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是堪比嶽飛的名将,卻被淩遲全城百姓食其肉,袁崇煥到底冤不冤

在明朝滅亡的過程中,袁崇煥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果沒有袁崇煥率領明軍,殊死抵抗清軍的侵略,明朝滅亡的時間會更加提前。遼東地區在他的治理下,更是成為了抵抗清軍的重要陣地。

他是堪比嶽飛的名将,卻被淩遲全城百姓食其肉,袁崇煥到底冤不冤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朝廷的棟梁,卻被崇祯皇帝處以淩遲的極刑,百姓們更是分食其肉。這樣的下場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那麼,袁崇煥究竟做錯了什麼,才讓皇帝和百姓都對他恨之入骨呢?

一代名将袁崇煥

在崇祯皇帝即位時,大明王朝已經千瘡百孔。

極端的天氣讓全國的糧食産量急劇下降,人民百姓哀鴻遍野。許多人為了解決吃飯問題,加入了李自成的起義軍,全國各地皆有叛軍。

朝堂之上,魏忠賢一黨遍布朝野,結黨營私現象十分嚴重。在關外崛起的後金政權又虎視眈眈地盯着中原地區。可以說崇祯皇帝面對的,是一個滿是天災人禍,内憂外患的國家。

他是堪比嶽飛的名将,卻被淩遲全城百姓食其肉,袁崇煥到底冤不冤

這樣的處境,崇祯皇帝自然十分不滿,于是在繼位之後,崇祯皇帝雷厲風行地進行了一系列整頓,處死了魏忠賢,大力鏟除其餘黨。在整理完朝廷内部之後,崇祯皇帝開始着手治理國家憂患。

然而此時他才發現,自己是無力處理這些事務的,做這些事隻能由大臣們去做。而這些大臣又不肯盡心辦事,以至于崇祯皇帝發出了“

無可撐局面之臣

”的感歎。但是有一人例外,此人便是袁崇煥。

在後金威脅大明的問題上,袁崇煥向崇祯信誓旦旦地承諾,五年之内便可消滅後金,使大明王朝穩如泰山。這樣的保證正是崇祯皇帝最需要的,是以崇祯皇帝對袁崇煥寄予厚望,并提供他所需要的任何支援。

他是堪比嶽飛的名将,卻被淩遲全城百姓食其肉,袁崇煥到底冤不冤

除了言語上的承諾,袁崇煥的一系列舉措也讓崇祯皇帝看到了重振大明雄風的希望。早在天啟年間,袁崇煥就對甯遠城進行了修繕,使北方有了重要的軍事據點,取得了甯遠大捷,沉重打擊了後金。

此時的甯遠城意義則更為重要,于是袁崇煥更加着力整頓甯遠的防務。而他的這一做法也得到了崇祯皇帝的大力支援。

在袁崇煥的苦心經營之下,甯遠成為了往來商旅們的一方淨土,後金的危機得到了緩解。

袁崇煥的成績讓崇祯皇帝十分滿意,是以隻要是袁崇煥的決定,崇祯皇帝絕不加以阻攔。君臣二人配合默契,彼此信任,袁崇煥也成為了大明王朝的股肱之臣。

他是堪比嶽飛的名将,卻被淩遲全城百姓食其肉,袁崇煥到底冤不冤

然而這隻是一段短暫的蜜月期,崇祯皇帝和袁崇煥之間的隔閡逐漸顯露出來,直至發展到最後,二人勢同水火。

崇祯皇帝的心病

提到崇祯皇帝,人們對其評價通常是“有道無福”,似乎這位皇帝是一位好皇帝,隻是運氣實在太差。

事實情況也确實如此。面對破敗不堪的王朝,崇祯皇帝即位之後展現出了一代明君應有的素質,勵精圖治,鏟除奸黨,朝廷氣象為之一新。似乎除了天災人禍之外,崇祯皇帝本身并未做錯什麼。

他是堪比嶽飛的名将,卻被淩遲全城百姓食其肉,袁崇煥到底冤不冤

實際上,崇祯皇帝最大的問題不在于行為,而在于心态。

由于即位之初,朝政由魏忠賢把持,群臣也唯其馬首是瞻,是以崇祯皇帝對這群結黨營私的大臣們沒有任何好感。

即便在處死魏忠賢之後,崇祯皇帝對臣子仍然不能夠給予足夠的信任。

在他看來,這些人随時都有可能重蹈覆轍,将自己玩弄于股掌之中。是以,崇祯皇帝始終無法放下心中的芥蒂,與大臣們達成和解。

這樣的心态就導緻當時的朝堂之上形成了一種十分可怕的局面:

大臣們有功不賞,有過必罰。

這就造成了大臣們在處理事務時,會采取消極的态度,互相推诿。畢竟不作為就不會犯錯,有所作為則可能挨罰。

他是堪比嶽飛的名将,卻被淩遲全城百姓食其肉,袁崇煥到底冤不冤

正是崇祯皇帝對大臣們的不信任,才導緻了他所認為的“朝中無可撐局面之臣”的處境。然而對于這一點,崇祯皇帝絲毫沒有察覺。

雖然崇祯皇帝對袁崇煥給予了足夠的信任,但實際上,這種信任隻是基于袁崇煥能夠滿足其願望的等價交換。

而一旦袁崇煥的承諾不能兌現,二人之間的關系也就走到了盡頭。

徹底決裂

袁崇煥和崇祯皇帝君臣之間的裂痕,随着一個人的死逐漸顯現了出來。這個人便是毛文龍。

他是堪比嶽飛的名将,卻被淩遲全城百姓食其肉,袁崇煥到底冤不冤

在抗擊後金的過程中,毛文龍存在的意義,比起袁崇煥有過之而無不及。

毛文龍的軍隊駐紮在遼東的東江鎮。這是一個不起眼的島嶼,但是對後金卻具有極大的威脅。

正所謂“攘外必先安内”,毛文龍的存在,讓後金無法安内,是以也就無法全力進攻大明。每當後金的軍隊即将深入中原腹地之時,毛文龍便率軍乘船出擊,讓後金軍捉襟見肘。

如果說袁崇煥是一面抵擋後金的盾牌,那麼毛文龍便是一把抵在後金軟肋上的匕首。

二人相輔相成,最大程度地鉗制住了後金的入侵。而後金由于缺乏戰船,無法渡海,是以對毛文龍無可奈何。

他是堪比嶽飛的名将,卻被淩遲全城百姓食其肉,袁崇煥到底冤不冤

然而,袁崇煥的一個錯誤的決定,卻打破了這種完美的局面。在與後金達成協定之後,後金承諾隻要大明除掉毛文龍,便再不侵擾大明。袁崇煥認為,這是最完美的解決方案。

于是,在一次登島閱兵行動中,袁崇煥列舉了毛文龍諸多罪狀,将其斬首。

在得知毛文龍被袁崇煥殺死之後,崇祯皇帝十分震驚,但由于袁崇煥有自己欽賜的尚方寶劍,崇祯皇帝并未加罪。

但是袁崇煥的舉動已經引起了崇祯皇帝的疑心。而在此之後,後金并未遵守承諾,率十萬大軍繞過甯遠,深入中原腹地,直抵京師。得知軍情的袁崇煥大吃一驚,立刻率軍救援。

他是堪比嶽飛的名将,卻被淩遲全城百姓食其肉,袁崇煥到底冤不冤

然而在袁崇煥趕到時,後金軍隊并未攻打北京,而是脫離了戰場。這一舉動徹底讓崇祯皇帝對袁崇煥失去了信任。

而後金又散布流言,稱袁崇煥與後金私下密謀,是以後金才順利入關。

種種的迹象,都讓崇祯皇帝不能忍受袁崇煥的所作所為。而私下密謀又确有其事,

于是在袁崇煥成功保衛了京師之後,崇祯皇帝下令将其淩遲處死,行刑當日,京城百姓皆圍觀,痛罵“賣國賊”,生啖其肉。

結語

人與人之間最為難得的便是信任。而建立信任又是一個極其緩慢的過程,這一過程中的任何一個突發狀況,都可能會将之前建立的信任徹底摧毀。

他是堪比嶽飛的名将,卻被淩遲全城百姓食其肉,袁崇煥到底冤不冤

崇祯皇帝在最初的時候,對袁崇煥十分信任,這種信任可以看作是崇祯皇帝面臨内憂外患的孤注一擲。然而袁崇煥卻認為這種信任是無條件的,是以自以為是地做出了自己的判斷。

而這一錯誤直接導緻了皇帝對其徹底失去了信任。是以袁崇煥的死,很大程度上屬于咎由自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