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保利香港秋拍|齊白石、傅抱石、潘天壽 大師丹青寄願抒臆襟

作者:值點網

撰文:Kayan Chan

保利香港秋拍即将舉槌,中國書畫專場集合古今衆多名家之作。其中最為矚目、扣人心弦的,要數齊白石、傅抱石、潘天壽三位大師寫于動蕩中的呐喊,他們以蘋果寓太平、以女神寄憂思、以蜘蛛籲不屈。許願和平、苦念國土,皆見于腕底丹青。

同場還有吳冠中、呂壽琨等精品,展現水墨藝術的革新道路;亦有佛緣書畫、文人雅物等專題。古代書畫方面,由晚明藍瑛的仿古山水領銜,筆力雄厚;另見風靡日本書壇的張瑞圖行書作品。

保利香港秋拍|齊白石、傅抱石、潘天壽 大師丹青寄願抒臆襟

Lot 504

齊白石(1864-1957)《太平》

鏡心 設色紙本

創作時間:1944年

尺幅:99 x 48.5cm

題識:

〈一〉借山吟館主者齊白石,居京華第廿又五年所作。

〈二〉太平。白石老人同時又篆二字。

钤印:「白石老人」、「齊大」、「吾年八十二矣」

出版:此作已收錄在即将出版的《二十世紀美術作品檔案-齊白石卷》,入編收藏證書編号:ZS-21-QBS-164.

估價:HK$6,500,000 - 8,500,000

從款識「居京華第廿又五年所作」,可以推知此畫應作于1944年(自齊白石1919年正式定居北京算起),是年抗戰尚未勝利,此圖滿漾着老人對和平的向往與期冀。

白石老人作畫善借物寓情,偏愛日常平實之物,信手拈來皆可成畫,無論是花鳥、水族,抑或草蟲,皆生動傳神,雅俗共賞。以蘋果寓「太平」,是他的慣作題材,在天真意趣之外,多了幾分對天下之感懷。齊白石一生頻遭颠沛,故此,老人常借畫筆寄托對「盛世太平」之向往。

保利香港秋拍|齊白石、傅抱石、潘天壽 大師丹青寄願抒臆襟

齊白石

在此作中,潤燥合宜的墨線斜織出筐體,筐檐及提梁以精準曲線排疊。蘋果設色明麗,新鮮脆嫩的質感躍然紙上。白石老人不吝筆墨,寫滿筐蘋實,筐外還有三顆散落,使畫面飽滿平衡。

齊白石先題行書單款,由上貫下,後又篆「太平」二字,補成雙款,各钤印章,使章法更加完滿。如此種種皆展現出老人對此作的用心,在其同類題材畫作中,甚為鮮見。

保利香港秋拍|齊白石、傅抱石、潘天壽 大師丹青寄願抒臆襟

Lot 505

傅抱石(1904-1965)《湘夫人》

鏡心 設色絹本

創作時間:1947年

尺幅:13.5 x 25.5cm(詩堂);29 x 25cm(畫心)

詩堂:帝子降兮北渚。壯暮翁稚柳題。钤印:「稚柳」、「壯暮翁」

題識:韻霞夫人清賞,丁亥八月,抱石。钤印:「傅」

來源:香港佳士得,1990年3月拍賣,LOT 192

出版:《名家翰墨-中國近現代名家書畫全集傅抱石屈原賦》,第120頁,一九九五年

著錄:

《名家翰墨第八号》,第119頁,一九九〇年

《傅抱石大典》,第152頁,二〇〇四年

估價:HK$1,200,000 - 2,200,000

40年代,傅抱石因抗戰而寄身重慶金剛坡。蜀地重巒疊嶂、遠離戰火,傅抱石在此地靈感不絕,更創造出獨特的繪畫技法 - 「抱石皴」。後人稱此為「金剛坡時期」,傅抱石很多代表作都在此時誕生。

傅抱石對屈原,可以用癡迷來形容,有說「抱石」二字即源于屈原抱石投江的典故。他不單畫過很多幅屈原像,也創作了許多以屈原作品為題材的作品,數量最多、最為人所熟悉的莫過于「二湘」。

「二湘」乃指湘君和湘夫人,出自屈原《九歌》中的詩句,她們本為傳說中堯帝的女兒,後來人們将其認作湘水之神,形象美麗高潔,心性真誠執着,備受尊崇。

保利香港秋拍|齊白石、傅抱石、潘天壽 大師丹青寄願抒臆襟

傅抱石《湘夫人》局部

保利香港秋拍|齊白石、傅抱石、潘天壽 大師丹青寄願抒臆襟

1947年,傅抱石在上海個人畫展,背後為其另一幅湘夫人作品

關于傅氏創作《湘夫人》題材的緣起,據他女兒傅益璇回憶:「一向沉默寡言的抱石,也許喝了酒的緣故,居然一反尋常,侃侃而談,對時局大發議論,還激昂憤慨地背誦了屈原的《楚辭》中《九歌》的詩句……他說他正在醞釀,将把《九歌》的『二湘』和『國殇』詩意繪制成畫。」可見傅氏心懷家國,與屈原産生強烈精神共鳴。

此作完成于1947年9月,傅抱石攜眷傳回南京近一年,生活與創作條件大為改善,心境上多了幾分平靜安甯。

畫中的湘夫人為經典傅氏美人臉,飽滿圓潤,雙眸深沉而又靈動。衣紋的線條流暢飄逸,傳達了人物的神韻 - 顧盼生姿,風神自得,扣住「目眇眇兮愁予」之詞意。

值得一提的是,上款「韻霞夫人」應是傅氏在藝術上的知音。除此作外,在同年11月,畫家在一幅1944年創作的仕女精品上再次題跋:「韻霞夫人來京見訪講舍,出此奉作紀念。」言辭懇切,可見情誼之重。

團扇造型古樸典雅,更添一番雅趣。此作更有謝稚柳題詩堂,「帝子降兮北渚」緊扣主題,與畫面相得益彰。

保利香港秋拍|齊白石、傅抱石、潘天壽 大師丹青寄願抒臆襟

Lot 506

潘天壽(1897-1971)《夜半睡初酣》

立軸 水墨紙本

尺幅:149 x 39.5cm

題識:三門灣人。

钤印:「秉之」

估價:HK$1,500,000 - 3,000,000

20世紀中國書畫家中,潘天壽之為人,以及其作品之雄奇、倔強、堂正,向為時人所稱譽。他作畫極講究布局,往往苦心經營,喜取近景,構圖别出心裁,以「險絕」著稱,出奇制勝。

潘天壽師從弘一法師、經亨頤、吳昌碩、黃賓虹等傳統名家,決心要「傳統出新」,改革國畫。吳昌碩曾感歎說:「阿壽學我最像,跳開去又離我最遠,大器也。」

《夜半睡初酣》應創作于上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潘氏以用中鋒兼具側鋒用筆,以線代皴,放筆直下,顯出崖邊山石雄奇險絕之勢。半勾月懸于畫面頂部正中,夜色正濃,右上方的蜘蛛不知疲憊地織網,山間三隻猛禽雖在酣睡,但不減睥睨天地的氣勢,與險峻山石氣質渾然一體。

保利香港秋拍|齊白石、傅抱石、潘天壽 大師丹青寄願抒臆襟

潘天壽

有别于潘氏常見「大頤壽者」、「壽」等自署,此作落款「三門灣人」,暗示了作品主旨。

潘天壽乃浙江人,知悉故鄉的三門灣事件。1899年,滿清搖搖欲墜之際,意大利企圖租借三門灣,然而清廷強硬拒絕,不惜一戰,意大利于是無功而還。

或許,潘天壽欲借此畫勉勵國人不畏強敵:以蜘蛛喻自身,猛禽隐喻強敵,敵我雙方力量較敵固然懸殊,但隻要堅持不懈,終能以小勝大,一如當年三門灣事件。

保利香港秋拍|齊白石、傅抱石、潘天壽 大師丹青寄願抒臆襟

Lot 612

吳冠中(1919-2010)《黃山日出》

創作時間:1986 年

尺幅:136 x 67cm

題識:一九八六。

钤印:「吳冠中」

出版:《吳冠中全集VI》,第74頁,湖南美術出版社,二〇〇七年

吳冠中早年就讀于杭州藝專,師承林風眠,也曾跟潘天壽學習中國畫。後來他赴法深造,與朱德群和趙無極并稱為「留法三劍客」。他兼學東西,成為水墨畫現代轉型的第一批先驅。

回國之後,吳冠中多以風景為創作主題,将西方油畫與東方水墨畫融會貫通,合二為一。用他的話說,就是水墨和油畫從此「水陸兼程」。他發展出一套嶄新的丹青語彙,以别具一格的「彩墨畫」聞名于世。

保利香港秋拍|齊白石、傅抱石、潘天壽 大師丹青寄願抒臆襟

吳冠中《黃山日出》局部

保利香港秋拍|齊白石、傅抱石、潘天壽 大師丹青寄願抒臆襟

吳冠中

吳老後來的風景作品漸趨抽象,惟他一直強調「風筝不斷線」,意即藝術創作不能脫離現實生活,是以,他的作品始終兼具抽象與具象元素。以此《黃山日出》為例,雖然山景盡化為抽象的線條與墨點,但仍然可辨認出山的輪廓。

雄奇的黃山一直是曆代畫家流連忘返之地。從古代至當代,許多著名畫家都曾以黃山為師。吳冠中曾言:「黃山集中國山川之美,周莊集中國水鄉之美。」可見黃山在他心中的分量之重。他多次登臨黃山,屢屢以之入畫。

1986 - 1990年,此時正值改革開放初期,吳冠中身心獲得極大自由,進入了創作高峰。此幅《黃山日出》便是創作于這一鼎盛時期,更收錄于《吳冠中全集VI》。

保利香港秋拍|齊白石、傅抱石、潘天壽 大師丹青寄願抒臆襟

Lot 617

呂壽琨(1919-1975)《禅畫》

創作時間:1974年

尺幅:96 x 180cm

題識:七四年畫禅,呂壽琨。

钤印:「壽琨之印」、「肖型印」、「自誠明」、「天之所與」

來源:為英國私人珍藏,由原藏家直接得自藝術家後代,澄覽堂收藏

估價:HK$500,000 - 800,000

60、70年代,香港正處于經濟和文化新舊交替的時刻,呂壽琨擔起大旗,将傳統水墨畫引進當代藝術領域,引起一股創新水墨浪潮,後稱「新水墨畫運動」。

他精研中國曆代繪畫和西方現代藝術理論,透過臨摹中西經典作品、山水寫生,以及筆墨和構圖新形式的實驗,開創水墨新風。他在吸收西方現代藝術創新思潮的同時,亦堅守東方傳統的筆墨逸趣和精神核心,獨創禅畫系列。

另一方面,他通過教學、組社推廣新水墨,孕育出無數藝壇新力軍,如王無邪、周綠雲、譚志成等。這位「新水墨之父」更于1971年獲英女皇頒授勳銜,是首位得此榮譽的香港畫家。

此幅《禅畫》創作于1974年,集合呂壽琨風格之大成。他以蓮花為切入點,以「禅」為題,以此來展現個人精神世界。「禅」作為一個東方特有的文化概念,可以作為儒、釋、道三家的共同落腳點。呂壽琨以「禅」為創作母體,透過傳統筆墨設色,表現非傳統的抽象圖景。

保利香港秋拍|齊白石、傅抱石、潘天壽 大師丹青寄願抒臆襟

呂壽琨

保利香港今季特别策劃多個專題,其中「如是觀 - 高僧大德、書畫名家佛緣書畫作品」,集合弘一法師、虛雲禅師、圓瑛大師及弟子趙樸初居士等高僧墨寶。另有溥儒、丁衍庸、梅蘭芳、張大千得意門人孫雲生等人的佛像畫作。

書法作品遵循書寫法度、方正内斂兼具個人用筆特色;畫作中佛陀菩薩的法相莊嚴慈悲。各式佛緣書畫,予觀者片刻祥和。

保利香港秋拍|齊白石、傅抱石、潘天壽 大師丹青寄願抒臆襟

Lot 463

弘一(1880-1942)《華嚴經》七言聯

創作時間:1930年

尺幅:32.5 x 6.5cm x2

題識:如來為說廣大法,汝等應生歡喜心。昙殊居士供養,庚午,為明。

钤印:「月」、「佛肖形」

鑒藏印:「子玉家藏」

估價:HK$800,000 - 1,000,000

弘一法師,是近代公認的通才和奇才,号稱「半世文人半世僧」。他是将西方油畫、鋼琴、話劇等引入中國的先驅,且擅書法、工詩詞、通丹青、達音律、精金石、善演藝。

現時弘一法師最為人熟悉的,莫過于其書法作品,極具個人風格。弘一出家後有感剛健飛揚的北碑書風不合佛法,轉而從晉唐小楷中尋找合适佛家之韻度,遂成「弘一體」書風。

此副《華嚴經》七言對聯,上款「昙殊居士供養」,即書畫家鄧芬。鄧芬除擅書畫,更精于詩文、曲藝及雕刻,才情之盛,名遍廣州。張大千推許鄧芬為「廣東唯一國畫家」,而黃賓虹亦贈詩雲「南海丹青有鄧芬」。

此副對聯作于30年代,正值弘一法師盛年。作品儲存良好,一直由鄧氏後人珍藏,今日首現拍場。

另一專題「文人雅物 - 同一藏家珍藏名家書畫作品」,則聚焦多位現近代名家書畫成扇,題材涉獵山水,書法,花卉,翎毛,人物等等。

成扇,俗稱扇子,分為折扇和團扇兩大類。折扇攜帶友善,出入懷袖,扇面書畫、扇骨雕琢,設計五花八門,成為文人雅士掌中把玩之物,亦彰顯出主人的個性與品味,故有「懷袖雅物」的别号。

保利香港秋拍|齊白石、傅抱石、潘天壽 大師丹青寄願抒臆襟
保利香港秋拍|齊白石、傅抱石、潘天壽 大師丹青寄願抒臆襟

Lot 564

徐操(1899-1961)、溥伒(1893-1966)

《巴船下峽圖、杜甫詩》成扇 設色金箋

創作時間:1939年

尺幅:20 x 53cm

〈一〉(杜甫詩,詳文不錄)少陵詩,辛巳冬至月,雪齋溥伒。钤印:「溥伒之印」

〈二〉巴船下峽圖。己卯中秋,寫于霜紅樓。燕孫徐操。钤印:「徐」、「操」

估價:HK$600,000 - 1,000,000

此把成扇精巧非常,扇面一面為溥伒書杜甫詩,另一面由徐操繪《巴船下峽圖》,扇骨精雕細琢。

溥伒,愛新覺羅氏,跟溥儀、溥儒是堂兄弟。1911年以後,愛新覺羅家族雖然告别了皇族地位,但因自幼飽讀詩書,受藝術薰陶,很多後來都成為了書畫家,當中以溥儒的名氣最大。除他以外,溥伒、溥僩、溥佺、溥佐四兄弟,同樣能書善繪,被喻為「宮廷藝術的最後幾筆」。

溥伒年輕時便以畫聞名,跟溥儒各有一方内容和形式相同的閑章,印文為「舊王孫」。他的書畫盡得古人精粹,筆墨清貴。

至于徐操,則尤擅人物畫,多取材自曆史故事、民間傳說、文藝作品。扇上繪《巴船下峽圖》,線條極為工細,設色妍麗,人物造型生動。

保利香港秋拍|齊白石、傅抱石、潘天壽 大師丹青寄願抒臆襟

溥伒書杜甫詩

保利香港秋拍|齊白石、傅抱石、潘天壽 大師丹青寄願抒臆襟

徐操《巴船下峽圖》局部

保利香港秋拍|齊白石、傅抱石、潘天壽 大師丹青寄願抒臆襟

Lot 507

黃秋園(1914-1979)《聽泉》

立軸 設色紙本

尺幅:79 × 55.5cm

題識:水邊林阙裡。茆屋是誰家。老園半個僧。

钤印:「大覺子」、「荒寒」、「煙霞供養」、「長留天地間」

出版:

《名家水墨-黃秋園作品集》,封面及頁81,國立曆史博物館,二〇〇四年

《近代十大名家書畫選》,第111頁,長流畫廊出版,一九九〇年四月

估價:HK$300,000 - 500,000

黃秋園自幼酷愛繪畫,少年家貧,進裱畫店學徒,得覽古今名作,刻苦臨寫,尤喜王蒙、石溪、石濤諸家。

他擅長山水、人物、花鳥、書法,尤以山水畫成就最高,影響最大。此《聽泉》的構圖布局頂天立地,整幅落墨點線密集,不留白白,所謂上不留天,下不留地。然而,滿實茂密之處透露出靈氣,有「天滿一星」之譽。

他的山水往往「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由傳統入手,開創出個人風格強烈的畫風,更獨創「秋園皴」。李可染更贊賞其筆墨「有石溪筆墨之圓厚、石濤意境之清新、王蒙布局之茂密,含英咀華,自成家法」。

此《聽泉》堪稱黃秋園的代表作,乃2004年台灣曆史博物館所辦畫展的圖錄封面。

保利香港秋拍|齊白石、傅抱石、潘天壽 大師丹青寄願抒臆襟

《聽泉》為2004年台灣曆史博物館所辦畫展的圖錄封面

保利香港秋拍|齊白石、傅抱石、潘天壽 大師丹青寄願抒臆襟

Lot 453

張大千(1899-1983)《櫻桃》

創作時間:1953年

直徑:30cm

題識:癸巳夏五,遠江戶,爰。

钤印 :「張爰長壽」、「張大千長年大吉又日利」

估價:HK$60,000 - 80,000

談及二十世紀中國書畫,張大千是無法繞過的名字。他的潑墨潑彩固然氣勢攝人,而一些水墨獨幕喜劇,亦清新可喜。

此《櫻桃》尺幅小巧,大千以紅彩點染,繪出濃淡不一的嬌豔櫻桃。上钤有「張大千長年大吉又日利」印,更添吉祥喜慶。

至于古代書畫部分,則由藍瑛的仿古山水大作,及風靡日本書壇的張瑞圖行書領銜。

保利香港秋拍|齊白石、傅抱石、潘天壽 大師丹青寄願抒臆襟

Lot 342

藍瑛《蒼山夕晖》

立軸 設色絹本

尺幅:136 x 51cm

題盒:

〈一〉明治卅七年五朋,為躬耕草廬主人,鐵齋外史題。

〈二〉藍田叔畫山水圖。

題識:一舟如許大,高川湖之湄。讀罷秋水篇,蒼山幔夕晖。範華原畫法并題,藍瑛。

钤印:「藍瑛之印」、「田叔」

關于藍瑛的生平文獻記載不多,他生于明萬曆十三年(1585),享壽八十,一直生活到康熙初年。

藍瑛早年學習南宋院體,後來潛心研習元四家(黃公望、王蒙、倪瓒、吳鎮)的筆墨,尤其獨鐘黃公望,至晚年形成了雜取衆家之長、抒發自家胸臆的畫風。藍瑛雖然是職業畫家,但技法、藝術語言皆是文人畫。

藍瑛在晚明畫壇的地位頗高,追随者衆,有「武林派」或「浙派殿軍」之稱。他的子孫輩藍孟、藍深、藍濤、藍洄,皆秉承其學。金陵畫派、禹之鼎、袁江諸家皆受他影響。

此《蒼山夕晖》取北宋範寬筆意,融入各地山川靈性及藍瑛獨特的風格。畫中繪一江兩岸,遠峰采短筆作皴,部分峰頂綴有密苔;近處岸上,群樹環抱,樹後一葉扁舟徐徐駛過,舟上有高士悠然捧卷。

保利香港秋拍|齊白石、傅抱石、潘天壽 大師丹青寄願抒臆襟

Lot 355

張瑞圖《行書五言詩句》

尺幅:170 x 42cm

題識:科頭長松下,垂釣清波裡。借問漁者誰,不語亦不起。瑞圖。

钤印:「張瑞圖印」、「揮毫落紙如雲煙」

題簽:張二水先生真迹。清真堂藏。

估價:HK$400,000 - 600,000

張瑞圖,字長公,号二水,福建晉江人。在仕途上,因依附掌權的宦官魏忠賢而平步青雲,官至吏部尚書兼中極殿大學士,後因魏忠賢倒台而被削職為民,此事成為了張瑞圖的污點,《明史》更将他列入「閹黨」。

雖然翻查史籍,張瑞圖除了為魏忠賢寫碑,其實沒有什麼大奸大惡的作為,但阿附權奸的行徑終究為士林所不齒。

中國傳統書法的審美和品評常以書法家的人品作為評判标準,有「人品即書品」之說。然而,張瑞圖可說是特殊的例外,他書法上的成就沒有因為政治上的污點而被否定。在書壇上,他與邢侗、米萬鐘、董其昌齊名,并稱「明末四家」。他的書法風格特殊,喜歡用側鋒,結體奇崛多變,制造出強烈的節奏感,别創一家。

此軸行書作品即具「奇逸」之态,筆法硬峭縱放,結體拙野狂怪,布局犬齒交錯,個人風格尤其鮮明。

張瑞圖對日本書壇影響尤深。明朝末年,福建高僧隐元禅師把張瑞圖的書法帶去日本。此前,日本人一直對于晉、唐精緻典雅的唐樣書法比較熟悉,初見張瑞圖的獨特書風,大開眼界。日本人稱其書法「氣脈一貫,獨自風格」,推崇備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