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一路打赢經濟戰、心理戰、科技戰,還于亂世中拯救了中華武德

他一路打赢經濟戰、心理戰、科技戰,還于亂世中拯救了中華武德
他一路打赢經濟戰、心理戰、科技戰,還于亂世中拯救了中華武德

百姓之心,比城池堅固。

丞相之心,比江山壯闊。

文 | 蔣亞民

編輯 | 李雪 瞭望智庫

本文為瞭望智庫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在文前注明來源瞭望智庫(zhczyj)及作者資訊,否則将嚴格追究法律責任。

1 以戰止戰,隆中大戰略

207年,襄陽隆中的冬天分外寒冷,立于凜風之中數個時辰的劉備心内分外焦灼——為終結這亂世,大丈夫亡命沙場二十餘年,如今47歲、老之将至,腳下尚無尺土可立足。

此時,靜坐于案前的諸葛亮心内也不平靜,他需要給自己、也給門外那位焦急等待許久的知名長者一個答案:拒絕他,延續此前耕讀交遊的田園生活、以旁觀者的姿态終老?或是,追随他,被卷進這激烈的紛争,實踐所學、拯救蒼生于水火?

這次,千裡馬選擇了伯樂。

于是,一個河北中年和一個山東青年的曆史性會晤,改變了彼此的餘生。

他一路打赢經濟戰、心理戰、科技戰,還于亂世中拯救了中華武德

電視劇《三國演義》劇照

諸葛亮為劉備分析時局:

“北方,曹操實力雄厚、挾天子号令諸侯,且剛剛在與烏桓的戰争中取得大勝,士氣正銳,在不具備相當的實力之前,不可與其争鋒;

江東,孫氏父子選賢任能、苦心經營,群衆基礎非常好,不可逆人心與之為敵,應将其視為可以聯合的盟友;

荊州兵家必争之戰略要地,北靠漢水、沔水,東接吳郡、會稽郡,西通巴、蜀,但劉表守不住,對您而言,這是天賜良機;

益州,沃野千裡,當年高皇帝就是以此為根據地成就了偉業,然而,劉璋昏懦,任張魯北據資源優渥的漢中。”

進而,他順勢道出早已成竹在胸的大戰略:

“您出身皇族、德高望重,是群賢渴望的英主,應占據荊州、益州,依天險固守,同時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孫權、内修政治,不斷壯大自己的力量。

待時機成熟,您應兵分兩路:派大将揮荊州之師直搗南陽、洛陽,您親率益州之衆兵出秦川,老百姓必然箪食壺漿以迎将軍!若此,您統一大業可成。”

在如此短暫的時間裡,諸葛亮居然勘破了這個老将二十餘年都未曾看清的局勢——廓清了敵、我、友,确定了未來的發展路線。

望着這個比自己小了20歲的翩翩公子,劉備心潮澎湃。

2 聯吳抗曹,妙計得荊州

208年正月,遠征烏桓取得大勝的曹操回到邺城,立即着手進行南下的戰備工作:

鑿玄武池以訓練水軍;

派遣張遼等大将駐軍于許都以準備南征;

罷三公、自任丞相以鞏固政權,殺反對派(如孔融)以立威;

先後将涼州軍閥馬騰及其家屬遷至邺城為人質,在一定程度上減輕西北方向的壓力。

半年後,曹軍南下,直逼荊州;八月,劉表死;九月,繼任荊州牧的劉琮投降,劉備所部隻好往江陵方向撤退,在當陽長坂(今湖北當陽)遭遇重創。

值生死存亡之際,諸葛亮自請赴柴桑(今江西九江)遊說本欲作壁上觀的孫權共同抗曹:

“曹操圖謀天下,若徹底打敗我們,必将矛頭指向東吳。我軍雖然在長坂吃了敗仗,但是幸存的戰士與關羽精銳水軍仍有萬人之衆,劉琦在江夏的駐軍亦不下萬人。敵軍遠道而來,行軍數月疲憊不堪,可謂強弩之末;劉琮等人投降隻是受其威勢所逼,并非真心歸附;而且,北方人不善于水戰。

現在,隻要将軍您派猛将領兵數萬,與我軍協同作戰,必能破曹!曹軍在南方戰敗,必将回師北歸,這樣,荊州和東吳就能壯大,與曹操形成鼎足之勢。成敗之機,就在今日!”

經過一番權衡,孫權認為此舉對東吳利大于弊,遂遣周瑜、魯肅、程普等人率3萬水軍迎戰。接下來,在著名的赤壁之戰中,5萬聯軍以少勝多,力克曹操二十餘萬大軍。

他一路打赢經濟戰、心理戰、科技戰,還于亂世中拯救了中華武德

湖北鹹甯赤壁古軍營。圖|視覺中國

劉備所部接連攻占長沙、零陵、武陵和桂陽四郡,再向東吳“借”到了南郡,進而占據了荊州大部。打打殺殺二十多年,這支隊伍終于有了穩固的地盤。諸葛亮被任命為軍師中郎将,在臨烝(今湖南衡陽)督令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整賦稅以充實軍資。

正如諸葛亮所預料的那樣,曹操回到大學營後把精力放在了西北方向,打敗馬超、韓遂和張魯,攻取涼州與漢中。

東吳向南拓土,勢力延伸至交州和廣州。

三大軍閥逐漸完成了北方、西南與江南三大區域的統一,漸成鼎立之勢。

3 經營益州, 抓軍事經濟

按照既定戰略,下一個目标是益州。

機會來得很快。211年,為對抗張魯,益州牧劉璋向劉備求援,諸葛亮作為留守集團的CEO,與關羽、張飛、趙雲等人鎮守荊州。

次年,劉備與劉璋決裂,諸葛亮便與諸将入蜀助陣,留關羽守荊州。兩軍會合後,分兵攻打和平定益州各郡縣,最後攻取成都,為建立蜀漢奠定了基礎。

益州為何如此重要?

從地理條件來看,這裡近乎與世隔絕:南部是蠻荒狀态的雲貴高原,西面是人迹罕至的雪山和遼闊草原,北隔祁山、秦嶺等和曹魏對峙,東臨大巴山、巫山、三峽等與孫吳相望。易守難攻、鮮受戰争侵擾的益州是理想的根據地。

從資源禀賦來看,益州不僅“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蔬食果實之饒”,并且鐵礦、鹽田衆多,自西漢以來鹽、鐵産業十分興盛。

諸葛亮因地制宜,施行“農戰”方略,從兩方面下手解決了軍糧和軍費的大難題。首先,利用大量移民和軍屯的方式發展農業;其次,抑制地方豪強,将主要财源握在了政府手裡:一方面,設定“司鹽校尉”“司金中郎将”,将鹽、鐵産業收歸官營;另一方面,親自在成都郊外種桑800株以鼓勵養蠶,令專人管理蜀錦的生産和貿易。

在施政方面,他慎用手中權力,嚴明法紀、限制官員,給作為後來者的蜀漢上司班子赢得了民心。

令人歎為觀止的是,依托轄内豐富的鐵礦和竹木資源,諸葛亮改進了不少武器,從裝備層面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

他對先秦時就已存在的遠戰武器(弩)進行了改造,“以鐵為矢,全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并發涪陵勁卒3000人組成連弩兵種。

此外,他改良軍工技術,打造出傳說中鋒利到能夠斷鐵、劈石的軍刀,以及用于防禦的筒袖铠和鐵帽(據說二十五石的強弩亦射不入);以竹木為杆、以鐵為槍頭,研發出長約“丈二”的“竹槍”;更新“鈎援(雲梯)”,制造出用于攻城的沖車;針對“蜀道難”和缺乏馬匹帶來的運輸難題,發明了“木牛流馬”。

他一路打赢經濟戰、心理戰、科技戰,還于亂世中拯救了中華武德

湖北襄陽隆中風景區内展示的諸葛連弩 圖|視覺中國

如此經營數載,益州經濟和軍事建設取得了喜人成績,“田疇辟,倉廪實,器械利,蓄積饒”“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國,其戰士人民,蓋有九分之一也”。

4 平定南中,穩固大後方

孫權看着劉備據守益州之地、逐漸壯大,向其索要被“借去”的荊州遭拒,由此引燃了吳蜀交惡的導火線。

到220年,荊州失守、關羽被殺;随後,劉備力主東征,導緻207年就已出爐的大戰略出現重大偏差。

221年,劉備稱帝,任命諸葛亮為丞相、錄尚書事,假節(張飛被殺後再領司隸校尉一職)。

諸葛亮強調吳可為援而不可圖,但劉備不聽,命其輔佐太子守衛後方;趙雲亦勸應先伐魏再東征,被留在了江州督軍。

222年八月,夷陵之戰慘敗使蜀軍元氣大傷。劉備撤退至魚腹(今重慶奉節),改地名為“永安”;次年二月病危,将興複漢室的重任和自己的兒子交給了眼前這個追随了他15個春秋的功臣和忠臣:

“你的才能遠遠高于曹丕,一定能完成統一大業。如果我兒子能扶得起來,你就輔佐他;若他實在不成器,你可取而代之。”

面對形容枯槁的主公,諸葛亮流淚宣誓:

“臣必定竭盡全力,死而後已!”

四月,劉備逝世,劉禅繼位,封諸葛亮為武鄉侯、稱相父,後領益州牧。

趁蜀漢虛弱又逢國喪之機,南中夷帥聯合起兵發動叛亂。出身于益州郡(今雲南昆明)大族的雍闿殺死太守,并派出深為當地人所信服的孟獲煽動四郡諸夷、說服各部族酋長發兵背叛蜀漢。

諸葛亮審時度勢,決定暫不發兵,派鄧芝和陳震奔赴東吳重修舊好、重新布局。兩年後,他揮師南征,斬高定(此時雍闿已被其所殺)、渡滬水(金沙江)、進攻益州郡。

這時,諸葛亮要消滅正主政益州郡的孟獲可謂探囊取物,但是,更重要的問題來了:殺一個人,能換來南中的長久和平嗎?很顯然,答案是不能。蜀漢國力有限,工作重點是北伐曹魏、興複漢室,平定南中也是為這個目标服務的,不能牽扯過多國力。

他決定來一場心理戰——通過七擒七縱,不僅讓孟獲心服口服、發出“公天威也,南人不複反矣”的感慨,也讓各方勢力看清了局勢:其一,蜀軍戰鬥力很強,叛亂代價很大且成功率很低;其二,蜀漢以仁德治國,不會打擊報複、将他們趕盡殺絕。

随後,諸葛亮采取以夷制夷政策,不駐軍、不運糧,以最小的代價平定了南中,并且從這裡獲得了物資和兵員補給:

“出其金銀、丹漆、耕牛、戰馬,給軍國之用”

“移南中勁率青羌萬餘家于蜀,為五部”

“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乃治戎講武,以俟大舉”。

5 西和諸戎,進取圖隴右

隴右是個好地方。

首先,這裡經濟基礎很不錯。早在西漢時,中央政府就向這裡移民,設定屯田、興修水利,使之成為西北地區的一大糧倉。曹魏控制該地區後,繼續擴大屯田,府庫充實,百姓生活亦漸漸富足。

其次,這裡兵強馬壯。此地盛産好馬,聚居的鮮卑、羌、氐、盧水胡(匈奴别種)等遊牧民族長于騎射、勇武強悍,形成了不可小觑的軍事勢力。東漢末年的大軍閥董卓就是憑着這樣的隊伍橫行一時,後來馬超起兵反曹也是依靠這些力量。

曹操早就看出了此地的重要性,赤壁之戰後立刻進軍關隴,形成對益州的合圍之勢。諸葛亮則依照“西和諸戎”的隆中大戰略,起用兵敗投蜀的馬超為涼州牧。

此公生在隴西,身上流着羌族血液,在隴右各大勢力中擁有很大的影響力,“率諸戎以擊隴上郡縣,隴上郡縣皆應之”;并且,他起兵後,曹操将其在邺城的親族全部斬殺,殃及其父馬騰等二百餘人,有此深仇,無異于豎起一面反曹大旗以招撫當地各族,給蜀漢的北伐計劃提供了相當可觀的助力。

失去荊州後,隴右對蜀漢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天下十四州,曹魏占有九州及荊、揚二州的部分地區,而“益州疲弊”,蜀漢憑一地之人力、物力、财力越發捉襟見肘,難以與之抗衡。另外,當初兵分荊州、秦川進取天下的戰略設想化為泡影,諸葛亮想要伐魏隻能從漢中發兵:

*從漢中西北出祁山(今甘肅禮縣)取隴右之隴西、天水、南安諸郡,進逼長安,再出潼關問鼎中原。

*從漢中北出散谷或斜谷取渭南,兵臨長安。此線亦須控制隴右地區,否則将會使自己陷入腹背受敵的險境。

注:至于魏延提出的“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二北”進軍路線,由于太過冒險未被采納。這是一場豪賭,此時的蜀漢已然輸不起了。

一旦攻占隴右,蜀漢可以在曹魏的包圍圈上打開一個缺口,在西北建立其穩固的防線,作為伐魏基地;即便未能如願,還可退回漢中,徐圖東山再起。

他一路打赢經濟戰、心理戰、科技戰,還于亂世中拯救了中華武德

如今遠眺隴右天水。圖|圖蟲創意

6 以攻為守,北伐謀生機

對于當時的局勢和諸葛亮“以攻為守”的謀劃,明代大學者王夫之說得非常清楚:

“秦隴者,非長安之要地,乃西蜀之門戶也。天水、南安、安定,地險而民強,誠收之以為外蔽,則武都、陰平在懷抱之中,魏不能越劍閣以收蜀之北,複不能繞階、文以搗蜀之西,則蜀可以鞏固自存,而待時以進,公(指諸葛亮)之定算在此矣。公沒蜀衰,魏果由陰平以襲漢,夫乃知公之定算,名為攻而實為守計也。”

簡言之,在當時内憂外患的情況下,益州之險峻地形并不足以確定蜀漢安全,諸葛亮力排衆議決定北伐,用意在于通過進據隴右地區以固守漢中、牽制敵人向己方縱深實施進攻,進而保障蜀漢的生存空間,而非窮兵黩武、強與曹魏争鋒。

此外,蜀漢政權内部有兩大勢力,以劉備、諸葛亮為代表的荊州派和以劉璋舊部為代表的本土派。劉備死後,本土派勢力漸強。在這個背景下,諸葛亮親率大軍北伐也有把握蜀漢軍機主動權、維護内部團結的意圖。

經過多年籌謀,在釋出《出師表》進行戰争動員之後,228年春,諸葛亮踏上了北伐之路,直到54歲——生命終結的那一年。

他一路打赢經濟戰、心理戰、科技戰,還于亂世中拯救了中華武德

諸葛亮六次北伐簡述

時間

經過

結果

第一次

228春

設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親率軍攻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姜維投蜀;馬谡失街亭。

趙雲寡不敵衆,失利于箕谷;

諸葛亮遷西縣千餘家傳回漢中。

第二次

228冬

趁魏軍東下、關中虛弱揮師北伐,出兵散關圍陳倉;勸降郝昭未果。

因糧草不濟退回漢中,途中斬王雙。

第三次

229

遣陳式攻武都(今甘肅成縣)、陰平(今甘肅文縣)二郡,魏雍州刺史郭淮引兵來救。

得武都、陰平二郡。

第四次

230

魏軍分三路進攻漢中,後由于連日大雨退走;使魏延、吳懿西入羌中。

大破魏将費曜、郭淮于陽溪(今甘肅武山)。

第五次

231

二月率軍攻祁山,對陣司馬懿;命人于上邽(今甘肅天水)割麥籌糧;五月大破魏軍。

因糧草不濟回師,途中殺張郃。

第六次

234

率軍出斜谷道,占據五丈原(今陝西岐山),與魏軍對陣于渭南;分兵屯田,并約吳國共同發兵;送婦人服飾激司馬懿出戰。

兩軍對峙至八月諸葛亮去世。

諸葛亮死後,歸葬定軍山勉縣武侯墓。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一次北伐中,由于被天水郡太守馬遵拒之城外,27歲的姜維無奈之下投奔了蜀漢。他與馬超(于222年去世)一樣擁有羌族血統、熟悉隴右地區地理和民情并善于用兵。諸葛亮慧眼識英才,一路對其提拔重用;而姜維繼承了這位伯樂的遺志,一生忠于蜀漢。

7 星隕五丈原,中華武德長傳

毫無疑問,諸葛亮是一位出色的戰略家和指揮員。他留給我們的不隻是一個個精彩的傳奇故事和打勝仗的經驗,更寶貴的是在大亂之世傳承了中國兵家的武德文化,并将其發揚光大。

軍人,為何而戰?

諸葛亮明确指出,軍隊承擔着“存國家,安社稷”的重任,守衛邊疆、“匡救大亂”“誅暴讨逆”是軍人的職責,也是戰争的目的。是以,他強調忠君愛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強調“義戰”,稱“自五帝三王,至聖之主,德化如斯,尚加之以威武,故兵者兇器,不得已而用之”。

為了完成這份“國之大務”,必須建立起一支強大的軍隊。

對于選拔将領,他提出9種類型的人才可堪大用: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而知其饑寒,察其勞苦,此之謂仁将;

事無苟免,不為利撓,有死之榮,無生之辱,此之謂義将;

貴而不驕,勝而不恃,賢而能下,剛而能忍,此之謂禮将;

奇變莫測,動應多端,轉禍為福,臨危制勝,此之謂智将;

進有厚賞,退有嚴刑,賞不逾時,刑不擇貴,此之謂信将;

足輕戎馬,氣蓋千夫,善固疆場,長于劍戟,此之謂步将;

登高履險,馳射如飛,進則先行,退則後殿,此之謂騎将;

氣淩三軍,志輕強擄,怯于小戰,勇于大敵,此之謂猛将;

見賢若不及,從谏如順流,勇而多計,此之謂大将。”

對于導緻戰敗的原因,他總結出9種情況,稱為“三軍之蠹”:

“夫三軍之行,有探候不審,烽火失度;

後期犯令,不應時機,阻亂師徒;

乍前乍後,不合金鼓;

上不恤下,削斂無度;

營私殉己,不恤饑寒;

非言妖辭,妄陳禍福;

無事喧雜,驚惑将吏;

勇不受制,專而陵上;

侵竭府庫,擅給其财。”

對于領兵之道,他提出将帥必須以身作則,與士卒同甘苦、共患難:“夫為将之道,軍井未汲,将不言渴;軍食未熟,将不言饑;軍火未燃,将不言寒;軍幕未施,将不言困;夏不操扇,雨不張蓋,與衆同也。”

有了一流治軍水準的加持,諸葛亮設計出嚴整有序、巧妙堅固、暗藏機關的軍營,對手司馬懿看到其生前打造的營壘,不禁贊其為“天下奇才”。

在排兵布陣方面,他運用道家理論,在改良前人陣法的基礎上,發明了應變能力極強的“八陣圖”(另稱“八卦陣”):将車兵、弩兵、步兵、騎兵聚合成1個圍繞中軍的大陣;四周布4個軍陣,對中軍形成拱衛之勢;在4個角上,再分劃出4個小陣,形成圍繞中軍的“八陣”。

注:加上中軍,共為九陣。

這種陣法可守可攻,各陣、各兵種之間互相配合,發揮最大力量,對來犯之敵發起正面阻擊和翼側攻擊,運用起來十分便捷高效。對此,唐太宗和大将軍李靖評價很高,大詩人杜甫亦留下千古名句: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呑吳。”

諸葛亮于亂世之中博采儒、法、道、墨等衆家之長,在戰略和戰術等方面均取得了較大成就,對後世中國兵家乃至中華文化産生了無法估量的重大影響。正是因為不斷湧現出這樣的傑出人物,中華武德才能曆經數千年長傳不衰。

附:諸葛亮履歷

姓名

諸葛亮,字孔明

籍貫

琅琊陽都

(今山東沂南縣)

生卒年

181—234年

特長

種地、施政、治軍、戰略謀劃

職業

農民、隐士、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等

職務

曆任軍師中郎将、軍師将軍、司隸校尉、丞相等

著作

《草廬對》(又名《隆中對》)《出師表》《誡子書》《誡外甥書》《将苑》(又名《心書》)《便宜十六策》等

成就

輔助劉備三分天下,研發武器裝備及營壘、陣法,集中國古代兵家之大成;等等

參考資料:

⒈ ﹝北宋﹞司馬光主編《資治通鑒》

⒉ ﹝東晉﹞習鑿齒著《漢晉春秋》

⒊ ﹝唐﹞房玄齡、禇遂良、許敬宗等著《晉書》

⒋ ﹝三國·西晉﹞陳壽著《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庫叔福利

庫叔的贈書活動一直都在!機械工業出版社為庫叔提供25本《底層邏輯》贈予熱心讀者。商業顧問劉潤與你分享是非對錯、思考問題、個體進化、了解他人和社會協作五個方面的底層邏輯,帶你看清這個世界的底牌。請大家在文章下評論,點贊最高的前3名(數量超過50)将得到贈書。

他一路打赢經濟戰、心理戰、科技戰,還于亂世中拯救了中華武德
他一路打赢經濟戰、心理戰、科技戰,還于亂世中拯救了中華武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