4月召開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故而開始提前進行後勤準備工作,其中一項就是儲備木炭。為此,後勤部門特意組建了燒炭小隊,因為張思德以前曾經燒過炭,更因為思想積極進步,遂被選為副隊長。

  到了9月份天氣已經轉涼,由于燒炭的任務已經基本完成,燒炭隊的很多同志都傳回了延安,僅有張思德等少數幾人留守炭場。

張思德犧牲後,毛主席親臨追悼會并且發表了著名的《為人民服務》

期間,張思德為了能再多燒些木炭,一個人又砍掉幾棵大樹。不過,樹倒後卻恰巧壓在了炭窯上,他不顧安危進行修複和加強,竟然被塌方壓在地下而不幸犧牲,年僅29歲。

  由于張思德為人低調謙和,從來都是遇困難就上,遇榮譽就下,以至于生前都沒留下過照片。這僅有的一張,還是他在窯口送炭時被新華社記者無意中拍到的。 

張思德犧牲後,毛主席親臨追悼會并且發表了著名的《為人民服務》

張思德同志

張思德同志犧牲後,毛主席的心情非常沉痛,連連表示“打仗死人沒辦法,搞生産死人不應該”。之後,還親自作出了三點訓示:

一、把張思德同志的遺體洗幹淨,穿上新衣服入殓; 二、搞一口好的棺材,把他運回延安來安葬; 三、要開追悼會,我要去參加,還要講話。
張思德犧牲後,毛主席親臨追悼會并且發表了著名的《為人民服務》

1944年9月8日下午一點,毛主席在李克農等人的陪同下來到追悼會現場,不僅贈送了花圈,還向烈士的遺像敬了一個軍禮。之後,發表了一段真情流露的講話,被整理成為《為人民服務》。

張思德犧牲後,毛主席親臨追悼會并且發表了著名的《為人民服務》

建國後,《為人民服務》一文被正式錄入《毛澤東選集》第三卷。這篇文章原來的标題是“在張思德同志追悼會上的講話”,毛主席認為還不能準确展現和突出精髓要義,故而在審稿時改名“為人民服務”。@文史不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