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困難的日子,卻總感到生活有奔頭

我生于六十年代初,至于小時候家裡到底有多窮,從當時的衣食住行就可以全景展示。

衣,也就是身穿的衣服。我在家中最小,從記事起就是穿哥哥姐姐們的舊衣服,穿着大改改,穿破了補補。小時候從來沒有内衣、襪子的概念。冬天,棉衣棉褲是母親在煤油燈下一針一線縫制的,穿在身上很是暖和,但因為沒有内衣涼風直接從褲腳往裡灌,冷飕飕的;春天,脫掉棉衣棉褲該穿兩條單褲;夏天,一條短褲就能夠應付;秋天又把春天的衣服拿出來穿上。一年四季都是如此。直到八十年代初考上大學,父母才咬咬牙給置辦了一身新衣,換了新裝。

食,也就是人生的第一要素------飯。小時候餓肚子是經常的事,最盼望的就是過年,其次是盼望家族中有紅白喜事,也隻有這兩個日子可以美美地吃幾頓,至少能夠吃飽,也能吃到點肉。平時的飯食是要根據農時季節安排的,大米隻有在過年時才能夠吃到,白面偶爾能夠見到,玉米面、蕃薯面是我小時候的主要食物。

住,就是住房。小時候我家房屋三間半,解放前前輩們自己建築的土坯房。中間堂屋,兼做餐廳、廚房,東間屋一條土炕,是父母和我們未結婚兄弟姐妹的卧室,西間屋一條土炕,是哥哥結婚用的新房,哥哥們結婚後一般一年分家,出去單過,騰出來的西間屋又可作為下一個哥哥結婚的新房。

行,也就是代步工具。小時候最感到舒适的是走親戚家能坐一挂牛車,雖然慢,但一家人說說笑笑也很惬意。平時進城趕集,下地做農活都是步行,那時的我們都練出了一副鐵腳闆。自行車在當時是奢飾品,如果誰家有一輛自行車,兒子們娶媳婦都容易。記得我家鄰居當時就買了一輛“飛鴿”牌自行車,家主也每天在四鄰中宣揚,可從來也沒見過他們家把自行車騎出來。後來有人去他家才發現,自行車被包裹得嚴嚴實實,懸挂在他家堂屋的房梁上。再後來,幾個兒媳婦都娶進家,說把自行車放下來供大家騎騎吧,打開一看,自行車在廚房經過幾年的煙熏火燎都生鏽了,成了一堆廢鐵。

盡管那是生活窮困,但人們依然快樂。生産隊,人們快樂地上工,過春節,人們悠閑的看戲待客。小時的我們更是無拘無束,每天都玩得暢快淋漓。

#你小時候家裡有多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