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地理趣聞趣事黃河大鐵牛發現之謎

作者:老高自媒體

  咱們從100多年前發生在黃河蒲津渡的一件怪事說起,在山西省永濟市的蒲津渡,當年黃河十大渡口蒲津渡,那是天下聞名,為什麼呢? 因為晚清時期山西鹽商的生意極廣,鹽就是從這裡發出去的。而我們說的怪事兒啊,就發生在那段時期,當時啊,每當鹽船大批進出渡口,總會有一些船隻啊,莫名其妙地出現船底破洞漏水的現象,最嚴重的還沉沒在黃河裡,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出現呢?

  按說黃河裡邊兒隻有淤泥,很少有礁石啊,不應該啊,據說當年鹽商幾次派人下水察看,都沒發現問題。直到前些年,也就是過了100來年,這樁迷案,才終于告破了,誰破的呢?他叫樊旺林,永濟博物館的館長,說來也巧,那天他在黃河渡口啊,無意中聽人說起百年前的鹽船謎案。當時他心裡就一驚,于是他馬上想到了傳說當中的一件東西,黃河大鐵牛。 他發現一本古書叫做《唐書志》裡邊有這麼一段記載:說是唐朝李世民,在這裡曾經修建過一座用鐵牛拉着鐵索的浮橋,不僅唐書志裡面有記載,清代地方志裡也說,大鐵牛是唐開元12年鑄造的,元朝初期毀于戰火。

  史書上隻有這些記載了,至于大鐵牛去哪兒了,史書上沒寫也沒人知道,是以有網民懷疑啊,這鐵牛啊,可能就是沉到了黃河裡。而鹽商的那些鹽船呢,那就是被鐵牛的角給頂破的呀。當然,這隻是猜測,而如果鐵牛真的沉到了黃河裡,會在哪個位置也不知道,那今天還能找到他們嗎?而您還真别說,樊旺林在附近村子裡一打聽,村裡面有位老人跟他的想法一樣,這讓他非常驚喜。于是樊旺林把這事上報給文物局,沒過多久,文物局就派人在附近用金屬探測儀尋找,沒過兩天還真發現黃河有一段位置有大量的金屬。 原來黃河在山西和陝西兩省交界的地方,從北向南流經的是一片河谷地帶,這裡地勢平坦,上遊大量泥沙在這裡淤積,把整個河床都擡起來了,這就是導緻每當黃河汛期的時候,這裡經常發洪水的原因所在,老輩人傳說,在洪水的不斷沖擊之下,大鐵牛原來的位置變了。後來經過一個多月打撈,一共四尊鐵牛,四尊鐵人,七根鐵柱,還有兩座假山和鐵憨墩,據粗略的估計,唐朝修建的蒲津渡鐵索浮橋用鐵量至少在1100噸以上,可謂是工程浩大,用今天的話來說,這應該是當年的一項超級工程,為什麼說是超級工程的?

   因為據新唐書記載,唐憲宗元和年間,全國年均産鐵量啊,鐵的産量是207萬斤,鑄造幾頭鐵牛就用了這麼多的鐵,為什麼不拿這些鐵鑄造兵器呢? 現在的這個大鐵牛,其實是浮橋兩側的地錨,就是固定那些鐵鎖的呀,那麼為什麼把這個地錨設計成牛的形象呢?這是因為在中國古代,牛一直被奉為鎮水神獸,相傳啊,在大禹治水時期有一個地方呢,這個水災特别嚴重,難以制服,突然呢有一天。一隻大青牛從天而降啊,把整個波浪呢,都踏平了。是以後來咱們中國人就以牛作為神獸鎮河,再看看這個作為地錨系統的一部分,每尊鐵牛的外部都有放牧人,可仔細看,你會發現四尊鐵人的形态和服飾各有不同,西北角的鐵人鼻頭碩大鼻梁拱起頭戴圓形墜頂,小帽身着長袍,那屬于維吾爾族的裝扮;東北角的鐵人呢,身體強壯啊,彪悍結實,方臉粗眉身着騎士服裝,屬于蒙古族的裝扮;西南角的鐵人眼目深囧,身穿藏袍左臂,那秀右臂袒露是藏族的裝扮;而東南角的鐵人面孔端莊,神态文靜,頭戴相公帽,身着短袖翻領唐裝,俨然是漢族裝飾。 為什麼會用這樣的設計呢?相信不說你也明白,這是大唐疆域四大民族的居住和生活方位,有意思的是,看得出這個漢族鐵人是什麼性别嗎?竟然是一位女性啊,而且看他的衣服,領子還是西裝領,而後面的衣服呢,還燕尾服呢,是不是感覺很現代?

   當年設計者如此設計,估計是想展現大唐那種開放包容與萬國和平相處的王者心态吧,看着這巨大的鐵牛,相信您會有一個疑問,那就是這麼大的鐵牛,很顯然,他們是一次性澆灌澆注成型的,對吧可是古人的鑄造工藝有這麼高嗎?當年唐代人是怎麼做到的呀?不瞞您說最開始啊,專家也是百思不得其解,但是通過研究,他們對古人的智慧佩服的五體投地,古代工匠怎麼做到的呢? 專家發現,黃河鐵牛的整個過程就是先用黃臘雕塑這個鐵牛的造型,然後就地取材,用黃河岸邊的泥土塗在蠟模的外側,接着用文火烘烤泥模烘幹,之後裡面的黃臘遇熱融化,從下面的孔洞排出。排完後再堵住排出口,然後架起幾十座煉鐵爐,不斷地澆進滾燙的鐵溶液,那麼這是不是就夠了呢?告訴你,還不夠,通過對鐵牛脫落的鐵屑化驗,專家發現這些鐵牛啊。他不是純鐵的,在當時鑄造鐵牛的時候啊,在鐵溶液中加入了大量的錫,這樣呢,就使整個鐵溶液形成了一種合金啊,這就極大地提高了整個鐵溶液的可塑性和抗氧化性。

  可以說經過1000多年的黃河水浸泡,黃河鐵牛儲存得相當完好,這可是我們的國寶啊。現在這些鐵牛還儲存在山西省博物館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