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接上回。
話說到了洪武十七年,在冰天雪地熬過了十二個春秋,已是七十六歲的沈萬三,又接到一紙調令。
這次又要到哪裡呢?
沈萬三谪戍雲南
真是命苦,從最北又到最南,從極寒又到極熱(雖然雲南昆明四季如春),從剛剛重建立起的鋼鐵和貿易網絡,又從根拔起,一夜回到解放前。
人生的大起大落,莫過如此:從富可敵國,到一貧如洗;從貴比王侯,到流民囚徒;從年富力強,到垂垂老矣。
我想起八百年後,同樣在雲南,一位七十四歲的老人,走出監獄,望着莽莽的哀牢山,他卻沒有哀歎,重新拓山種植萬畝橙子,十年後挂果。他東山再起,雖耄耋之年,卻感動無數人,創出“褚橙”品牌,勵志前行。
同樣,七十六歲的沈萬三從遼陽,帶着兩個兒子沈榮,沈茂,一路跋涉,來到了蠻荒之地雲南。
朱元璋為什麼還惦記着這個沒落财神?一個垂垂老者?
話要從洪武十七年朱元璋與沐英的一次談話說起。
據明初鎮守雲南大理的天威路鎮撫使、沐英的把兄弟李浩所寫的《沈萬三秀戍德勝驿》記載。
寫的比較詳細,因為明初同時的當事人所述,第一手的資料,應該是最可靠和真實的。
為何叫“沈萬三秀”或“沈秀”?
這是種身份的稱謂,相當于現在叫“某某長”
明初,朱元璋把平民百姓分成五等:哥、疇、郎、官、秀,哥為最下,秀為最上。是以秀是明代社會階層的地位等級。
元秀,元為上之上,元秀是指最最上等的大戶門弟,又稱“萬戶三秀”,“沈萬三秀”,最多稱呼為:沈秀或沈元秀。
百姓便俗稱“沈萬三”。至今民俗中還有“郎不郎、秀不秀”的諺語。
沈萬三被封“興國公”。沈茂被封“廣積庫檢舉”,後封“戶部員外郎”。
洪武十七年,大理的天威路鎮撫使李浩,接到朝廷從遼東的遼陽撥來的軍犯四人,并附有牒文,還有義兄沐英的一封信,信中說:
“千萬别小瞧和怠慢這個老頭,這老頭曾是江南第一巨富。曾經修築南京城城牆,出資可敵國資(其實比國庫出資還多)。
後來因為犒勞軍事而動帝怒,而沒其家,并發配遼陽十二載。”
那麼,這次為何又充軍到雲南大理了呢?
原來因為沐英和沈萬三有舊交(劉伯溫引見,并早已作安排,此時劉伯溫己去世九年多了)。
洪武十七年,朱元璋诏沐英入京“問雲南事”。

黔甯王沐英
沐英是朱元璋養子,八歲就帶在身邊。他和朱元璋是無所不談,談着談着,又談及沈萬三的事,此時“帝怒已平”(時間可以淡忘一切,當時的大事,過後都是小事一樁)。
沭英對朱元璋說:“雲南西路地區,金,銀,銅,鐵,錫等礦藏十分豐富。可惜缺乏‘懂精地通源,識銀山脈象‘的人。
沈萬三精通理财,在遼陽開鐵礦,辦鐵場,發展貿易,十分紅火。求皇上撥沈萬三父子入滇,為雲南西路理财,助我發展雲貴經濟。”
朱元璋聽了沐英的彙報和請求,便爽快地答應了。畢竟要人,比要銀子簡單,何況是個赤腳财神。
于是便“令太監傳谕,撥沈萬三父子戍滇。”
說實話,這樣的人到哪都受歡迎。
沈萬三來到雲南,在省城昆明的沐王府住了三個月,邊是調理水土不服,邊是了解雲南情況。
沐王府是沐英洪武十年(1377) 被封為“西平侯”,後因平定雲南有功, 留守開發西南邊陲,死後追封“黔甯王”, 子孫世代鎮守雲南,承襲“黔國公”的不變爵位。
他在昆明的翠湖(原是滇池的一個沼澤水灣,由于有多處地下水出露,又稱九龍池)築府,到永樂年間再築昆明城池,将翠湖圍入了城中,漸漸修建得有些規模。
國公黔甯王沐英先在此種柳牧馬,欲學“柳營春試馬”的周亞夫細柳營,後來以此地為别墅,增亭台樓榭,擴建成宏大的沐王府。
沈萬三覺得“省上煩亂,願隸籍大理”。(省城太麻煩,難以施展手腳)
于是沐英便發牒書,将沈萬三父子四人(沈萬三隻帶妾黎氏)“隸天威徑囚籍”。
沈萬三來到大理,李浩親自接見了他。打開義兄的信一看,上面寫着:
“萬三名富,字仲榮,湖州南浔人,父沈佑入贅蘇州陸姓女。
一晨,伐二冬青樹,掘其根有石闆。啟之,得金銀無數,足可敵國。後建錢莊,遍數千裡而暴富。(此時沐英所述的沈萬三的緻富傳說)
國初,出資修南京城過半。高皇帝得知萬三築蘇州街(今觀前街)以茅山石鋪路心。高帝怒曰:吾京城亦無此豪華之路,大膽妄為!
欲除之。虧馬皇後說情,定抄家流放罪,先充軍遼陽。(此處沐英為父皇遮羞,避重揀輕地說了沈萬三流放之原因)
洪武十七年,雲南天威路總兵李浩接待了萬三父子一行。先安排他的兒子在合江鋪哨所任職,并為其脫囚籍為民。
(沈萬三得道後,兒子們于永樂初至拓東城(今昆明)經商,就在省城安了家。此是後話再叙)
驿館與沈萬三相會時,李浩便苦留他們在大理住了下來,因沈萬三精通地源,識得銀山脈象,全權委托他堪探礦脈,開采和冶煉事宜。
沈萬三答應了,七十六歲再次挂帥,開啟了他雲南的财富傳奇。
沈萬三的恩主沐英
沈萬三的不幸中的萬幸,在遼東十二年遇到了葉旺,在雲南遇到了沐英,後終老貴州福泉山。
沐英自幼由朱元璋和馬皇後撫養長大,對養父、養母感情深厚。
沐英,字文英,是定遠人,出生于元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沐英自幼跟随母親四處躲避戰亂,母親去世後,成為孤兒。
野史另有演義,十七歲的朱元璋行乞江誰,與同時乞兒的沐桃花結伴流亡。後生病曾被沐桃花所救,并私定終身,有過夫妻之實。
因是和尚,尚未脫籍,不能娶妻生子,也因災年後兩人失散,朱元璋尚又知沐桃花己有身孕。
等朱元璋發迹後,沐桃花帶着兒子找朱元璋時,己是郭子興的幹女婿。因怕逆了郭子興,朱元璋隻留下兒子沐英在身邊,并将沐氏送入尼姑庵直至終老。
這樣說法,也是有可能,亂世男女,身如浮萍。
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朱元璋将八歲的沐英收為養子,讓他跟自己姓朱,從此對他視若己出,用心養育。
朱元璋夫婦待他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不僅教他識字讀書,還教他如何帶兵打仗。沐英在戰亂、兵營、征途中度過童年。
此時朱元璋二十五歲,剛結婚不久,未有子嗣。
兩年後,長子朱标出世,在戰亂流離中,沐英從小帶着朱标,背在身上,陪他玩,帶他睡,比兄弟還親,比手足還勝。
沐英十八歲時,被封為帳前都尉,奉命駐守鎮江。不久,朱元璋提升沐英為指揮使,讓他鎮守廣信。此時少年英雄,英姿飒爽,聰明能幹。
少年沐英
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沐英帶兵進福建,生擒陳友定部将馮谷保,立功頗多,朱元璋讓他恢複姓沐,而且讓他鎮守建甯,節制邵武、延平、汀州三衛。
此時沐英虛歲二十三,己是獨擋一面的諸候。
 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提升二十六歲的沐英為大都督府都督佥事。大都督府是明初最高軍事機構,執掌天下兵馬,是兵部的前身。
與沐英同時進入大都督府的還有:大将藍玉、朱元璋的養子何文輝等人。當時大都督府的最高長官是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李文忠比沐英大六歲。
一年後,提升為大都督府同知都督,此時沐英虛歲二十七。
大都督府事務繁雜,沐英聰明機敏,處事幹練,毫無積壓,多次得到馬皇後的稱贊,也得到朱元璋的器重,依為左右手。
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四月,朱元璋任命鄧愈為征西将軍,沐英為副帥,率軍出征吐蕃。
他們兵分三路,深入吐蕃腹地,一直追擊到昆侖山,獲勝而歸。鄧愈在回師途中因病去世,沐英升帥。
回朝後,朱元璋封沐英為西平侯,賜予世襲鐵券。此時沐英虛歲三十二。
 洪武十一年十一月,沐英二次西征,封為征西将軍,率都督佥事藍玉、王弼為副帥(藍玉由長官變為副手),大獲全勝,班師回朝。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二月,朱元璋令沐英率陝西兵馬,前去征讨北元殘餘勢力,國公脫火赤、樞密知院愛足部。生擒脫火赤、愛足及其所有部衆,得勝而歸。
洪武十四年四月,随大将軍徐達北征,接連攻克公主山長寨、全甯四部,生擒北元殘部:知院李宣及其部衆。
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九月,朱元璋命穎川侯傅友德為征南将軍,永昌侯藍玉、西平侯沐英為副将軍,率領三十萬大軍出征雲南。
征南大軍出師之日,朱元璋親自帶領滿朝文武為出師将士餞行。長江之上,旌旗蔽日,鼓樂喧天,三十萬大軍浩浩蕩蕩,逆江西進。
軍行之處,所向披靡,十一月克普定,十二月下普安,年底逼近滇東重鎮——雲南曲靖。
梁王把匝瓦爾密獲悉明軍到來,急忙派遣司徒平章達裡麻,領精兵十萬屯于雲南曲靖北郊的戰略要地——白石江以拒敵。
白石江更是三國時期的重要古戰場,諸葛亮七擒孟獲的傳說在民間廣為流傳。曲靖是爨文化的故鄉。
明軍日夜兼程,迅速逼近白石江。當明軍距白石江還有約十裡時,忽降大霧。
明軍乘霧疾進,霧散之時,已抵北岸。達裡麻恍惚中以為明軍,猶如天兵,從天而降,倉皇應戰。
白石江江寬僅裡許,水淺的地方甚至徒步可以涉水。沐英一邊虛張聲勢,令全軍鳴金鼓,作欲渡狀;一邊暗遣數百名遊泳高手,攜旗幟征鼓,從上遊先渡江,沿寥廓山一帶,繞到元軍陣後,吹角擂鼓,于深林中樹旗為疑兵。
達裡麻果然中計,急忙後軍為前軍禦敵。傅友德、藍玉、沐英則乘勢揮師渡江,搶登南岸。
頓時,矢石炮铳齊發,呼聲震天動地。沐英身先士卒,沖入敵陣。最後達裡麻被生擒,俘獲甲士兩萬,馬萬匹,橫屍數千米,元軍全部覆沒,雲南曲靖為明軍占領。
白石江之戰,是平定雲南的決定性戰役。
白石江公園沐英像
白石江元軍覆沒的消息傳到昆明,梁王自殺,右丞相觀音保等舉昆明城投降。
明軍入城,肅清元朝殘餘勢力,雲南全境歸順明王朝,至此大明統一了全國。
從這個意義上說,白石江之戰,是明朝統一全國的最後一次大戰。
捷報傳到南京,朱元漳高興地對文武大臣們說:“雲南自昔為西南夷,至漢置吏,臣屬中國,今元之遺孽把匝瓦爾密等自恃險遠,桀骜梗化,遣使招谕,辄為所害,負罪隐匿,在所必讨,今雲南全靖。”(《明太祖實錄》)。
白石江戰役是明朝時期在雲南境内的第一大戰役。
洪武十五年閏二月,傅友德派沐英、藍玉率軍進攻段氏占據的大理。
大理皇族段氏一族,其曆史始于公元937年,在《段氏世家》、《南诏國史》載:“段氏,武威郡姑臧人也,祖上段儉魏為閣羅鳳将,佐南诏大蒙國,唐天寶中大敗唐兵,功升清平官,賜名忠國,拜相,六傳而生思平”。
段思平任通海節度使,後于五代後晉天福二年(937年)建國,稱太祖神聖文武帝,成為大理國王。
至明初己四百餘年。
大理背靠點蒼山,東臨洱海,北面和東南面又有龍首關、龍尾關,幾百年的經營,加上地勢險要,易守難攻。
大理段氏
段世在龍尾關陳兵五萬,防禦明軍。沐英派王弼從洱水東直趨龍首關,胡海從石門間道渡河,繞到點蒼山後面,攀援而上,在點蒼山上豎起旗幟,居高臨下,策應主力行動。
沐英抵達龍尾關,見山上已豎起旗幟,率軍渡河,斬關而進,山上的明軍也趁勢沖下來,兩面夾擊,擊敗對方,生擒段世,攻克大理。
大理傳承四百四十五年的南诏國皇族段氏政權(937一1382)滅。
随後,沐英或分兵攻取,或派人招降,雲南西部各地紛紛豎降旗,歸附大明。
 不久,沐英率軍傳回,與傅友德在滇池會合,占昆明。
洪武十六年,朱元璋令傅友德、藍玉班師回朝,讓沐英在雲南統兵鎮守,封黔甯王,後封為黔國公。
從此沐英長期駐守雲南,沐氏成為二百多年的真正雲南王。
 讓沐英鎮守雲南後,朱元璋不複有後顧之憂,調集兵力北征,集中力量對付北元。
洪武十七年,沐英入朝述職,朱元璋十分高興,特湊沈萬三入滇。
沈萬三
沈萬三從遼陽到雲南後,從平越攜妻黎氏與兩子沈榮,沈茂,經安順、黔西、鎮雄去了昆明和大理,拜會了黔國公“雲南王”沐英。
沈萬三是沐英請來的遠方貴客,兩人又是故交,沐英留沈萬三一家住在大理的沐王府中(大理段氏王宮),一住就是三個多月。
十月,沈萬三次女沈線陽攜女,從潮汕千裡尋父到了雲南,在大理沐王府父女兄妹相聚。
後長女沈根陽(張士誠兒媳)年底也來到大理(她的故事更精彩,護送建文帝入滇,後面有專篇講述)。
沐英之子、平西侯沐春前來慰問,看中了沈線陽小女餘惠剛(二女婿餘十舍尚流放在潮汕),納為側室。
沐春時年21歲,餘惠剛剛滿17歲。完婚時,熱熱鬧鬧舉辦了一場婚宴。從此沐春成了沈萬三的外孫女婿,沈沐兩家連成了姻親,将嶽父餘十舍從潮汕接至大理,一家人重新團圓。
因沐英是朱元璋和馬皇後的義子,這樣一來,沈萬三也攀上了皇親國戚。
可惜沈萬三的救命恩人、馬皇後已于洪武十五年去世了。
由此,改變了沈氏的處境,他重新組建的雲南商團得到了沐英的諸多保護,為了協助沐英開發雲南經濟,沈萬三從雲南大理,經昆明來到安順、平壩、烏蒙、平越等地。
将貴州的馱馬商道延伸到雲南各地,甚至聯通遙羅(泰國)、緬甸和越南等南亞各國。
他的馬幫生意越做越大,經常在大理、昆明、平壩、平越等地穿梭開展商貿活動。
在這裡,他遇到了另一個傳奇女人一一奢香夫人。
奢香夫人
他倆又演繹了怎樣的傳奇?
歡迎關注,請看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