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姜濤院士:革新技術,精心耕作鋼鐵“精糧”

作者:新湖南

湖南日報·新湖南用戶端記者 餘蓉 通訊員 王建湘

【檔案】

姜濤,男,1963年10月生于安徽省淮北市。中南大學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02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長期從事黑色金屬礦産資源團礦精加工與短流程冶金研究,為我國鋼鐵工業的高品質發展和綠色低碳轉型做出了突出貢獻。獲國家級科技獎3項、省部一等獎8項;出版專著、手冊8部,發表論文370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90件,建成國内外有較大影響的學術團隊,獲湖南省創新團隊獎。

姜濤院士:革新技術,精心耕作鋼鐵“精糧”

【故事】

鋼鐵工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産業。如何在世界最複雜、難處理的含鐵原料條件下,為我國鋼鐵冶煉提供優質精料,實作高效低耗清潔鋼鐵生産,姜濤已經堅守了38年。

1979年夏,姜濤接到了中南礦冶學院(現中南大學)團礦專業的錄取通知書。當時這個專業知名度低,他周圍甚至無人知曉,姜濤卻堅信“學校既然設立了這個專業,就一定是國家的需要。”就這樣,他從淮北來到學校報到,從此踏上了為中國鋼鐵工業提供“精糧”的奮進之路。

姜濤院士:革新技術,精心耕作鋼鐵“精糧”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舉全國之力建設一個現代化的鋼鐵聯合企業——寶鋼,以滿足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1985年,正在攻讀研究所學生的姜濤第一次來到這裡參觀學習,規模宏大的工程與熱火朝天的建設場面深深地觸動了他的内心,也堅定了他為祖國鋼鐵事業貢獻自己力量的決心。

發展鋼鐵産業,原料是基礎,精料是關鍵。然而我國鐵礦97%以上為低品位難處理資源,進口礦規模大、品種多、波動大,當時精料生産技術十分落後。燒結是一種主要的精料制備方法,高料層是高效低耗燒結的有效途徑,但是料高超過700mm後品質不均、産量下降是一個世界性難題。

從寶鋼歸來,姜濤就與同僚們一道開始攻關,曆經20餘年,開發出超高料層均熱燒結技術和關鍵裝備,将料層高度逐漸提高到900mm以上,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準。該項技術率先在寶鋼實施成功後,迅速在全國大部分鋼鐵企業推廣應用,實作了燒結技術的更新換代,為解決我國鋼鐵工業“吃飽”的問題作出了重要貢獻。

2003年,姜濤從國外訪學歸來。當時我國對鋼鐵的需求正處于開始由“吃飽”邁向“吃好”的新階段,不鏽鋼的需求量快速增加,但我國不鏽鋼生産原料紅土鎳礦全部依賴進口,能耗大、成本高的問題十分突出。面對新的挑戰,姜濤帶領團隊又發起了新的沖鋒。

不知道熬了多少個通宵,也不知道做了多少次實驗。曆經15年,姜濤和團隊終于攻克一系列關鍵技術,創新現有礦熱電爐冶煉鎳鐵技術,将噸鎳鐵電耗降低600度;并成功研發低溫低成本制備鎳鐵新工藝,将生産成本降低30%以上,為我國不鏽鋼工業的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姜濤院士:革新技術,精心耕作鋼鐵“精糧”

低碳綠色生産是鋼鐵發展的戰略方向,以廢鋼為主要原料的電爐短流程是實作低碳綠色發展的重要途徑。直接還原鐵是電爐冶煉廢鋼理想的雜質稀釋劑,但我國直接還原鐵生産幾乎是空白。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姜濤與團隊從研制新型粘結劑入手,發明了一步高溫制備直接還原鐵新方法,推動了我國直接還原鐵生産的起步和電爐短流程的發展。

科研育人、立德樹人,姜濤時刻不忘身為一名教師的使命。30年來,他堅持為大學生授課,培養碩士、博士和博士後一百餘名,他們中的大部分已成為教學和科研骨幹,多人入選國家級人才計劃。經過多年努力,他建立的創新團隊已經成為我國鋼鐵工業快速、高品質發展和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力量。

姜濤團隊骨幹成員、中南大學資源加工與生物工程學院李光輝教授說:“經師易得,人師難求。姜老師對國家無比忠誠、對科學精益求精、對學生嚴慈相濟,激勵着我們不斷前行。”

#湖南新增5名兩院院士#

[責編:餘蓉]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用戶端]

繼續閱讀