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東周列國故事135之周惠王薨,世子鄭即位為周襄王

作者:海古塵曆史的故事

東周列國故事135之周惠王薨,世子鄭即位為周襄王

周惠王二十四年冬天,惠王病得很厲害了。

王世子鄭擔心皇後發難有大變,先派了下士王子虎去齊國告難。沒多久,周惠王薨。公子鄭和周公孔、召伯廖(召伯廖,春秋時期召國國君,伯爵。魯莊公二十七年(前667年),周惠王派召伯廖到齊國賜命齊侯齊桓公,且請齊伐衛國,因為衛國擁立篡位的王子頹)商議,暫時密不發喪,連夜派人去齊國秘密地告訴了王子虎。

西周召國,西周時召方與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他叫姬奭(shì)。姬奭就是我們熟知的召公奭,我們都知道他是武王的弟弟,受封燕國。既然他被封到燕國,卻為何不稱燕公,而稱召公?原來姬奭雖然封到北燕,但因王室的需要未能上任,隻得讓長子姬克代為打理。後來武王又将王畿附近今陝西扶風、岐山一帶的召地作為他的食邑(也許文王在時已受封),而這一帶正是殷商的召國故地,即古籍中記載的“召城”,是以,姬奭就被稱為召公了。《括地志》記載:“召公城在岐山縣西南十裡。”也就是說商代召方在今陝西岐山西南一帶。關于這個召城,杜預注:“在雍縣東南,亦曰召亭。”雍縣,今陝西鳳翔縣南,與《括地志》記載基本一緻,說明春秋時召國故地成了秦國領土後,變成了雍縣,雍縣在春秋時一度成為秦國的國都,直到秦獻公時才遷到栎陽。商代召國之後有召姓,後為邵姓,是邵姓的最早一支。召,作姓氏用shào,與“邵”同音;作其它用途時念Zhào。

東周列國故事135之周惠王薨,世子鄭即位為周襄王

召國遺址

東周列國故事135之周惠王薨,世子鄭即位為周襄王

召伯廖畫像

王子虎馬上告訴齊侯,讓齊桓公幫助公子鄭登基王位。

齊桓公于是集合了各個諸侯到洮(洮(Táo)邑,春秋時期為曹國地,在今山東鄄城西南。古之桃城,舜之姚墟。春秋時期,洮為大城,地處與魯、衛、齊邊界,故曹、魯、衛、齊、宋、陳、許多次在此會盟,史稱“洮之會”),這次鄭文公也親自前來受盟了。一同前來歃血為盟的有:齊、宋、魯、衛、陳、鄭、曹、許共計八國諸侯,大家都上表修書,派了自己的大夫到周朝去。

東周列國故事135之周惠王薨,世子鄭即位為周襄王

洮邑地圖

洮之盟,春秋時期諸侯國間的一次盟會。魯僖公八年(公元前652年),齊、魯、宋、衛、許、曹及陳等國在洮(今山東鄄城西南)會盟,商讨有關周王室的事情。鄭伯要求參與盟會,以示願意服從齊桓公霸主上司。

幾位大夫分别是:齊國大夫隰朋、宋國大夫華秀老、魯國大夫公孫敖、衛國大夫甯速、陳國大夫轅選、鄭國大夫子人師、曹國大夫公子戊、許國大夫百佗。

八國大夫儀仗盛大,車馬連營,一起到了周王室。假借問安的名義,集結在王城的外面。王子虎先去報信了,世子鄭讓召伯廖前來慰問,然後公開發喪。而各位大夫堅持請求要觐見新王。周公孔、召伯廖于是擁戴世子鄭主持喪禮,八國大夫也假借這個機會,說是奉了自家君侯指令來憑吊周王。

于是大家一起擁戴世子鄭即位,百官都來朝賀,為周襄王(周襄王(?―前620年),姬姓,名鄭,周惠王之子,東周君主,前651年―前619年在位。周襄王時期,諸侯争霸日益激烈,諸侯為奪霸權各顯其能,使用各種手段,抓住一切可以擴張自己實力的機會。在大國争霸、小國林立時代,稱霸于諸侯,為後人稱為春秋五霸的齊桓公、晉文公,在周襄王時地位已淩駕于周王及各諸侯國之上。周襄王死後,其子姬壬臣繼位,是為周頃王。)。

東周列國故事135之周惠王薨,世子鄭即位為周襄王

皇後和二公子叔帶看到諸侯全部擁戴公子鄭,百官也都擁戴。國内支援,國外有強大支援,隻能心裡暗暗叫苦啊,但是也不敢再有其他想法了。

第二天,周襄王元年,春祭大典完畢。

東周列國故事135之周惠王薨,世子鄭即位為周襄王

春祭

東周列國故事135之周惠王薨,世子鄭即位為周襄王

周襄王下令太宰周公孔賞賜胙給齊國,來表彰齊國的擁戴功勞。齊桓公先于聽聞了這個消息,于是又在葵丘(春秋宋國地,今河南蘭考縣内)集合諸侯們。

東周列國故事135之周惠王薨,世子鄭即位為周襄王

葵丘會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