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是漢文帝至漢武帝時期的将軍,出身隴西世家,大半輩子都在作戰,但是,因為漠北之戰失期,最後畏罪自殺。這應該算是誰的責任?

公元前119年,經過兩年準備,漢武帝斷定匈奴人忽視漢軍不難長途跋涉攻擊漠北,覺得出其不意地發起漠北之戰。計劃好之後,立即付諸行動。
派遣衛青和霍去病兩路出兵攻打匈奴,本來按照計劃,霍去病率領精兵從定襄出師攻擊單于,衛青率領霍去病挑完之後士兵出代郡,負責阻擊左賢王。
就在這時候,捕虜言單于東,乃更令骠騎出代郡,令大将軍出定襄。匈奴人也不傻,歪史認為是他們派出了間隙告訴漢朝,單于在東邊,而左賢王在北邊,接連大勝的漢武帝沒有多思考,直接下令衛青霍去病出擊線路對調。
至于匈奴人這樣做的目的在于甩掉實力比較強勁的霍去病部之後企圖吞掉衛青部,然後再回師關門打狗,圍擊霍去病部。
果然,衛青率領數萬大軍浩浩蕩蕩的出定襄之後,俘獲一些匈奴人,得到了準确消息,單于還是在北邊這一側,而且當時趙信的計策很陰狠,他認為漢軍長途跋涉之後人饑馬乏,隻要匈奴人列陣甕中捉鼈就可以擊敗漢軍。
得到最新情報的衛青迅速作出決定,自己率領主力迎戰單于,而派遣右将軍和前将軍率領一部迂回策應。面對軍令,前将軍李廣憤恨不平,他認為他是前将軍,應該正面迎敵,而不想走偏路。
試圖說服衛青更改軍令的李廣未能達到目的,大将軍不聽,這一下惹怒了老将軍,于是帶着怨氣和右将軍一起出東道,這次李廣再次觸發迷路技能,他和右将軍率領的偏師出東道之後很快迷路,一直在漠南轉圈。
衛青抵達漠北之後,雖然單于嚴陣以待,但是衛青抓住機會擊敗單于,單于向北逃跑,雖然追擊一天一夜,依然未能追上單于,直接導緻事先制定合圍單于計劃失敗,因為東路軍未能準時到達。
等衛青收拾戰場傳回漠南時候,遇到了還在迷路技能中的李廣,派人慰勞老将軍之後詢問他的行軍經過,不過一向省略文書的李廣無法交出,要向皇帝彙報戰争經過的衛青于是派人催促李廣部下。
這一下惹毛了老将軍,他親自前往衛青大帳說明,但是走到衛青幕府跟前的時候說:廣結發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今幸從大将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将軍又徙廣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複對刀筆之吏。”遂引刀自刭。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他一輩子和匈奴打了幾十仗,後來又跟随衛青攻擊單于,但是衛青把他派到路遠的東路,于是迷路了,這隻能算是天意,這麼大歲數不願意在面對刀筆吏了,于是自殺。
很多人覺得,正是衛青和漢武帝的操作,才讓李廣自殺,歪史以為,他自殺不過是因為他菜,作為一個将軍,不願意服從将令,又無法完成事先的軍事規劃,連起碼的作戰要求的達不到,這樣的名将不要也罷。
在漠南時候,衛青得到單于在自己這一路的消息之後,派遣李廣出右路,因為司馬遷的記載,以為是漢武帝陰了他,但是衛青本人都是出塞之後才知道單于位置,漢武帝怎麼會提前交代不要讓李廣當單于?
本來,連衛青都不可能能迎戰單于,因為錯誤的情報才讓衛青碰到機會,這樣就證明漢武帝事先不要讓李廣迎戰匈奴的記載是錯的。
那麼衛青呢,在漠南知道單于位置之後,需要分别策應,這時候如果三朝老将的李廣都不能領一軍,那麼其他的人更加沒有資格和能力,第一次出軍的曹襄、或者公孫敖?還是名不見經傳的趙食其?
很顯然,不管名聲還是作戰經驗,都是李廣更符合獨領一軍的條件,這時候派遣李廣有啥問題,再者,軍人服從指令為天職,大将軍總攬全局,派遣他執行任務,難道就可以以各種借口拒絕?
不讓他去,他搶着要去,叫他去了又完不成任務,還怪東怪西,路不好走、沒有水草、路太遠風太大都不是完不成任務的借口,漢軍第一次出漠北,上哪裡知道這麼多亂七八糟的事情去,大家都是第一次,憑啥你要耍特殊?
是以呢,關于李廣自殺意思,衛青和漢武帝都沒有責任,純粹他自己人菜瘾還大,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事後又沒有魄力承擔責任而想到一死了之,畢竟,當時法律失期迷路就是死罪,雖然可以花錢贖罪,不過他贖過一次,再來一次有沒有錢好說,老臉拉不下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