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小問卷涉“自殺準備情況”,僅僅隻是“把關不嚴”?

作者:朱昌俊

針對近期網傳上海長甯多所中國小調查問卷涉“自殺準備情況”,11月19日上午,上海市長甯區教育局官方微信号釋出相關情況通報稱:我局已要求停止該調查問卷工作。經初步核查,區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中心和我局相關科室對問卷内容稽核把關不嚴,引發學生困惑和家長擔憂,對此我局緻以誠懇的歉意。我局将進一步調查處理,并吸取教訓、舉一反三、嚴格管理,密切家校溝通,共同守護好學生的身心健康。

“你最近一周希望外力結束自己生命,即有‘被動自殺願望’的程度如何”,“最消沉、最憂郁的時候,為了自殺,你的準備行動完成得怎麼樣”……一份針對中學生的問卷調查中,120餘道題居然有近40道都是類似的直接與自殺相關的問題,這着實讓人大跌眼鏡,也無法不讓人擔心這樣的問卷調查到底會對中國小生産生怎樣的負面暗示。

按照當地教育局的回應,此事主要是相關負責機構對問卷内容稽核把關不嚴所緻,但如此合理性存疑的問卷堂而皇之地出爐,并且是在調查結束後因為學生和家長的回報才發現“不适當”,僅拿稽核把關不嚴來解釋,恐怕顯得有些輕佻。畢竟,學生和家長都普遍感到困惑與擔憂,作為專業機構卻完全覺察不出問題,這實在不符合常理,也更讓人不安。

此事到底是家長乃至輿論的反應過度,還是相關機構的專業性存疑,或者說壓根就沒有真正考慮過問卷調查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這些疑問,還需要相關方面結合科學與專業精神予以更明确的回應。同時,這也是一個增進學生和家長對心理問卷調查科學認識的機會,相關方面也能夠從中了解到學生和家長的真實想法,有利于将這項工作做得更好。

從常識角度來講,并不是說要将孩子們與“自殺話題”完全隔絕開來,但是,讓孩子們了解這個問題,引導他們正确看待“自殺現象”,毫無疑問需要注意方式方法。因為一旦出現偏差,就很可能适得其反。

然而,至少從這次所曝光的一些問題來看,很多表述、提問方式,都明顯值得商榷,如有些問題表現出較強的誘導性,甚至還描述了具體的自殺步驟。且差不多三分之一的問題都與自殺相關,這恐怕超出中國小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如網傳某國小家委會在給當地教育局的建議信中就稱,家長在與孩子的溝通中發現孩子對自殺的了解和興趣有所增加。那麼這到底會給孩子帶來怎樣的負面影響,的确不可小視。

近年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受到重視。像前不久教育部在對政協《關于進一步落實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的提案》的答複中就明确,将抑郁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内容,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評估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對測評結果異常的學生給予重點關注。這顯然是好事,也是必要的。但是,如何科學評估和有效幹預學生的心理健康,是一件非常講究專業和分寸的事,絕對容不得亂來。比如,事先是不是要通知家長?針對不同情況的學生,是不是應該有差別性的措施和方式方法?在調查、評估結束後,是不是還應根據回報及時予以針對性的幹預等等,都考驗相關方面的專業度與責任心。

可以預見,未來針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類的問卷調查,或心理健康狀況評估将越來越多,甚至變成常态化。從現實來看,這無疑是好的。但正如這次的問卷調查所引發的社會擔憂所示,如何保障各個環節的專業性,確定對孩子心理健康狀況的關注方式本身也是“健康”的,還有賴于有關方面作出更嚴格的把關及科學、周密的制度安排。(朱昌俊)

來源: 光明網-時評頻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