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一張紙巾開始的生态文明教育

10月24日,國務院關于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的通知,其中第三部分重點任務中提出第九項任務是“綠色低碳全民行動。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态意識,倡導簡約适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把綠色理念轉化為全體人民的自覺行動。” 要做到這些,第一條就是加強生态文明宣傳教育。

而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抓起的生态文明教育,更利于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習慣,形成全社會的生态文明共識,成為全民的自覺行動。

在國小一年級的教學中,我發現經常有家長給孩子帶巴掌大的一盒紙巾讓孩子随便使,有的孩子中午吃飯時和下午喝酸奶時,每次連續抽好幾張,有的還拿紙團成團互相打着玩,到放學時一盒紙巾就見底了;圖畫紙也是一帶就是十幾張,一筆畫錯一張圖畫紙揉揉就扔了,紙簍一天要倒好幾次。

這讓人很擔心,富裕起來的我們,經得起子孫這麼浪費嗎?

1200多年前的白居易就說過:“天育物有時,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無極。以有時有限奉無極之欲,而法不制其問,則必物暴殄而财乏用矣。”“奢者狼藉儉者安,一兇一吉在眼前。”——《白居易集.策林二》

如果我們的子孫這樣下去,不但對孩子和自身家庭健康發展不利更有礙實作我們國家2030年前碳達峰的要求。

少兒是通過感覺和依靠表象來認識事物明白道理的。課上我讓學生觀看《人與自然》雜志中介紹的“貴州傳統古法造紙苗寨”大幅照片和介紹“苗族村民從山上砍來當地盛産且速生構樹枝,剝下皮來作為造紙原料。構樹長得很快,樹枝一年一發,用它造紙,既不缺乏原料來源,也不至于破壞生态平衡。播下的構樹皮,拌以生石灰,在一石砌的池子裡頭浸漚一段時間,撈出來在溪裡漂洗一下後再用木槌舂成紙漿,放水在池裡攪拌均勻,再以方形木框濾網一抄一撈。靠放在山崖上平坦處晾幹,就成一張紙了。”

學生看到造紙過程中的照片,我再把同學們扔掉的紙泡在水盆裡化成紙絮,攤在竹簾上再造一次紙。學生感到如此得來的紙都不易何況用樹皮稻草等植物造紙。接着我又講了曾仕強教授,一張紙巾撕半張擦完嘴,半張擦手然後擦桌子,吃一頓飯從沒有用過兩張紙巾的故事,還有一位科學家到朋友家串門臨走時忘了拿自己喝剩下的半瓶水又傳回朋友家拿。

我拿一張圖畫紙說,如果你畫什麼先想好了,然後用鉛筆輕輕畫出,畫錯了輕輕的塗改,然後再上色,正面用完反面還可以用。

再拿出我平時使用得隻剩下小手指長的鉛筆,告訴學生我還堅持使用。我們平時每節約一張紙、一支鉛筆就可以少砍一棵樹,少砍一棵樹就可以多吸收廢氣放出氧氣,氣溫就會下降,就不會出現氣候變暖帶來的洪水、高溫和幹旱。

少砍一棵樹,就會多一片森林,就會給動物提供更多的口糧。然後我問同學們最近聽到野豬闖進小區禍害莊稼的新聞沒?知道為什麼嗎?學生挨個舉手回答,說了自己的看法。我說,同學們說得很對,野豬大量繁殖說明我們的環境變好了,野豬繁殖的過多是因為老虎、獅子的繁殖沒有趕上野豬的繁殖,沒能吃點多餘的野豬,這就是生态不平衡的結果。如果我們每一位同學加上爸爸媽媽和親戚朋友平時都節約每一張紙、每一滴水、每一度電,就會少砍樹,森林得到保護,生态就會平衡,老虎和獅子就會吃掉多餘的野豬,我們的生活就會更美好!

通過上課和日常學習生活中的不斷提醒,學生提高了生态文明意識,紙簍不用天天倒了,鉛筆文具也不亂扔了,教室幹淨了,學生的心也更純淨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