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老了才知道,女婿是“半個兒”

作者:布衣粗食

01

在網上看到這樣一件事:家住杭州的小夥子,家裡有三套房,一套自己一家三口住,一套給父母住,還有一套出租。

有一天,妻子和他商量,讓遠在外省的父母到杭州長期居住。

小夥子心想,房子是婚前财産,憑什麼要給嶽父母住?他怎麼也想不通,就和妻子吵起來了,好端端的家,從此難以安身。

作為女婿,到底應該如何對待年邁的嶽父母?這事說難也難,說容易也容易,關鍵在于一個“情”字。

人老了才知道,女婿是“半個兒”

02

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不管是女婿,還是兒媳,他們本來都是“外人”,因為婚姻,把他們帶入到了一個陌生的大家庭。

古人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

誰生養了你,你就應該管誰養老送終,這是責任和義務。孝順父母,千年以來,就是最鐵的規矩。

可是嶽父母就不同了,他們沒有養你,也沒有血脈關系,如果非得管一管,似乎是越俎代庖。尤其是生了兒子的家庭,理所當然就是兒子挑起重擔,女婿靠邊站。

我的一個鄰居阿蘭,家裡有兩個姐妹,她是姐姐。還有一個妹妹,遠嫁到外省去了。

阿蘭結婚的時候,父母幫她買了房子。意思是說,她沒有遠嫁,以後養老就靠她了。雖然沒有明說是“找上門女婿”,但實際的做法,就證明了這一點。

早些年,阿蘭的父母年紀不算太大,還能在老家管理柑橘園,吃穿不愁。可是從去年春節過後,父母的飲食起居,都要人照顧了。

為了照顧父母,阿蘭把父母接到了城裡。可是,阿蘭的丈夫小兵,卻氣呼呼地說:“憑什麼我們一家管?是不是讓父母去小女兒家住一兩年?”

幾句話,讓阿蘭不知如何是好,隻能打電話給妹妹,希望能夠商量一個長久之策。

妹妹在電話裡說:“爸爸媽媽幫你買了房子,你憑什麼不管?”沒有說幾句,電話就挂了。

為了安頓父母,阿蘭在小區裡,租了一間雜房。當然,租金和生活開支都由父母支付。與此同時,阿蘭對小兵說:“你做初一,就别怪我做十五。以後你的父母老了,也不要問我怎麼辦。”

一對夫妻,把父母養老的問題,分得清清楚楚,看似一家人,卻各自“顧家”,誰都寸步不讓。

作家六六在書裡寫過這樣的場景:媳婦和婆婆撕破臉,婆婆非常生氣,坐在地上耍賴,呼天搶地。婆婆一邊哭,一邊罵:“老頭子啊,你看看你當年養的孽子,翅膀硬了,娶了媳婦忘了娘;兒子呀,當初我拉你長大,餓着肚子也要讓你吃飽,沒想到你和妖精一起來對付我......”

作為嶽父母,如果被女婿瞧不起,那就和以上這位婆婆差不多了。内心有再多的抱怨,也隻能責怪女兒,而不能責怪女婿。

把内親外戚厘清楚,這是人之常情,怨不得誰。

人老了才知道,女婿是“半個兒”

03

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

漫畫家朱德庸說過這樣一句話:“嶽母之是以在挑女婿時百般選擇,除了要為女兒找一個歸宿,同時也在為自己找個住處。”

作為父母,看着女兒嫁人了,内心肯定是百感交集的,也期待女兒能夠回頭多看看娘家。

按照傳統習慣來說,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可是,人到底是有感情的動物,女婿不能把嶽父母當成外人。

孟子說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連沒有血脈關系的老人,都需要我們去照顧,那麼嶽父母又憑什麼不管呢?

在山西潞州區澳瑞特社群,六十多歲的女婿李聚珍,每天一大早就起床,為八十多歲的嶽父母做飯,準備一天的藥品,整理房間。這樣的行動,他堅持了十多年。

十年前,嶽母得了老年癡呆,卧病在床。接着,嶽父患了胃癌、腦梗,經過一番治療,病情有所好轉,但是出行要靠輪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說起照顧嶽父母的事情,李聚珍還責怪自己:“早些年,我還要上班,平時照顧不周,都是妻子在忙。”

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家人之間的關系,誰都說不清如何去處理,但是你隻要有愛心,講良心,那麼你就能接受嶽父母,并且不和其他的兄弟姐妹比較。

演員師小紅和謝蘭結婚多年,他們相敬如賓。在一次節目中,師小紅說,感謝嶽父母把女兒培養得這麼好,為了這個家庭,他心甘情願退下來,以家庭為重。

一家人,哪有什麼“你的我的”,隻有“我們的”。

愛情是我們的,孩子是我們的,父母也是我們的,房子車子都是我們的。

人老了才知道,女婿是“半個兒”

04

《新唐書·歸鹘傳上》裡寫道:“昔為兄弟,今婿,半子也。”

作為女婿,怎麼說也是半個兒子;作為媳婦,應該主動成為半個女兒。

夫妻兩個人,把自己當成對方家庭的一半,那麼兩個人湊在一起,就是“完整了、圓滿了”。

夫妻結婚,講究的是“門當戶對”,換一種說法,就是“半斤對八兩”。如果你可以這樣了解,就會發現,一個人真正排斥嶽父母的,不是金錢和物質,而是自己的内心和思維。

在一部電視劇中,有一句很有底氣的台詞:“主婦的勞動,如果換算成年收入,好像有18萬元。”

一個女人,拜别父母,和一個陌生男人成家,這是一份莫大的恩情,是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的,隻有用感情來說話。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讓那些冷冰冰的規矩,用感情來溫暖吧。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