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周文王為什麼要寫一本這麼難懂的《周易》?

作者:周克文
周文王為什麼要寫一本這麼難懂的《周易》?

如何讀懂《周易》,這大概是自孔子以來的二千多年時間裡,所有易學者們都想解決的問題,可惜直到今天,這個問題不僅沒有解決,反而使《周易》越傳越玄、越傳越神,逐漸使之成為了各種預測術的代名詞。今天大家對《周易》的認知,很多還是停留在各種預測、神秘玄妙及周普而無所不知等方面,對其所蘊藏的深刻哲理,仍有太多的未解之謎。

今本《周易》實際包含《易經》和《易傳》(又稱為《十翼》)兩部分,“經”是《周易》的核心,《易傳》是對“經”的注釋。《易傳》相傳為孔子及其後學者所作,可以說是對《易經》最早、最系統的解讀專著。漢、魏時期的鄭玄、王弼把“傳”與“經”合編在一起,形成了今本的《周易》。

孔子、司馬遷認為《易經》是周文王被纣王囚禁在羑裡時所創作的。1973年長沙馬王堆考古發現的《帛書周易·要》記載了孔子與學生子貢的對話:“文王仁,不得其志以成其慮,纣乃無道,文王作,諱而避咎,然後易始興也”。

孔子雖晚于《周易》創作時期500多年,但同屬周朝,未經朝代更替,且孔子博學多聞、“述而不作”,他對周文王和《周易》曆史的了解當比我們更豐富、更準确,是以《周易》為文王在羑裡所作應沒有疑問。另外,還有很多學者認為《周易》非一人獨立完成,而是多人、經曆長時間所寫成的,很可能是多名史官共同創作的。這種說法其實也很難站得住腳,因為任何一篇文化著作都是有主題思想和一以貫之的創作主線的,否則就會思想混亂,内容拼接的痕迹明顯,更不會有流傳幾千年的生命力。從筆者的了解來看,《周易》主要内容一定是由一人創作完成,後面有小的補充和修改有可能的,而不可能是多人共同完成,卦序、卦辭、爻辭等主體内容也不太可能經曆長時間創作完成。那麼,周文王被囚禁在羑裡的大牢裡創作《周易》的目的是什麼呢?要想準确了解《周易》就必須首先要考慮這個問題。周邦自古公亶父自豳地遷居西歧,開始實施翦商大計,傳到周文王時周朝已非常強大,所謂“三分天下有其二”,引起了纣王的忌憚才把周文王抓進大牢。根據商末周初時期這段曆史,我們可以作出以下推定:

周文王本與纣王有殺子害父之仇,此時,睿智且又精通占筮之術的周文王對自己的兒子們是否能帶領強大的周邦打敗商朝應該不會擔心,擔心的是建立新的時代以後如何能夠有效地治理國家,在當時的情況下怎麼能把自己長期思考的漢國理政的思想和政策傳給周朝的後世君王,以使周朝能夠代代相傳、長盛不衰。商朝已有占筮之書——《歸藏易》,研究并重新編排當時的易經,并把自己的治國之道深藏其中,大概是當時他記錄并傳承自己治國之道的最好的辦法了。是以,筆者認為:《周易》是周文王在當時流行的占筮之書(如《歸藏易》)的基礎上改編的,既完整地保留當時占筮功能,又完美地把自己的治國之道融進了象與辭中,成功地騙過纣王而傳了下來。并大膽推定:《周易》的秘密也許隻有周公及周朝的君王們知道,并且秘不外傳,大概是擔心他人懂得其中先進的治國理政的道理之後會對周朝的統治帶來威脅,以緻于《周易》秘密一直流傳了三千年,直到今天仍沒有完全解開。這種推測能很好地解釋為什麼《周易》的《晉》卦中出現“康侯”等明顯晚于周文王的人物,但仍不能懷疑《周易》的作者是周文王,原因是《周易》經過了周公适當修改,為了繼續保守其中的秘密,仍然維持像原文的隐晦、生澀的占筮文體形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