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東嶽讀書筆記——哥白尼與内耳前庭

王東嶽讀書筆記——哥白尼與内耳前庭
一個人若要運用他的理性,其目的惟在成為一個比野獸更具獸性的人。——歌德
他們即便聽到了它,也不了解它,就像耳聾一樣。——赫拉克利特
巴門尼德說,是的,蘇格拉底;那是因為你還年輕。如果我不錯的話,那麼總有一天哲學會更牢固地把握住你的,那時候你就不會蔑視哪怕是最卑微的事物了。——柏拉圖

人是一架極端精密的機器,遠不像笛卡爾所了解的那樣,可以用簡單的機械力學原理來加以圖解。但問題暫時還不在于人是否是機器或者是其他什麼東西,而在于他天然形成如此精密的生理構造所為何來?

隻看人的内耳——人耳分外耳、中耳和内耳。内耳微如豆粒,卻要裝下兩個重要器官,一個是管聽覺的耳蝸,另一個便是專司空間位置與運動感覺的感受器,叫做“前庭”。

王東嶽讀書筆記——哥白尼與内耳前庭

前庭的功能格外靈敏,其作用之一在于維持身體姿勢的平衡,即使閉上眼睛,人體極輕微的傾斜也瞞不過它。這當然是一項很重要的功能,沒有它,人要保持直立和運動都是不可能的。

但機能的敏銳一旦超過限度也是麻煩,譬如有一種常見疾患叫“美尼爾氏病”,乃前庭膜迷路積水所緻,病人隻能平躺在床上,不敢稍有體位的移動,甚至連眼睛都睜開不得,否則即感天旋地轉,翻江倒海,以至于弄得惡心嘔吐、五内不甯,如此昏昏然無以自持,恁地叫人怎樣生活?

然而,人類随着地球高速翻轉,靈敏的前庭卻對此一無感覺,緻使人類空活了上百萬年還不知道自己腳下的大地竟是一個自行轉動的球體。中國古代認為天圓地方,大地像一塊托在神龜龜背上的平闆,故有“天涯海角”之說,這種看法其實正與人類的感官感覺相吻合。

希臘天文學家、數學家、地理學家托勒密,于公元2世紀提出了系統的地心說,實屬一項不小的進步,他至少已知地球跟其他天體一樣是一個圓形的球體,而且,眼見日月東升西墜,滿天的行星和恒星都圍繞着地球運轉,地心說既符合感覺上的真實,又合乎理智上的升華,豈能不令人信服、流布天下?

王東嶽讀書筆記——哥白尼與内耳前庭

地球的自轉速度為465.18m/s

隻有哥白尼的日心說,起初着實讓人困惑,因為地球以每分鐘數十公裡乃至數百公裡的速度自轉和公轉,實在與前庭器官帶給我們的日常感覺相悖,你閉目空轉幾圈或翻上兩個跟鬥尚且頭暈目眩,何以倒挂在一個球體上滿宇宙打轉反而四平八穩? 是以,盡管事隔百年以後,伽利略才給哥白尼以遲到的贊許,到頭來還是未能避免宗教裁判所的軟禁與訓斥,公允而論的話,恐怕我們不能隻怪教會和僧侶愚昧無知吧。

問題倒是應當反過來提出才更有趣味: 倘若我們的前庭不在體察地球自轉 (空間位置感) 和公轉(運動感)方面一概失靈,豈非人人天生就都是一個個靈秀無比的哥白尼? 而且,科學的春天又何須等到公元16世紀才姗姗來遲?換言之,拉開了人類科學史序幕的哥白尼,在很大程度上隻不過填補了小小前庭器官的失能,這真是一樁足以令全體人類磋歎不已的曠世憾事!

不過,這裡有兩個疑點值得思考: 其一,感官的愚鈍何嘗不是一種十分必要的保護機制? 其二,如果真是如此,理智超越感覺又将意味着什麼?

第一個疑點是顯而易見的: 如果我們一天到晚都處在對地球旋轉運動的準确感覺之中,亦即處在遠比染上美尼爾氏病更為嚴重的颠三倒四之下,恐怕眩暈渾噩的人類早就已經不知所終了吧。

王東嶽讀書筆記——哥白尼與内耳前庭

也就是說,我們感官機能的設立僅以維護機體自身的穩态生存為限,超過這個限度就一定會造成戕害,而且是無可容忍的戕害,即便這種超越能夠使我們獲得更真實更豐富的資訊也罷。

是以,我們的前庭器官決不肯叫人直接收獲天體運作的規律,它甯可蒙蔽我們,好讓卑微的人類哪怕是傻乎乎地活下去,也千萬不要鬧出什麼“為追求真理而獻身”的崇高結局。

事實上,前庭的構造和機能正是建立在地心引力的實體學原理基礎之上的,它隻單向度地保證有機體與地球之間的運動協調關系,此外概不負責。原因是,除太陽和月亮以外,其他天體對地表生命的影響微乎其微,盡可以忽略不計,而對太陽和月亮的關照,又盡可以交給其他感官借助其他方式予以處置,并不必由前庭器官來包辦一切。

既然如此,代表着人類意向的哥白尼,為什麼還要跳過前庭去尋求超前發展呢? 這正是第二個疑點所要求解答的問題。展望人類的文明史,這個問題并不是一個孤立事件,它實際上是人類所有智力活動的共同特征。

譬如,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哲人留基伯為了追究萬物的始因所提出的“原子論”,迄今仍是粒子實體學的前沿課題。然而,這個課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某種微觀視覺或微觀感覺的缺陷造成的,須知,對于最原始的宇宙物态例如電子或質子說來 (世間萬物包括我們人類自身都是這些基本粒子演運而成的後裔) ,這是一個極其簡單的處理對象,它們隻需借用自己固有的實體感應屬性 (例如電磁作用力等),就足以把握任何有關的微小粒子了,例如質子借其正電荷來獲知以及獲得負電子。

而後來在生物領域逐漸演成的“感性”、“知性”(此二者動物共有)和“理性”(人類獨具),其實可能都不過是原始實體“感應”屬性的增益發展産物而已。而且,進階屬性總不免要壓抑和遮蔽低級屬性,進而令認知能力的上揚傾向于越來越輕飄。就是說,我們人類現在不得不借用的理性智慧和種種儀器,大約隻是為了彌補業已丢失的原始“感覺”罷了。

王東嶽讀書筆記——哥白尼與内耳前庭

再譬如,生物學家發現,許多昆蟲 (如蜜蜂) 、鳥類 (如鴻雁) 乃至某些哺乳動物 (如稱猴) 等,都能看見光譜範圍超出人類視界的紫外線; 許多水生動物 (如海豚、鲸等) 能聽見振頻低于16赫茲的次聲波;而蝙蝠又能聽見振頻高于20000赫茲的超音波;這些都是人類感官失能或感覺失察的領域。

于是,我們費盡心機(理性)地制造出各式各樣諸如光譜儀和振頻儀之類的工具,結果無非是重建或追溯某些原始依存關系,在作用上至多相當于遞補了那些先祖物類原有的低等感覺之和。

換句話說,我們是在使用一系列更複雜、更費力的方式,去處理那些原本也許是分外簡單的對象和問題。不過,你的超越似乎并不能給你帶來更多的知識,反倒讓你越發看不清知識的源頭,你的感覺層次升華得越高,你的尋根能力就距意識越遠,這就好比那可以感覺粒子或原子的電磁感應能力,其實并沒有完全脫離你的身體,它隻是沉澱在了細胞代謝的深層 (例如胞膜離子交換) ,甚至它就潛伏在你的精神活動下面 (例如神經極化反應) ,隻可惜你無論如何都無法把它打撈出來,讓它顯現為直覺或思想,否則,科學史上的一切深究和難題豈不是全讓你一蹴而就、大功告成?

于是,逆向回溯一不成,人們隻好向前挺進,且惟恐跑得不快,以至于尼采還要痛斥俗衆,呼号“超人”。殊不知你前向跑得越遠,後向丢得越多,反正自然界的知識總量終究不會溢出宇宙物演的限定區間,你又何苦像熊瞎子扳苞谷,邊撿邊棄,徒勞無功?

王東嶽讀書筆記——哥白尼與内耳前庭

問題可能還不止于此。鑒于目前的智能飛躍和科技進步,導緻地球環境大遭破壞,人類的整體生存危乎殆哉,于是不得不着手策劃如何才能飛往天外,另謀新的立腳之地,為此我們當然首先就要感謝超越前庭、啟動科學的天文學家哥白尼。

然而,人們可曾想過,如果我們跨越感官限制,開啟智慧殿堂,并借以理清了地球與其他天體的關系,其結果隻是為了毀壞地球,逃往他鄉,那麼,是否還不如當初索性徹底接受前庭器官的限制,也許今天和未來的人類反而會活得更安全一些?

要知道,人類問世少說已有300萬年,其中299萬年都生活在嚴格的感官管制之下。這看起來雖然有些窩囊,整體生存狀況卻安然無恙,更無任何危亡滅種之虞。而今,我們僭越感官的限制才不過數千年甚或數百年,卻已惶惶然初見滅頂的前兆,你想想看,那自然規定的感官阈限是不是别有一番耐人尋味的深層意蘊呢?

王東嶽讀書筆記——哥白尼與内耳前庭

流浪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