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純屬原創,感謝評論與轉發!

『【曆史妞】,與你暢談有趣、有料的曆史。在這裡,有曆史、有故事、有觀點、有思考,期待您的關注!』
衆所周知,當今世界的“天才少年”一直是萬衆矚目的明星。
譬如,中國著名民族品牌華為每年招收的“天才少年”都會吸引全世界的目光——普通人羨慕“天才少年”初出茅廬就能年薪百萬,競争對手扼腕歎息恨未能将其招緻麾下。
華為天才少年上熱搜
其實,在中國古代,同樣有很多“天才少年”。
但與如今的“天才少年”所不同的是,中國古代那些著名的“天才少年”往往英年早逝、不能善終,非常可惜。
那麼,我們今天便來評選一下中國古代最有代表性的5大“天才少年”。
本次評選标準非常簡單,就3點:1、有名氣,2、有正式官職/職務或突出成就,3、成名之時年齡不超過20歲。
當然,需要說明的是,本評選僅供茶餘飯後消遣娛樂,非官方正式評選,如有不妥之處諸君海涵!
既然有了以上3個标準,那麼年齡較小的“神通”——如砸缸救人的司馬光、巧妙稱象的曹沖、智解父親之圍的諸葛瑾等——就不在本次讨論範圍内了!原因在于,“神童”隻是展現出了與年齡不相符的智慧,并未見得有突出貢獻,稱不上“天才少年”!
有人或許要為司馬光鳴不平,原因是司馬光後來成為了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官至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并且有著作《資治通鑒》傳世。
司馬光砸缸
但是,說句實話,司馬光20歲之前除了七歲能背誦《左氏春秋》以及“砸缸救友”之外,并無突出成就。
而且,司馬光之是以有如此成就,其實更多是後天努力的結果,他本人就經常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诩。
是以,我們隻能稱司馬光是儒學教化下做事用功、刻苦勤奮的典範,卻不能稱之為“天才少年”。
那麼,中國曆史上真正的5大“天才少年”到底是誰呢?
答案是:甘羅、霍去病、王勃、晏殊、王希孟。
甘羅十二歲為相的故事幾乎人盡皆知,是以說甘羅是“天才少年”一點都不為過。
甘羅劇照
甘羅是秦國左丞相甘茂之孫,是中國古代曆史上有名有姓的政治家,但生卒年不詳。曆史記載中,隻知甘茂去世時,甘羅年僅十二歲。
甘羅雕塑
甘羅自幼聰明過人,後進入秦國丞相呂不韋門下,擔任少庶子。十二歲時,甘羅“說張赴燕”、“出使趙國”,用奇計助秦國不費吹灰之力得到十幾座城池,由此受到秦王嬴政嘉獎,授上卿(相當于丞相),封賞田地、房宅。
當然,需要指出的是,甘羅此人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君子。是以,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卷七十一·樗裡子甘茂列傳第十一》這樣評價他,“甘羅年少,然出一奇計,聲稱後世。雖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戰國之策士也。”
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是曆史愛好者眼中最崇拜的對象之一,他有2個身份最令人羨慕:一個是漢武帝皇後衛子夫及大司馬大将軍衛青的外甥;另一個則是中國曆史上赫赫有名的戰神。
是以,“明明可以靠背景吃飯,卻偏偏靠才華”這句話用來形容霍去病,最合适不過了。
霍去病劇照
霍去病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善于長途奔襲、快速突襲、大迂回、大穿插以及殲滅戰,是當之無愧的戰神,年僅18歲就被漢武帝封為剽姚校尉,率領八百“輕勇騎”深入大漠,兩次功冠全軍,封冠軍侯。
19歲時,霍去病又升任骠騎将軍,奉漢武帝之命率領20萬大軍讨伐河西地區的“匈奴二王”——渾邪王、休屠王,并殲滅和招降河西匈奴近十萬人,俘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連山。
太史公司馬遷《史記·匈奴列傳》記載,“漢使骠騎将軍去病将萬騎出隴西,過焉支山千馀裡,擊匈奴,得胡首虜萬八千馀級,破得休屠王祭天金人。”
後來,霍去病又與舅舅衛青率軍深入漠北,在漠北之戰中消滅了匈奴左賢王部主力七萬餘人,把匈奴人一直趕到了狼居胥山與姑衍山,使“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
可惜霍去病英年早逝,年僅24歲。
但是,霍去病的天才就在于,年紀輕輕就立下赫赫戰功,且能在如此短暫的軍事生涯中先後參與定襄北之戰、河西之戰、漠北之戰,将匈奴人打得毫無還手之力,讓擅長在馬背上作戰的匈奴人悲号哀歌——“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顔色”。
王勃(650年—676年)是“初唐四傑”之一,不僅留下了“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這樣的千古名句,還創作了令人拍案叫絕的《滕王閣序》,僅用“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就勾勒出一幅甯靜緻遠的湖光秋色圖。
《滕王閣序》是王勃路過南昌時,在南昌都督閻公重建滕王閣慶祝宴會中的即興之作。但是,這篇一氣呵成的即興之作卻直接吊打了都督女婿孟學士提前好幾天構思好的假即興序文,讓都督臉上無光、勃然大怒,但又不得不感歎“此(指王勃)真天才,當垂不朽矣”,畢竟女婿作弊都比不過!
更讓人驚奇的是,五代王定保記載“王勃著《滕王閣序》,時年十四。”天呐,《滕王閣序》居然是一位14歲少年的手筆。(注:也有人認為王勃寫《滕王閣序》時是13歲或22歲,此處不作考證)
當然,王勃早在6歲時就能寫出一手好文章了。9歲讀顔師古《漢書注》時,還專門寫了《指瑕》十卷來糾正顔師古書中的錯訛之處。16歲時,王勃就在幽素科試中及第,授朝散郎、沛王(李賢)府文學,做到了“未冠而仕”。
是以,王勃也當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天才少年”了!隻可惜,天妒英才!
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是著名“才子之鄉”撫州臨川人,他自幼聰慧過人,5歲就有過目不忘的本領,10歲出頭時則成為了名聞北宋的神童。
晏殊雕塑
14歲時,晏殊奉宋真宗趙恒之命,以神童入試并名列前茅,被宋真宗破例賞賜“同進士出身”,同時被任命為秘書正字(指“在秘書省從事文字勘正工作”)。是以,晏殊也是一位貨真價實的“天才少年”,而且是5大“天才少年”之中唯一一位得以善終的“天才少年”。
更讓人羨慕的是,晏殊一生平步青雲,30歲出頭就當上了樞密院(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機構之一)主官樞密使(相當于今天的“國防部長”),幾乎将北宋的高官都做了個遍,最終官至宰相,成為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
晏殊劇照
同時,晏殊還與晏幾道、晏穎、晏富、晏京、晏嵩、晏照、晏方等人被合稱為“撫州八晏”。
而且,晏殊還是歐陽修、王安石、範仲淹的恩師,富弼的嶽丈,蘇洵、蘇轼、蘇轍、曾鞏的師公。
是以,晏殊雖然不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但他卻稱得上是“唐宋八大家”的師父、師公(韓愈、柳宗元除外),無論是文壇還是政壇,地位都是非常高的!
王希孟(1096年-1119年)本是文書庫的小吏,在宋徽宗趙佶設立“畫院”後,他主動入宮中“畫學”為生徒。
一開始,王希孟的畫并不出彩。後因“其性可教”,獲宋徽宗親授其法。在宋徽宗的親自調教下,王希孟的畫技進步神速,僅用了半年時間,就繪就了一幅足以與千裡壯闊江山相輝映的曠世巨作《千裡江山圖》。
《千裡江山圖》
《千裡江山圖》有多神奇呢?
它被譽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國家一級文物”,是《國家寶藏》中第1件與觀衆見面的國寶。
就連宋徽宗都驚歎:“朕十八歲時,斷然畫不出此等青翠河山,此方乃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也!”
而且,中國古代曆史上,前前後後竟有20多位帝王為它着迷,并親授印章。
《千裡江山圖》就像是王希孟的使命,使命完成之後,王希孟似乎就悄然消失了;而王希孟也是以成為中國繪畫史上僅有的、隻憑一張畫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
回望曆史,甘羅、霍去病、王勃、晏殊、王希孟,這5位天才少年就像是天上的流星:劃過天際的時候璀璨奪目,然而墜落之時卻又悄無聲息!
即便如此,我們要記住:雖然“天才少年”們轉瞬即逝,但刹那星光,足以照亮永恒。
作者:曆史妞,某網際網路教育公司新媒體營運經理、進階文案策劃,一個“把文字表達當作一種信仰,熱愛且堅持”的文藝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