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中國有句俗話,叫“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這句話的内涵一方面是指個體在社會之中比較依賴與他人之間的關系,多個朋友多條路;另一方面也是指父母對于個體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盡管“家”對于每個人而言都是十分溫馨的港灣,但是隻有父母才是個體最堅實的後盾。
當我們作為子女時,相信也是十分認同這樣的看法:年幼時,内心與情感希冀父母的呵護;青年時,仰仗父母在經濟和生活上的支援;成家之後,情感當中始終有父母的位置——究其一生,人始終是子女。

同樣地,為人父母之後,對于自己的子女始終也會有相同的情感,兩個不同的視角就形成了一種代際的互相依賴。
那麼無論是作為子女還是父母,既然對方在自己生命當中都是不可缺少的存在,那麼自己就應該從方方面面去關照他們。
在物質生活當中,自然不必說,當自己有經濟能力時,當然是盡最大可能去照顧對方;而在精神上,同樣也不能忽視對方的感受,這種層面的變化是見諸于一些細節的。
語言是人們用以溝通的一種工具,同樣也作為情感表達的一種符号象征,在人類的生活之中占據着重要位置。
如同瑞士著名符号學家、語言學家費迪南·德·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的結構主義語言學理論所訴諸的含義一般:語言其實是具有深層含義的,表層含義為所謂“所指”,即某個詞彙的表層含義,“蘋果”與“apple”指的都是一種水果,但是卻又不同的表達方式,這就是“所指”層面的差異。
深層含義則是“能指”,即詞彙背後所意味着的那層含義,“紅”這個顔色,在“紅燈”、“血”以及“股市”當中,又具有截然不同的含義,這便是語言的深層含義——“所指”層面上的差異。
對于生活在社會之中的人而言,行為與行動所表現出來的含義隻是所有人類含義的一部分,但是更多的細節卻會蘊含在人們的語言之中。
無論你在社會之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也都要十分重視語言的這一種力量。
作為父母,當你的子女年紀較小,語言表達能力尚不太強時,你自然會深入去了解其常用語言之中的一些深層含義。
比如對于一些孩子而言,其無法表達諸如内疚、期待、失望等感情,隻能借自己掌握的一些詞彙去表達。
此時你就應該明白孩子的意思。當孩子口中說出以下三句話時,就說明孩子很有可能是遇到了“過不去的坎”,你就一定要留意了。
1.“還是算了…”等吞吞吐吐的表達
作為家長,你在孩子的内心當中一方面是值得依賴的,一方面也是十分親密的,當然,往往也是具有相當的威嚴的。
很多孩子是十分懼怕父母的,尤其是受到中國傳統文化之中所謂“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文化觀影響,許多父母會在孩子有任何稍微有一點過分的要求時,就立馬變得暴戾,導緻孩子十分害怕。
然而年幼的孩子總是有各種各樣的需求,無論是想要一些玩具、食品等物質層面上的需求,還是想要父母陪自己玩等精神層面上的需求,都難免會常常出現。
但是礙于父母的威嚴,自己内心不能确定自己的要求提出之後,會不會遭到父母的訓斥甚至打罵,是以隻能試探性地、甚至是吞吞吐吐、幾乎卑微的向自己的父母提出一些要求。
假如你發現自己的孩子會以這樣的方式與你溝通,你也許就要反思一下自己的行為了——是否在日常生活之中對自己的孩子過于苛責?
是否在某些事情的處理上有些太嚴厲了?有沒有在無意中傷害過孩子的内心情感?所謂“三省吾身”,假如并沒有類似的情況,那麼也不妨直接去詢問孩子,看看究竟為什麼表達會這樣猶豫。
因為這種狀态如果持續下去,勢必會壓制孩子的情感發展的,甚至直到其成年,都會缺少自信。
2“這不怪我,這是因為”等找借口的原因
俗話說“男子漢大丈夫一人做事一人當”。雖說話是這樣說,但并不意味着這僅僅是男性的“義務”,這句話的含義是指人應該學會對自己的言行負責。
當然,無論是成年人還是未成年人,都應該擁有這種覺悟。在《曾子殺彘》的典故之中,曾參便很好地為自己的孩子做出了表率。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當中,三觀漸漸形成,如果總是在一些事情值周顧左右而言他,怪别人、怪客觀因素,而不是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就說明其可能有些對自己的認識不足。
假如你發現自己的孩子會常常找理由,那麼建議你要注意以下這方面的教育。
3“原諒我/别不要我”等挽留的話語
有時候,父母為了“吓唬”子女,會說一些類似“不要你了”、“爸爸/媽媽走了”等話。
在成年人看來,我們十厘清楚這種話是一種“恐吓”性質的話,目的是為了告訴孩子問題的嚴重性。
但是在他們看來,話語的意思就是字面意思,不能體會到深層含義,是以假如這樣的話說多了,有的孩子會認為自己真的不受待見。
假如你發現自己的孩子有時會表達這樣的意思,那麼一定要在必要的時候告訴他們,這不是真的,隻是自己當時生氣了。
或者是不再說這樣的話,而是換另外的交流方式,隻要能夠告訴孩子問題的嚴重性就可以。
綜上所述,當你為人父母之後,一定要在平時留意自己孩子口中說的話,即便這些話有時候看上去有些難以了解。
所謂“童言無忌”在此情況下并不适用,你應該真正在意的是子女情感和心理上的狀态,這才是在他們成長過程之中最為重要的。
有時當孩子說出某些話,就是真的遇到其心中“過不去的坎”了。
- The End - 作者| 湯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Vogel, D. L., & Wester, S. R. (2003). To seek help or not to seek help: The risks of self-disclosur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0(3), 351. 微信公衆号: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